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深圳市坪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

新媒体视阈下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深圳市坪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

疫情发生对精神康复者的影响

新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它对身体造成损伤,也会影响心理健康。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疫情,各种信息不断拨弄着残障人士尤其精神康复者的敏感神经、加剧精神康复者的精神负担,不少人开始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的现象。

据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深圳市持证残障人士总人数14222人,其中精神康复者4098人,占据28.8%。截止到2020年1月,坪山区共有残障人士823名,其中精神康复者218名,占据26.5%。

自疫情爆发以来,坪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下文简称“P中心”)社工进行微信及电话访谈了解坪山区残障人士服务对象的需求、身体健康现状及居住现状。经整理后发现,针对精神康复者,以情绪管理和药物管理需求为主,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前往社区医院取药,导致被迫停药,又因处理发病高峰期,康复者的情绪因各种信息或活动被限制而产生较大的波动,此群体的需求较为迫切、影响范围较大。

基于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使服务对象享受到专业、有效、持续的服务的原则,以及多方资源的整合下,P中心为本文尝试通过以精神康复者的需求为导向,在疫情爆发人人居家隔离的时期,探索开拓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新模式,剖析新媒体视阈对精神康复的路径和康复效果。

新媒体视阈与精神康复者的关系

心理社会治理模式认为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且这三个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成长过程。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强调个人行为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形成。

阈值,一词源自拉丁文“limen”(英语threshold,意思是极限、临界值),指“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阈限也是心理学名词,指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定义揭示了人感觉系统的一种特性,那就是只有刺激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引起感觉。简而言之,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视频为主的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带来巨大的信息流。这些不能进行自我过滤的信息或大或小的刺激着每一位精神康复者的感觉系统,当负面信息达到临界值时,将会为精神康复者带来不良的情绪,反之,当有效信息达到临界值时,将会为精神康复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另,戴夫·格雷的著作《阈限思维》开篇用了“盲人摸象”这个经典的比喻来解释“阈限”这个词。因生理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受限,从某些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是“盲人”。理解一个人,需要从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开始分析,以及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或者阶段。

直到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P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抗疫行动,在调研需求后,为协助精神康复者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P中心开展线上会议,全力策划并落实《“一心‘移疫’,‘精’石为开”坪山区精神康复者抗疫支持服务项目》,帮助坪山区户籍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平安度过疫情防控阶段,降低因疫情而导致的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具体项目内容如下:

(1)“精英汇”抖音录制计划:搭建网络共享知识平台,利用制作和模仿抖音教学视频的方式,组织康复者进行学习制作,激发康复者的生命动力。建立微信群进行在线学习,成员包括服务对象、家属、志愿者以及社工。社工协助康复者制定生活规划表,鼓励健康生活管理方式,精神康复者每日在群里打卡学习;每周日和周三上午10:00在群里发布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为提升某一方面的生活/职业技能,群里成员可根据发布的教程在家制作抖音作品视频并上传群里。这些视频将计入积分,并进行评比,在疫情结束后得到兑换。项目后期可把所收视频制作成《精英汇抖音作品集》。截止到四月,社工发布了12期不同主题的视频,群里回收的有24个,参与项目的精神康复者达到100人次,社工与精神康复者交流的话题、频率也较前增多。

(2)“为爱而行”手工技能实践计划。为有兴趣继续深入学习视频职业技能的服务对象上门配送手工制作材料包,使服务对象在线能够学习手工制作,线下能够有材料进行实践练习,让服务对象居家期间也能享受到无障碍服务。已配送材料包20份。

(3)“食”来运转服药管理计划。每名社工按照1:20的比例为康复者提供服药管理服务,一是定期同康复者或家属进行线上沟通,了解服药情况及药效情况,督促和鼓励康复者规律服药;二是及时了解康复者的药量,确保精神康复者在疫情期间药物充足,并按时按量服药,鼓励家属协助康复者制定服药记录。二月、三月以及四月社工协助用人单位为户籍精神康复者发放药物,约270人次。

新媒体视阈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打破传统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模式

传统的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大致分为走访、咨询、药物管理、情绪管理和家属工作。大部分工作需要面对面进行服务。新媒体视阈下的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平台,结合个案工作理念与手法,用阈限思维和边界思维积极探索精神康复的更多路径,结合居家康复理念,在疫情爆发人人实行居家隔离的环境下,最大程度搭建康复支持网络,满足康复者的情绪管理和药物管理需求。

2.线上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渠道宣传窗口

以自媒体为主打,结合传统宣传渠道,建立与服务受众保持联系和促进服务受众参与的网络渠道。顺着“互联网+”形势,努力打造微信自媒体网络宣传平台,实现用人单位、社工机构以及中心的资讯快速传达至服务受众,另外也通过互动工作,设置网络课程、活动、投票等,促进服务受众平等、及时参与社会交往与居家康复。

3.传播行为的个性化

新媒体传播的简易型,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5]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服务,对于精神康复者而言,新媒体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能够以自愿、主动为前提的选择性社交与康复。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的定时传播,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发布短视频与直播,精神康复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收取到信息,共同参与信息内容的讨论,实现信息之前的交流平等。另外,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主题的视频拍摄将会收到奖赏这一举措对他们而言也充满挑战,能够填满疫情期间所需要的关注度与精神满足。

4.服务多元化、精简化

P中心按照个人特长把团队成员分成三个抖音小分队,分别是花焙小组、手工艺品小组以及康复健身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发挥所长,选择适合居家操作、简单易懂的题材拍摄视频,如制作甜品蛋糕、港式奶茶、制作生日卡片、香草种植、疫情小知识等作为拍摄主题拍摄小视频,时而插入直播与服务对象进行线上互动。此举措引起服务对象的积极主动参与,除了参与模仿拍摄以外,线上交流的内容也是突破传统的心理咨询。他们会互相彼此勉励,对发布视频的社工表示关心,对视频发布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探索心理,对操作技术问题也会虚心问候学习。

5.“梦想零距离”突破交流障碍

对于部分服务对象而言,面对面的交流总有稍许腼腆。线上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最大程度给予他们“正常化”。新媒体视阈下,他们与正常人无区别,无障碍的交流环境里,促使他们扩大社会交际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对象从被服务者转换成服务者角色,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社会大众对精神康复者产生新的认识,减少歧视,更多正常化,最终实现社区融入。

(二)劣势分析

1.工作人员新媒体专业运营能力不足

参与项目的社工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知识,也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媒体运营和短视频剪切的知识。纵使做到分工明确,每位社工都需要做到身兼多职、一身多技。新知识的学习与注入需要大量的学习,无法做到短时间内全身心投入服务。

2.工作人员创新意识薄弱

有经验的社工已被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所约束,参与此模式的社工迅速从传统实务思维中跳出,利用阈限思维与边界思维,根据疫情的变化,重新定位迅速调整状态加入服务。此外,社工往往忽略宣传的重要性。新媒体作为新型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在传播信息的途径中能够帮助实务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社工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7]纵观各官方的新媒体运营,大部分的新媒体运营已从原来的单纯告知变成了与网民、官方互动的平台,极大程度的增加了网民对于新媒体官方的关注与讨论。同时,社工的关注点,不仅仅放在机构、社会工作的内容上,更应该主以社会的舆论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3.精神康复者特殊性

在项目开展期间,笔者发现由于精神康复者的特殊性,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级别的精神康复者对于线上居家康复服务接受程度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部分认知与文化程度低的精神康复者会抱怨难度大、获益相对有限。这极其容易使活动陷入“众口难调”的状况,给工作人员带来挑战。

新媒体视阈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的总结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残障领域中工作手法最为复杂、成效难以体现的一个难题。作为一名具有责任心又忠于社会心理复原信念的工作者,首先,应把精神康复者作为一个有个人背景、经历和感受的完整主体,而不单是仅看到其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的病症问题和困难。新媒体视阈这个概念,原则上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两者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帮助精神康复者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能力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对精神康复者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鉴于此,根据疫情实时大数据的推送以及各地资讯的实时播报,注入新视野、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工作思维模式。

从实践层面来说,新媒体视阈下的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既能最大化提供康复服务,又起到为精神康复群体去污名化、社会功能正常化的效果,还为精神康复者构筑无障碍的社交沟通环境,是一种集康复与恢复社会化为一体的精神康复模式。其次,该模式所达到的康复效果不仅针对个人,还能蔓延至整个家庭。线上交流,促进精神康复的社交能力提升,趋于正常化交流。

(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20/0513/36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