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儿童青少年 【脱贫攻坚】为留守儿童筑梦美好明天

【脱贫攻坚】为留守儿童筑梦美好明天

千坵村位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东北部,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贫瘠,缺乏主导产业,整体贫困明显。该村 90% 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在家务农和照看孩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严重。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号召和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2018 年 4月,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建“社工筑梦”教育扶贫团队,在千坵村开展系列教育扶贫活动,旨在将扶贫、扶智、扶志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从根本上助力当地摆脱贫困。

微信图片_20200515090906

社工课堂——教不一样的课程

为了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团队在活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结合留守儿童的需求,团队从“教育改变命运”入手,发挥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心理关怀、成长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千坵村小学有学生 60 余人,90%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普遍存在卫生习惯差、无规则意识等现象,然而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却可以经长期浸染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社会工作者决定从帮助留守儿童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行为习惯做起,通过正面教育为他们增能,挖掘其潜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以获得更大的生活掌控能力和更强的自信心。

因千坵村距离团队所在学校较远,平时只能两周开展一次活动。千坵村小学是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可以接触到众多的服务对象。从服务对象、时间节点、活动地点来说,依托学校课程开展社工课堂正好符合学校教学安排,具有可操作性。这种形式是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之一,是小组社会工作的变形和延伸,其流程一般是热身导入、主题活动、分享、总结。

团队针对千坵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欠佳、自我认识不清晰、好奇鬼神之事等问题和需求,策划开展了“班级文明公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专注力培养”“我会洗手和刷牙”“独特的我”“科学家的诞生”等主题的社工课堂教育活动。

社工课堂上,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教育者、服务者和倡导者的角色。以“我会洗手和刷牙”主题活动为例,团队成员先以强调规则的热身游戏“红绿灯”导入,营造气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题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首先分享了《小熊不刷牙》绘本故事,并用牙齿模具为小学生们展示了正确的刷牙步骤;随后,示范了“七步洗手法”,并带领小学生们到洗手池前,使用洗手液进行正确洗手体验。通过绘本故事、情景模拟、示范学习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服务,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几次主题课堂结束后,留守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有所减少,课堂规矩意识明显增强。

接下来,社会工作者又利用社工课堂的形式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普及、计算机使用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技能,开阔视野,为当地留守儿童“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社工信箱——说出内心的困惑

社工信箱是个案社会工作服务的延伸形式,主要针对服务对象难以启齿和主动求助性低的特征,通过匿名信的方式来了解其心声。社会工作者把小信箱上锁后悬挂于操场角落,由驻村干部定时回收交给团队成员,在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对信件进行分类整理和悉心回复,完成回信后放到固定取信地点或交给学生本人。

自社工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来信 40 余封,内容涉及学业困难、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方面,社会工作者秉持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给出指导建议。小信箱成为“社工筑梦”团队与千坵村小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来信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也成为社工课堂活动主题选择的依据。而对于反映问题比较严重的来信,社会工作者经过评估后会进行个案跟进,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相关难题。

社会实践——将知识化为行动

为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暑期成立了一支以“社工筑梦”教育扶贫团队成员为主的约 20人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前往千坵村开展了一系列集中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引导孩子将社工课堂所学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如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带领留守儿童们前往镇卫生院,为医生们送去鲜花和感谢,挨家挨户为留守老人送去爱心午餐;开展“我笔下的祖国——亲子彩绘T 恤”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

“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对千坵村留守儿童来说是陪伴,对于志愿者来说是服务基层的宝贵体验。社会工作者引导留守儿童开展的系列社会实践,是其知识习得、思想内化、行为外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这为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建设家乡、回馈社会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讨论与反思

(一)教育扶贫活动意义深远

教育扶贫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策略。一方面,“社工筑梦”团队采用扶贫、扶智、扶志与感恩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关注并促进儿童未来成长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力,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推动贫困人群和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另一方面,教育扶贫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务能力、促进专业教育搭建平台。同时,有助于培养有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强、愿意扎根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服务成效反思

起初,团队成员认为对于喜欢吵闹、规则意识不强的学生,能够安静下来遵守课堂秩序便是活动效果的体现。但是后来发现,遵守课堂秩序的要求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很难安静下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的,让他们乖乖听话不动,是对他们天性的压抑。因此,对于规则意识不强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时能待在座位上,不随意走动,在不影响活动进行的情况下,偶尔和同学交头接耳,或者参与活动情绪激动,大声表达出想法也是可以的。规矩意识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养成,不能过于苛求,奢望他们有立竿见影的改变。

教育扶贫活动历时 7 个月,服务初见成效,但由于缺少活动经费、交通不便等使活动很难持续,服务效果也难以维持。这其实也是众多高校实施社会工作对口扶贫计划普遍面临的难题。尽管如此,“社工筑梦”团队仍克服困难坚持半个月一次的活动,使建立的良好专业关系尽量得以延续。此外, 团队还积极链接资源,争取经费支持,保证服务的完整性,以期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123共筑美好明天。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etqsn/2020/0515/364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