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吴同: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吴同: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编者按: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完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带动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能力提升。鼓励相关社工机构在社区实施专业社工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与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帮助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能力。协会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同结合自身丰富的社区工作实务经验,谈一谈社会工作如何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发挥作用。
采访对象
吴 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华东师大紫江公益研究院副主任。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和法国高等师范,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研究,成立上海合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承接社区自治项目,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经验。
1、沪民规〔2020〕10号文出台是为了促进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您如何看待近年来社区治理的发展及志愿服务是如何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呢?
近几年社区治理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从对社区工作能力建设的重视到政府购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落地社区,再到动员楼组长参与社区微更新、微自治。发展到现阶段,随着社区骨干、积极分子不断地被挖掘和培育出来之后,社区“原子化”的状态得到了改善,社区的组织化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阶段。
以上的特点在此次疫情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社区防疫抗疫都是由居委会来完成,居委会的负担是很重的,这就需要社区的居民积极地参与进来,但如果这种参与完全是让居委会去组织和动员,他们依然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这就需要居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自我组织的方式来应对社区的问题和居民的需要。因此,这个文件在疫情的背景下提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是社区治理不断深入深化的反映。
2. 当前社区在组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哪些部分是可以继续优化的?
这几年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一方面,年轻的社工人才不断充实到社区工作者的人才队伍中来。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不断地接受各种培训,到各地参观学习等等。去年我在闵行区的一个街道调研,我把这个街道下面将近20多个居委会全部都走了一遍,看到几乎每一个居委会平均下来都会有七八个居民团队,多的话会有十五六个团队,少的也有三四个团队,这些团队为社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从整体的建设来看,社区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不过,新时代的社区治理是需要往深度去发展的,比如在疫情期间,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可能有买菜、买药,就医等需求,而当居委会没有办法去满足居民这类需求的时候,居民之间的互助行为又不能普遍发生,那在社区中如何回应这些需求?我相信在一个自组织非常好的社区,居民的互助一定是可以有的,但是同时可以反问一下为什么大多数社区中没有。我认为作为居民自组织来讲,他们的意识可能是需要居委会去激发的。在中国,很多的社会发展、社会意识的发育是需要国家去助推。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国家确实是在大力培育社会的发育,但是如果社区还是停留在只进行自上而下的服务,社区团队还是偏娱乐型的,实际上这种社区治理发展程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需要再进一步地深入和深化。
3. 社区里面是有很多资源,如何去培育和动员这些资源其实是很关键的,您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谈一下吗?
其实不管是老旧、老公房小区、中档的商品房小区还是高档商品房小区,首先社区中会有各种形式的资源存在。尽管现在的社区流动性很大,但是在社区中其实存在一批相对来说时间比较空闲的人群,比如老年人,这是居委会动员最多的,另外还有一批就业比较自由的中青年人、全职妈妈群体,这些都是我们社区中非常重要的可以去动员的人力资源。如何很好地去动员这些居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区要想实现这种结果是需要和居民的利益联系到一起的,让居民可以意识到“我做这件事情不仅会对别人好,而且对自己也好”,这就是大家持续去做这件事的动力的来源,而不是只强调利他性。
社区工作中的社区照顾模式有三种策略:“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和“对社区照顾”。“在社区照顾”主要指小型、专业的服务机构嵌入社区中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照顾,“由社区照顾”是指来自社区的志愿者提供社区照顾,以前会经常讲前两种照顾模式,而我曾经带学生在社区中实施过一个“对社区照顾”项目,对社区中照顾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个项目是在一个老龄化程度接近40%的小区进行的,我们就在社区中组织有碎片化时间的老年居民组成一个团队,对社区中所有的高龄独居老人进行上门照顾。为什么他们愿意去照顾这些老人呢?其一,这是个老社区,他们对周边的居民也比较了解;其二,他们对社区本身就比较有感情,有天然的归属感,希望社区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相互照顾的氛围,也希望当自己老了以后有人来照顾他们。这两点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但最重要一点是我们在进行团队建设的时候,我们希望让团队能够形成一个共同体,让他们自发去开展团队活动,而居委会只需要出很少的活动经费和精力就可以维持这个共同体,就可以让他们在社区产生巨大的能量。当团队发展到了二三十人,就可以覆盖到整个居民区内15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从简单的上门慰问发展到为老人购物、过生日,甚至建立密切的关系。团队在发展过程中渐渐也协助居委会介入到各种社区治理工作,包括垃圾分类、社区的拆违、旧改工作中,由于他们的志愿工作得到了周边居民高度的认可,自然获得了社区的声望,在社区的问题和矛盾发生时就起到了中间协调、上传下达和下传上达的作用。
4. 可以从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技巧的运用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去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吗?
首先,我们这里需要区分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是哪些社会工作者。为了便于理解和区分,我在这里将社会工作者理解为社工机构中的专业社工,很难说他们一定更专业,但他们受到行政化的干扰相对社区工作者更少,目标更为聚焦。
以项目制方式进入社区开展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有一个天然的劣势是,他们对居民和对社区的熟悉度并不高,与居民关系建立并不稳固,因此很难去影响社区居民。那这样的话,社工机构或者社工能做什么?
我认为,专业社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用专业的理念,看到社区真正的需要。比如疫情期间社区弱势群体的需要,居民对于公平、得到尊重的需要,旧改过程中居民个人的诉求得到重视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可能有的居委会也看到了,但是因为行政化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很难深入。从方法上面来讲,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怎么去影响社区居委会,比如社区中的志愿者团队建设、老年人社区照顾,让社区书记或主任意识到应该怎么做,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而不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另外在一些高档小区,随着业主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了以后,建立了像业委会等居民自组织,有自己的“业主群”,社会工作者就要考虑如何与群内核心成员建立起比较好的联系,通过社区工作的方法理念去影响他们,促进他们与居委会、物业的合作,推动社区的改变。
为什么我不提倡社会工作者自己来做呢?首先,在目前项目化的体制下,政府项目购买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项目结束了,随着社会工作者的撤离,原来取得的一些好的效果是没有办法持续的。以照顾高龄独居老人为例,如果社会工作者与高龄独居老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但是项目结束后他们就离开了,对这些老人就只有短期的帮助,从中长期来看,对他们的需要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的居民可能还会产生“移情”。同时,通过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就算让居民得到满意服务,但第二年又没有办法继续落实,反而会让居民在以后的社区活动参与中热情降低,引起负面作用。如果说这项服务是由熟悉老人的居民来提供的话,就具有可持续,对老人、乃至对这个社区都是有长远的益处。
因此,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服务项目策划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服务对这个社区未来会产生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工作成效。综合起来看,这些就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未必是直接去做什么,而是社会工作者把理念方法和技巧传递给直接提供服务的这些人(居委会、社区骨干、普通居民),让他们觉得这种做法是对社区有益的,能够改善我们这个社区。这样一来,这个社区才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采访、整理 | 詹玉娟
美编、校对 | 钱雯琦
审核 | 王 鑫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20/0728/368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