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扶贫先扶志,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对象主动就业
扶贫先扶志,社工助力精准扶贫对象主动就业
一、个案背景
小木(化名),19岁,2018年6月高中毕业后,因学业成绩一般便没有继续升学读书,一直待业在家。父亲55岁,在工厂里做搬运工,身体一直不好,有胃炎,因为担心要住院治病需要花钱且没有收入而拖着不愿意去检查。母亲56岁,原来在家务农,田地被征收后也就没有继续工作,赋闲在家。
小木一家从2016年开始被列入精准扶贫家庭,享受就业、就学、就医等一系列政策的帮扶,希望通过三年扶贫攻坚工作让其一家脱贫。2018年9月,当社工因项目需要而上门家访小木一家时,小木刚刚辞去了一份才做了一天的工作,而小木的母亲希望社工可以帮小木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结合精准扶贫项目的目标,社工认为其家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小木的就业问题和其父亲的就医问题,而家庭脱贫的关键点则在于小木的成功就业。因而社工决定以小木为该家庭的介入重点,通过协助小木找到合适的工作并稳定就业,从而让其家庭脱贫。
二、问题分析与预估
在确定以小木为此家庭的主要介入对象,为其解决就业问题后,社工曾多次上门家访并与小木面谈,了解其对工作的期待以及在寻找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但小木都很敷衍地表示完全没有困难,每次刚投了简历,就马上有公司找她去面试了,而且每次都面试成功。而社工询问小木关于就业信息渠道、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细节信息,小木也对答如流。但社工从小木的母亲处了解到,小木在毕业后的三个月内,已经做了两份工作,但每份工作都只是做了一天就辞职了,小木说是不合适,但当问到怎样的工作才合适时,小木并没能回答得上来。
经过前期的三次家访,社工并没能与小木建立起一个信任的关系,而小木对社工也很冷淡,只是碍于精准扶贫项目的原因而不得不配合社工做出回应。社工初步分析,小木在寻找工作的具体事务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但对于此阶段的职业规划以及自我的认识并不清晰,而且缺乏就业的动力,因而导致每份工作都不长久,对于社工提供的辅助就业政策也并不热情回应。
基于以上的问题预估,社工决定转变介入策略,不再以直接介绍工作为主,而是提升小木的就业动机和协助其做一个短期的职业规划。社工认为,当小木有充足的动力和清晰的择业方向后,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的。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社工结合精准扶贫项目的目标,为此个案制定了两个目标:
1、过程目标:提升小木的就业动机,并协助小木进行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
2、结果目标:通过过程目标的达成,最终让小木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并稳定就业至少半年。
(二)服务策略
社工借鉴动机式晤谈法的谈话技巧,从家庭状况、自身成长等角度切入,增加小木对自身处境的危机意识,引起其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并挖掘其转变的原因及探索不转变的危机;在小木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后,再协助其制定可行目标,并通过职业规划、自我认识等训练,增强其改变的能力且能够按照目标和计划执行;在小木成功就业后,增强小木维持的能力,预防其回到反复失业阶段。
四、介入过程
(一)增强危机意识,提升改变动机
当社工决定改变策略针对个案目标进行介入时,已经是第四次进行家访。而此次,小木已经有意躲进房间不想见社工,但社工以精准扶贫项目家访需要签名为由,把小木叫到客厅,并一改以往“讨好”的态度,采取质询的技巧与小木进行了一场严肃认真的对话。
社工首先从小木没有继续读书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了解小木不再升学是否因为经济的原因,并告知小木精准扶贫项目对于帮扶家庭在读书方面会有补贴。在得知小木不想继续读书希望出来工作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后,社工转而从其家庭环境、父母的健康状况、小木自身的成长等方面层层深入地询问小木,让小木意识到,年事渐高的父亲患有胃病,经常发作,却一直不敢请假去看医生,是因为害怕老板找借口辞退他后,也再难找到其他工作,那么一家三口就会因此失去经济来源,父亲是因为爱家庭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小木与其他仍在读书的同龄人相比,既不上学也不工作,三四年后,不仅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也会与社会严重脱节。
听完社工的分析后,小木没有说话,却开始低头擦眼泪。社工评估小木已经开始意识到危机,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当下的状况。
(二)了解改变的困难,制定改变计划
当社工评估小木已经开始有危机意识,且一改以往敷衍的态度,愿意听社工述说后,社工开始尝试挖掘小木做出改变的困难所在。社工以自我袒露的技巧,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小木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伴随着迷茫与挫折,但只要勇敢尝试,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小木也开始主动与社工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因缺乏经验和性格内向不自信导致找工作屡屡碰壁,且对于与人打交道也心生恐惧,所以很是迷茫。
听了小木发自内心的表达后,社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根据小木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对工作的期望,进行逐一分析,给予小木一些短期规划上的具体建议,让小木先在家附近找一份可以学习到知识的工作,等过一两年,有工作经验了,也攒到钱可以买辆摩托车了,再考虑到市区工作。
听完社工的建议后,小木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社工顺势邀请小木参加周六机构举行的冬至关爱老人义工活动,让小木在活动中多与同龄人接触,一来锻炼社交技巧,二来也了解自己的同龄人都在做什么,进一步强化小木改变的动机。
(三)提供支持,落实计划
在面谈结束后的周六,小木如约参加了机构举办的冬至包汤圆活动。因为来的义工都是大学生,小木一开始比较拘谨,只是默默地在角落包着汤圆。社工并没有刻意地关注小木,只是不时留意一下。后来,在活动过程中,小木认识了一位年龄和性格都相仿的大学生义工,彼此很聊得来,该义工也与小木分享了自己是怎样通过参加义工活动来克服内向性格带来的不便。活动结束后,两人还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小木也很开心地询问社工以后是否还可以参加更多的义工服务。
一个星期后,社工再次家访,本打算与小木一起制定找工作的计划,但小木不在家。小木的妈妈高兴地告诉社工,说小木参加完义工服务回来后很开心,第二天就经亲戚介绍,在家附近找到了一份在母婴店销售的工作,已经上班一周了,小木每天回家都说店里的老板娘对她很好,觉得这份工作可以学到东西。社工也特意经过小木工作的地方,小木看到后,主动走出店外热情地与社工打招呼,并开心地与社工分享工作中的趣事。
(四)巩固成效,增强维持能力
在小木找到工作的半年时间里,社工仍定期通过微信关心小木,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开心或烦恼的事情。当小木说到开心的事情时,社工给予她更多正向的鼓励,让其更坚定工作所带来的意义。当小木谈到工作中的困惑时,社工也会像知心姐姐一样,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告诉小木如何看待这些困惑,让其明白苦乐参半才让人生更精彩,并且引导小木解决困难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每解决一个困难,人生就升了一个级。每每这时,小木都会豁然开朗。
同时,社工每次到该片区入户探访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经过小木工作的店面,看看小木工作得怎么样。有时候小木发现了社工,也会很开心地出来与社工打招呼。现在,小木已经工作了大半年了,当社工最近一次家访时,小木正在跟随其雇主外出参加培训。
五、评估与反思
此个案从跟进到目标达成,社工只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面谈,通过质询、鼓励、建议、同理、自我袒露等技巧,让案主从危机意识中找到改变的动机,并通过提供社交的平台,让其在朋辈支持中找到踏出内心舒适区的动力,最终案主便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稳定就业。对案主而言,这是一个自我成长介入的成功案例;从精准扶贫项目角度来看,这更是一个成功帮扶就业的个案。
但此个案也并非是一个顺利的个案,在社工“孤注一掷”以教育者的姿态对案主进行质询之前,已经进行了三次的家访,但案主都是冷淡以对,社工也一度迷茫感觉无从下手。而回头进行反思,案主不过是一个刚成年的孩子,内心依然具有这个年龄特有的敏感、自尊、不多言心事,一方面对于社工的帮扶角色,或者是对于自己一家被帮扶的身份,内心是不舒服的,社工的关心也只认为是因为要完成工作任务而“逼迫”自己找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心事无人知”的无助,内心有改变的动机,行为上有改变的行动,但因种种挫败却无从诉说,困在心里却找不到出路。但当社工真诚地道出“心事”,朋辈给予支持后,案主感觉到被理解、被鼓励、被支持,也就有了往前走的动力,并且也真的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了。
人生路上总有迷茫和困难的时候,其实很多精准扶贫的家庭,本身具有脱贫的能力,只需要多给一点陪伴、一点理解、一点支持、一点鼓励,相信每个家庭最终都能化茧成蝶。
(作者单位:江门市江海区乐翔社会工作服务社)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20/0511/364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