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杨锃:培养“知行合一”的健康社会工作人才

杨锃:培养“知行合一”的健康社会工作人才

原题:杨锃:培养“知行合一”的健康社会工作人才——兼谈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培养规划

编者按:人才是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健康中国的实施背景下,新时代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人才建设的紧密跟进。近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立足于自身凝聚的专业特色,面向医学生开展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的重点方向是健康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这是上海大学将“医学+社会工作”结合进行多学科融合培养的一次探索与创新。协会特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杨锃,在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第一年开始招生的背景下谈一谈如何培养“知行合一”的健康社会工作人才。

杨 锃:博士,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工作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神户大学综合人间科学研究科。主要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福祉社会学。

1.国家和上海市目前都在大力推进健康社会工作发展,您能从专业角度谈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健康社会工作的背景及意义吗?

今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公共卫生、医疗健康领域都受到非常多的关注。据我所知,在整个抗疫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界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到抗疫中。目前国内处于后疫情时期,学界也一直在探讨社会工作在常态化抗疫中可以做什么。

在宏观政策背景层面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相继出台,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未来要应对的是上海乃至全国的老龄化、高龄化,上海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3.66岁,一般老人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健康问题。根据近些年的数据,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群体在不断增加,所以康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有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也在参与建设认知障碍者友好型的社区,具体地说这些都是为了响应《健康上海》目标的达成。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里提到,到2030年,要把大健康融入到所有的政策里面,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各个层面,社会工作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对于社会工作而言,还要探讨的问题是要持续地参与健康都市的建设,以纠正和改善因健康不平等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提升健康公平感。所以就全社会而言,怎样使得各阶层的人,尤其是底层的、贫困低收入的人群也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健康权益,并且使得他们的卫生状况、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这一方面可以构成社会工作参与其中的宏观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一线,实实在在达成市民健康状况改善也是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的具体目标。

我们看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绘制了一张蓝图,上海是需要和那些能够妥善应对自身城市化导致的健康治理问题的全球城市做对比,从而去发展出我们在健康治理过程中的科学经验。如果我们在健康有关的社会服务方面有所创新,将来是能够成为全球健康城市的引领者的。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健康社会工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2.医务(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汇入,上海市目前在推进这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成效如何?

就国内而言,上海在推进医务(健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还是走在前面的。最突出的应该是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率先推出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规定了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随着这一医院考核评价指标的导入,制度层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条件就逐步形成了。此外,国家层面的一些相关举措,也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比如2018年底,10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为健康社会工作中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上海市在这一领域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各区精神卫生中心几乎都设置了社会工作的相关岗位,一些专业从事精神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在不断走向专业化。上海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较早开始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设置了“精神健康服务”、残障者社会工作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从2012年起就为全市的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输送了不少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近8年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渐设置并壮大社会工作部门,有的叫社会服务部,有的叫做医务社工部。这些部门在医院的增设,很大程度上使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倍增。同时,相关岗位对学历要求、专业性也逐渐提升。总的来说,近年来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俨然已经形成了健康社会工作发展的“上海模式”,上海也将成为医务社会工作者聚集的人才高地。

最近,为配合这次招生宣传,我们围绕“健康社会工作”正在举办一系列线上讲座,邀请了多位已毕业的优秀校友开设实务讲座,分享实务和成长经验。听众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则是关心社会工作的校外人士。这也是做一些公益性的知识传播,让全国对健康社会工作有关心的师友和同行,也能够参与在线讨论。这一系列讲座的讲者几乎都来自医疗机构任职的资深社会工作者。在我主持的第一讲课堂上,就有一位广东社工界的同行在Zoom会议室上留言,他说到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主要是上海把最优秀的社会工作毕业生都汇聚到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中来了。这其实也是来自其他省份的同行对我们的鼓励,侧面呈现出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明显成效。

3.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今年开设社会工作第二学士学位首次面向医科背景学生招生,您能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上海大学是一所市属高校,以全方位服务上海市为己任。因此我们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要为上海市输送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回顾这10年来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我们在打造专业师资和凝练专业方向上,下了不少功夫,逐步形成了聚焦大健康领域,形成了围绕健康社会工作及其政策评估的一系列更具体的专业方向,比如: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残障与康复社会工作等。

这次招生,首先是争取到了第二学位招生的机会。今年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趁此机遇,考虑到要进一步凝聚专业方向,我们就申报了以健康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并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因此,今年7月开始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令人感到国家有这方面人才培养需求。

就改善专业培养质量而言,我们也想要弥补以往的健康社会工作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已有不少毕业生进入到了医疗机构工作,除了在一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社工部门,有些毕业生还扎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医务社工。发现这些学生回来反馈相关的工作经历以及感受中,都会谈到他们有一种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来源于他们自身没有学过医学知识,也不掌握临床医疗技能。在医疗这样一个极具专业性、权威性的工作场域,他们在跟医护人员进行沟通的时候会因为理解不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感到些许沮丧。因此,我们想,如果我们能够在本科阶段就招收已学过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本科生来读第二学位,那么再通过学习社会工作专业,他们就会弥补上述知识缺憾,成为更自信、更能被医疗机构所认可的医务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虽然时间紧,但期待今年就能够开始起来。因为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科大学和各个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医学大类招生规模其实是非常大的。从目前报名情况来看,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都有学生报名,除了临床医学以外,还有护理学类的、中医药的、预防医学的。因此,希望再通过两年的专业教育,他们在掌握已有医疗知识基础上,再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增加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如能把他们输送到医疗机构去,将会成为更具自信、更有能力的健康社会工作优秀后浪。

概括而言,社会工作第二学位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和方法的训练模块上,和社会工作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一样的。无非他们课程的特点在于,需要把四年制本科生两年半的专业学习时间(大二开始进入专业)压缩到一年半左右,因此,在课程的整个培养环节当中,除了实务能力板块仍然受到重视外,主要会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方面的学习,将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融合起来进行培养。总的来说,上海大学整个社会工作的教育是以能做好实务为主导的,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倾向于使学生们既能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知识,同时又能够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加以应用,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健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4.从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让“医学+社会工作”这种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发挥出来?

事实上,以往在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实务教育模式进行开发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专业实践和实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你不是“在黑板上耕田,在讲台上种地”就可以了,需要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融入到医疗服务场域中去,融入到医护团队中去,在和其他的医疗服务人员不断互动、磨合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使得医务社会工作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也就是说,只有在对照其他专业工作者所做工作的情景中,才可以彰显出社会工作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功能。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从多学科领域交叉、互动的过程中来完善专业培养。从多学科的融合培养机制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构筑提升综合素养的育人环境,不仅仅是要让医院的实践场域中有多元主体、多元学科的团队来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培养出力;我们还设法把这些医学学科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邀请引到教学课堂中来。也就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培养环节中,助力学校医学院的建设,我们会尽可能让健康护理、照护服务等从事临床和研究的专家能够参与到实务教学环节中。我们的培养计划中,有的课程不全是社会工作的专业老师来讲,而是邀请与健康治理相关的专业人士共同开课,包括残障康复、精神医疗社会工作等等都会细化并充实课程内容。前面有提到《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个试点方案,只要参照它就会发现在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也是大有作为。在人才队伍团队的培养中,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是作为一支重要的专业队伍写入方案的。所以,我们教育部门在落实这个方案的时候,事实上是要把方案当中涉及到的具体的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学科都能够尽快引入到精神健康服务和社会工作的课堂中来,纳入培养体系,通过这种融合培养的机制,来使得健康社会工作的培养方案能够更有针对性。

当然,今年毕竟是首届招生医学大类的学生进入我们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我们将持续不断借鉴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同行们的先进经验,争取把有志于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医科学生们培养好,为健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尽一份力。

采访、整理 | 詹玉娟

美编、校对 | 钱雯琦

审核 | 王   鑫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20/0811/369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