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童小军:如何构建关爱保护儿童的专业服务体系

童小军:如何构建关爱保护儿童的专业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正在发生转折 :从以解决人民温饱为目标的时期进入到以帮助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时期。与之相适应,社会福利服务的递送也应该从非专业服务逐渐提升为专业服务的阶段,即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阶段。这里所说的专业即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正处在这样的全面专业化转型提升期。

2013年5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我国以全体儿童为服务对象、覆盖每一个儿童成长全程、以保障儿童的全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全新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进程。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功能定位从 “保障兜底”更新为“监护兜底”,这成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迈向转型提升期的重要标志。

升级后的国家监护兜底制度体现的是国家亲权的理念,制度目标是保护每一个儿童避免因父母监护不足、不当或者缺失而遭受侵害。与之相匹配的服务递送体系即聚焦家庭监护困境儿童的国家儿童保护服务体系,由社区儿童保护预防服务体系、儿童保护案件的回应和处置服务体系以及处置后失去了家庭监护儿童的国家替代照料服务体系三部分 组成。社会工作不仅必须参与其中,而且其参与角色不可替代。

首先,社区儿童保护预防服务的目标是通过服务尽可能保障家长能够把孩子养好,阻止儿童伤害事件的发生以及尽早发现和干预已经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将伤害降到最小。社会工作的服务流程是监护风险的监测、评估和干预 ;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提供监护补充、支持和矫正,培养、改善和提升社区儿童父母的亲职能力。其次,儿童保护的回应和处置服务目标是确保受害儿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保护,能够进入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活。社会工作的服务流程和内容是开展儿童伤害评 估、儿童伤害再发生可能性评估和儿童父母保护受害儿童的意愿及能力评估;基于评估提出监护处置建议 ;参与施害人惩处处置并对儿童日常照料作出妥善安置。最后,失去家庭监护儿童的替代照顾服务的核心工作是安置服务,其目标、流程和主要内容是根据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状况,采用个案管理工作模式,帮助寻找和整合合适的家庭或者社会资源,在家庭收养、家庭寄养、机构类家庭和机构集体养育等四种安置方式中,将儿童安置到其中一个最适合他的安全生活环境中,促进其创伤疗愈,直至最后融入家庭或者社会。

很显然,要开展上述国家监护服务,不仅需要掌握儿童发展和儿童创伤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悉关于儿童的各级各类相关法规政策, 更需要具有儿童权利的理念,遵循儿童伤害最小服务原则的自觉。此外,还需要将上述所有进行整合,综合应用到日常服务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免遭侵害和促进儿童实现潜能。社会工作是唯一能够满足如此要求的专业,是国家儿童福利事业转型提升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儿童福利事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包含其中的服务专业化建设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必须将自己融于实际服务场景,完成自身的专业服务制度建设,才能够真正“嵌入”儿童福利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专业优势,助力制度的转型升级。社会工作自身专业服务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根据服务对象,明确服务理念,确立服务目标,设计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 ; 第二步是以第一步工作为基础,开发服务岗位,清晰岗位职责,建立工作机制。专业服务制度的建设是发挥出专业优势的基础保障,不可忽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将社会工作全面纳入儿童福利的制度设计,让社会工作全面嵌入发展,才能够保障更新升级的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20/0605/365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