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为精神康复者家庭撑起一把“支持伞”

为精神康复者家庭撑起一把“支持伞”

一、个案背景

案主,女,28岁,是家中的长女。专科毕业后在外市工作,期间遭遇母亲患病去世、弟弟患脑瘤(化疗后病情已康复,需服药巩固)、父亲患柏金森症等家庭变故,压力难以排解,在工作单位突发精神疾病,被家人接回老家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半年后精神状态趋于稳定,康复出院。出院后,父亲希望案主能尽快外出就业,并多次催促,而案主一家属于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如何让其实现就业也是帮扶内容之一,因而,街道扶贫办将此个案转介给社工。

二、个案基本资料

接到个案后,社工上门对案主的就业能力、精神心理状况、家庭支持系统等进行评估。自母亲去世后,案主家中还有奶奶、父亲、妹妹和弟弟共五口人。妹妹中专毕业后在市区从事文员工作,弟弟在家附近的一家服装厂从事普工工作,收入不高,且因工作岗位经常接触化工燃料,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因而近期有换工的打算。父亲由于病情原因,休养在家,出于对子女工作不稳定的担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如此一来,妹妹和弟弟的工作收入成了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因父亲和弟弟每月还需吃药稳定病情,每月支出也不少。

案主对自身患有精神障碍有自我觉察意识,能够做到按时足量服用医生开具的精神类药物,但十分忧虑自己的病情被别人觉察出来,也出于这一顾虑,案主一直没有进行精神残疾等级评定。案主对于爸爸担心的就业问题表示谅解,其本人也表示近段时间会有外出找工作的打算,但其家人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往往也会加深案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感。

三、需求分析

尽管各方对此个案都表达出希望为案主提供就业帮扶服务,但社工通过对围绕案主为中心的家庭系统进行评估后,发现案主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需要从其家庭系统中的各个成员进行介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案主面临的问题。

(一)案主的就业问题

案主目前处于待业状态,有就业需求,也有就业意愿,但由于脱离工作岗位较长时间,职业技能有所生疏,职业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二)案主的社交问题

案主自从发病后,基本脱离了原先的社交圈子,目前在与人相处或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整个人表现得不太适应,有重新适应社会交往圈子的需求。

(三)案主及其家人对病情的认知偏差问题

案主长期持有害怕他人发现自己病情的心态,主要源于其对自身疾病偏差认知,而这样的心理状态也会导致案主更加的焦虑。同时,案主的家人对精神残疾人的认知不多,会不自觉地以对正常人的要求对待案主。他们期望案主重新恢复社会就业,并且能够像以往一样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却忽略了案主目前仍处于精神健康恢复期,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加重案主的心理负担。

(四)案主一家面临的经济问题

除了案主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外,家庭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家五口只有两人有工作收入,但每月在医药费上的开销不少,且弟弟工作不稳定,一旦辞职中断收入,经济压力会更大。而家庭的压力也是导致案主出现精神健康的重要原因,因而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有助于案主的精神康复。

四、服务计划

(一)理论依据

1、认知行为理论认为,错误的认知观念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因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在此个案中,案主担忧他人觉察出自己的病情,以及家人对案主的期望过高,都是因为大家对精神残疾人的偏差认知,导致家人在案主就业问题上,往往会操之过急,或在相处中有意无意的过高期望提醒而无形中增加了案主的心理负担。因而,有必要纠正案主及其家人对精神健康的偏差认知。

2、“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它将焦点放在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尽管案主为精神残障人士,但其自我强度不弱,判断能力、意志力、学习能力还没有损坏,再加上她有一群疼爱她的家人,因此接案社工认为案主自身是有促使改变其现况的优势。

3、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结构,它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其中各个部分之间都会相互影响,而且每一部分都有助于总体功能的发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家人对案主就业问题上的态度以及与案主的相处模式,都会影响到案主的情绪和行为。此外,案主所处的家庭,目前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属于整个家庭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于弟弟随时可能失业这一问题上,社工也要提前做好介入服务。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协助案主实现社会就业,有稳定收入,让其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感,引导案主重新建立人际交往圈以及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协助其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恢复和提高案主的生活自信心,最大程度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2)具体目标

①提升案主的就业技能,实现社会就业,并在必要时给予案主职场指导,提升其应对职场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案主坦然看待自身病情,调整其过于紧绷的心态;同时,提升案主家庭成员对精神残障知识的科学认知,让他们学会与精神残障人士相处的技巧;

③重塑案主的朋辈支持系统,让案主在与他人相处中获得支持,建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④通过实现案主社会就业,并协助案主弟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做出正确的择业选择,并获得稳定收入,从而缓解案主一家面临的经济问题。

3、服务计划

第一阶段:入户探访,收集案主的基本信息,评估其现状及需求,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第二阶段:以家庭会议的方式,根据社工的预估结果与案主及其家庭成员一起订立服务计划;

第三阶段:根据订立的服务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服务;

第四阶段:引导案主及其家庭成员回顾个案服务过程,引导他们分析个案目前所取得的成效,评估案主及其家庭的情况,准备结案;

第五阶段:评估个案的目标达成情况,处理案主及其家人的离别情绪,告知后续回访安排,提供服务获得方法,正式结案。

五、服务过程

(一)上门探访,评估需求

社工上门探访时,只有案主和爸爸、奶奶在家,妹妹和弟弟外出上班。案主对社工的到来显得有些拘谨,但得知社工的来意后,还是主动走到社工跟前坐下下来,向社工分享了自己的情况。在交谈中,社工发现,奶奶和父亲都对案主患上精神疾病感到十分心疼,对其出院后的就业问题感到十分担忧。他们自案主出院后,已多次催促案主外出找工作,可事实上案主自己也有主动外出找工作,只是一直不顺利。案主表示,患病后口头表达能力大不如前,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也忘记了不少,这也是找工作不顺利的原因所在。随后,社工也了解了案主在学校专业获得情况以及发病前的工作经历,以便引导案主表达出自己的择业倾向。在收集完案主的基本情况后,社工结束本次个案服务,并与案主约定了下次上门服务的时间,提醒其通知所有家庭成员参与。

(二)结合需求预估情况,召开家庭会议,订立服务计划

社工再次上门,并召集了案主及其奶奶、父亲、妹妹、弟弟一家五口召开家庭会议。会议过程中,社工反馈了上次家访所发现的问题以及需求情况,与案主及其家庭成员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优先顺序,并根据讨论结果共同制定了个案服务计划,签订个案服务同意书。

(三)引导案主正确看到自身病情,缓解其焦虑情绪

为了缓解案主的焦虑情绪,社工期望通过案主的主诊医生给予案主信息,引导其正确看待自身的病情,学会“放轻松”。社工在征得案主同意的情况下,陪同其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取药并会见案主的主诊医生,通过主诊医生的“权威”建议,引导案主对自身病情有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此外,社工也向案主分享了自己在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和重新就业的成功个案,由此建立案主的自信心,让其得以“心安”做出接下来回归社会的系列准备。

(四)指导家属学习与精神病患者相处的技巧,为案主营造舒适的家庭互动氛围

社工根据精神专科医生的建议,向案主其他家庭成员持续普及了与精神病患者相处的技巧知识,让他们在案主就业问题上,以“支持”代替“管束”的方式,保证案主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案主的膳食,关注案主消极的言行,多与案主谈心,增加案主的社会活动等方式来为案主创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便于案主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就业帮扶服务。经过社工的介入服务后,案主的家庭成员对精神康复者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们不再纠结于案主“是否就业”,慢慢把关注点放在了案主“是否感觉到舒适”方面,对案主给予了更多的理解,为案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案主在家人的支持下,也不断地进行就业尝试,并作出了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选择。

5、系统培训,增强案主自身就业综合能力

社工依据案主的择业倾向,安排案主到社工所在办公室进行办公能力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案主所倾向的“前台文员”这一岗位要求,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为期一周的训练,案主基本掌握了办公软件操作、方案策划、邮件发送、文件打印、接待顾客、电话联系客户等方面操作技巧知识。

6、资讯提供,拓宽案主的就业渠道

社工依托自身及机构的资源网络,联系相熟的用人单位,安排案主面试,此外,为了让案主知晓更多的求职渠道,社工也向案主分享了不少网上招聘的App,教导案主完善个人简历,利用App发送个人简历求职。在这期间,案主也学会了网上搜索招聘信息,网上投发简历等知识。在多番尝试下,案主终于在社工相熟的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前台文员”的工作,并顺利上岗。在案主到单位报道后,社工也定期向培训机构的老板了解案主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案主支持,让其在职场中能够有成功的体验。

7、提供资源,协助案主弟弟重新物色适合的工作

根据案主弟弟的身体状况,社工有方向地搜罗了当地的就业岗位资讯提供给案主的弟弟,并鼓励其外出面试。由于案主的弟弟倾向于工厂普工岗位,适逢招聘旺季,在社工的几次就业推荐下,案主的弟弟很快就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顺利换工。

8、鼓励案主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恢复其人际交往网络

为了搭建案主的人际交往网络,一方面,社工尝试鼓励案主主动邀约好友知己见面,通过与好友分享近况,回忆过往的方式来联络感情,通过闺蜜获得情感支持;另一方面,社工也邀请案主参与机构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让案主在与其他义工人员的交流与接触中拓宽人际交往圈子,发展出新的人际网络,扩大了案主交际圈。

9、评估结案,后续跟进

经过四个月的跟进,案主与弟弟已经稳定就业,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困难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家庭成员在社工的建议下,也调整了对案主过高的期望。案主向社工透露,得益于社工的帮助,自己的生活基本能够恢复正轨。社工考虑到个案目标基本达成,在征得服务主任及案主的同意下,与案主办理了结案服务的相关手续。

五、案例评估

1、过程评估

回顾本个案,由于社工对案主的初评结果相对比较客观与准确,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也相对合理而且可操作,社工在“认知行为理论”、“优势视角”、“家庭系统理论”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从案主个人、案主的家庭系统、朋辈系统以及社区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介入服务,介入技巧也随着个案的进展不断调试,整个个案的服务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2、结果评估

从上面的服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个案最初制定的具体目标已全部达致,社工的介入,让案主及其弟弟顺利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家庭面临的经济问题得以缓解。其家人在社工的建议下,调整了对案主的就业期望;案主在就业岗位中的成功体验获得了自我价值感;在社工的鼓励下,案主的人际交往基本恢复,社工偶尔会看到案主在朋友圈中发布自己与好友相聚的动态,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案主逐渐建立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从案主向社工的口头反馈,社工发现案主生活自信心的建立也是其精神状态变得积极的重要原因,社工认为,案主目前已基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六、社工反思与总结

本个案是个幸运个案,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通过社工的介入,案主面临的问题得以缓解,并能顺利实现社会就业。然而,在社工所在的地区,目前精神残疾人想要回归社会实现就业,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除了精神残疾人自身的因素外,社会因素也是最主要的阻碍因素,社会大众仍未能对精神残疾人建立科学的认知,用人单位往往会对精神残疾人“避而远之”,因此社工认为,要解决精神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着手,从多个切入点介入,注重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本身资源的运用。社会工作者除了提升精神残疾人自身能力,建立精神残疾人的家庭支持、朋辈支持系统外,还要争取获得外部的社会支持,开展平等观念宣传,为精神残疾人提供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搭建精神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作者单位:江门市江海区乐翔社会工作服务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0/0520/36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