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疫情大考下的社会治理,如何提能升级
疫情大考下的社会治理,如何提能升级
春回大地,玉兰花开。上海这座 2400 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一边是全流程闭环管理“外防输入”,一边是复工复产复市有序推进。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 “守好社区门”是关键一环。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如何继续守牢属地和社区防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怎样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下沉,让基层更有能力、更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如何以更高效的顶层设计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建立提前预警机制?
日前,在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下,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以网络视频会议形式举办“抗击疫情的上海经验——大考下的社会治理”专家论坛,从社会治理角度及时总结和固化上海抗击疫情的好做法、好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这些社会治理经验,本报撷取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科技让 战“疫”更精准
加强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应用
汤啸天
在这场大考中,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将医学问题变为系统性的城市治理问题。在防控工作初期,上海采取基于严防死守“围堵”为主的防控策略,随着防控工作的深入,根据实际不断调整策略,并不囿于条条框框,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疫情防控中各类决策者、执行者都需要有针对性、更高效的技术支撑。充分应用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成为上海实践的重要特色。
疫情防控期间,对小区的封闭式管理和返沪人员的登记管理是社区防控的工作重点。其中,小区出入口的管理涉及全人群、全时段,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漏洞。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六里二居委,试点推广居民出入小区的二维码管理。针对管控居家医学隔离观察人员的难题,南京东路街道开发供居家隔离观察人员使用的智能手环,实现实时体温测量与“云”报送,随时提供定位数据,让工作人员在非接触状态下,随时掌握相关人员身体状况和位置信息。临汾路街道发挥信息化优势,联合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智慧城市研究所开发“智慧临小二”服务系统。“智慧临小二”把返沪登记、小区访客登记等原先需要手写的事项100%变为“全程非接触”。除了扫码填写健康信息,系统根据出发地点自动推送居家隔离承诺书或来沪(回沪)人员告知书,居民无需动笔签名,区块链技术帮助实现电子签名并后台存证,通过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使特殊时期的防疫工作更加人性化。系统后台将各类零散数据整合后形成“大数据”,居委会可从中分析把握规律,提前考虑对策,做好精准防疫。
“智慧临小二”系统上线运行,之所以受到欢迎,是有针对性地把居委会工作人员从手写数据、填报表格的繁重事务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登记、采集、服务、动员工作“一码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其中,科技支撑在上海已经得到各界的重视,但也存在“如何使科技支撑更加管用”的问题。所谓“管用”就是要以需求为导向,针对实际工作难点,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实际作用。(作者系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人防+技防,助力精准防疫
姚 军
如何避免“接触”风险,是疫情防控中社区碰到的最大难题。上海市普陀区的“两张网”建设,在应对疫情中显现作用:“一网通办”提供更多线上服务,让群众减少外出、在家办事;“一网统管”加强人员管理分析流动轨迹,发挥网格化优势加强社会面的监测,运用“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将全区9562家沿街商铺纳入“统管”范围,做到先报备再复工。
普陀区在区级层面用科技支撑疫情防控。一是开发多个应用小程序,实现防控“智能化”。与彩付科技公司开发“疫情防控企业复工监测管理平台系统”,与阿里生活商务公司沟通,推出个性化定制化“饿了么”网上送餐服务,缓解复工后楼宇、园区、企业和居家隔离观察户“吃饭难”问题;二是用好疫情防控“千里眼”,实现管理“精细化”。长寿街道积极探索“人防+技防”,用社区智能安防系统24小时全天候监管小区出入口,通过实时画面察看各小区出入口管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整改;三是用好AI智能好帮手,减轻居民区负担。曹杨新村街道开发AI智能语音系统,每天两次自动拨打居家观察人员电话,通过语音机器人解决居家医学观察对象的健康管理问题;四是量用好门磁智能管控,“看死盯牢”疫情防控。石泉街道一度居家隔离达4074户6816人,街道安装门磁感应器,对非正常门禁开闭信息进行管理,在居家隔离户家中粘贴上门服务需求二维码,大幅降低了社区防控人员巡查强度。开发网上复工申报系统,方便企业报备,通过微信小程序全面开展来沪返沪人群信息采集,各楼宇园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员工健康申报。
建议参照政府法律顾问模式,聘请互联网企业,探索组建政府信息咨询专家团队,在平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在“战时”为区级政府提供迅捷信息技术支撑。同时,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地区办主任)
志愿者奔跑接力
发挥志愿者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
陈振民
广大社区志愿者是社区防控的重要力量。截至3月27日中午12:00,上海市各级志愿者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上发布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达9226个;招募上岗志愿者295949人;累计服务时间17460495小时,人均59小时;累计新增注册志愿者92242人。这些项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时间,都与疫情防控有关,主要服务场所在社区。
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一级响应机制后,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停止大量与疫情防控无关的集体活动。众多志愿者作为市民,也安心在家不添乱,服从安排。部分社区志愿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项目,仍然立足社区、就近就便延续着平时的服务。各区、街镇在落实全市居民区防控措施时,也都把原有的社区志愿者团队作为防控力量重要来源。
1月28日,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对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发出“关于号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倡议书”,要求全市志愿者及组织立足社区,就近就便为社区基层组织提供支持帮助。16个区第一时间响应,结合区情发布区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安排意见,调配各种各类志愿者力量,投入社区防控第一线。自此,上海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全面展开,融入社区防控工作的整体安排之中。
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和各区文明办、志愿者协会制订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志愿服务四个重点:以社区和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道口、地铁公交以及人口密集场所为重要区域;以疫情防控关键、紧要的“窗口期”和返程复工高峰期为重要节点;以党员、青年、机关干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群众活动带头人,乡贤等骨干志愿者以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专业志愿者为重要力量;以防疫宣传、协助测温、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心理疏导为重要内容,按照属地原则、条块联动的要求,强化组织动员,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作用,筑牢开展属地防控、社区防控、群防群控的志愿服务网络。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派出党员干部、公务员,下沉到社区,以志愿者的身份率先加入社区防控的志愿服务行动中。来自工青妇组织的职工、青年、巾帼志愿者和来自社区单位和居民区的志愿者也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列。(作者为上海市文明办原巡视员)
社会组织在行动
上海社会组织“疫”线冲锋
范 斌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投身社区服务,形成了较大影响。
基金会层面,截至3月8日,全市各类基金会共筹集资金10.88亿元,其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筹集资金4.21亿元;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上海市华侨事业基金会、上海市儿童基金会、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等5家共募集8782.37万元;另外还有120家基金会募集资金5亿元。募集的10.88亿元中,已支出6.34亿元,这些资金为湖北及上海的防疫工作提供巨大支持。
社会团体层面,上海市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积极开展防疫,在服务中以人才、资源优势凸显而出。以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例,疫情初期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防疫,先后编写了《新冠肺炎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新冠肺炎分群体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新冠肺炎防护与资源手册》等专业指导手册,解决了一线社工因专业技能缺乏导致服务不及时等问题。在上海市招募300多名社工专业服务人员,开通全国心理咨询热线,为湖北、上海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在复工复产阶段,上海市杭州商会、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上海市快递行业协会等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为企业复产提供指导,定点帮助一些企业争取物资投入生产。
社会服务机构层面,市、区、街镇三级社会组织全面联动,积极抗“疫”,以专业服务在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如浦东新区幸福家庭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在全国开通24小时免费“心理抗疫”热线,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已接听300多个热线电话;上海乐爱社工师事务所为金杨新村街道的残障学员提供线上教学支持服务,保证残障学员不因疫情耽误学习。(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治理“全链条”一环不缺
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
何海兵
上海市的社区在此次防疫中经受考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增强,在疫情面前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动员党员和群众,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等力量,整合社区人、财、物资源,在很短时间全面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协同力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这次社区防疫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互动越来越多,单位参与程度大幅提升,一些单位为社区捐款、捐口罩等物资,一些科技企业为社区开发防疫小程序等;社区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防疫工作增进了社区与居民的互动,也增强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居民间通过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增加互动。这些居民原来工作忙碌,不太关心社区,社区意识不强,现在由于防疫而与社区建立了紧密的连接关系。
然而,疫情防控期间也存在对社区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基层要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带头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社会治理资源、服务群众能力;增强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强化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的能力;把突发公共事件纳入社区治理范畴,做好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把社区全体居民纳入社区治理对象,着重于社区公共议题、公共事务和公共价值,逐步引导居民成为社区治理主体。通过社区公共项目建立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增强社区认同和归属,从而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建设。
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5万名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在这次社区防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队伍建立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鲜活力量加入社区工作,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如果平时没有群众资源、治理资源的积累,非常时期就无法发动群众,社区工作就会缺乏抓手。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结构,采取专职+兼职的方式,改变社区居委会全部由社区工作者构成的现状,条件成熟可继续探索社区议行分设的做法。
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当前,必须推动社会再组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活力的激发,有利于社会体系的重组,有利于社会共识的凝聚。因此,要着重弘扬社会组织的使命感,推进深耕社区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发展,推动韧性社区建设。(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现代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全周期管理”思维为城市治理“保驾护航”
陈荣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是加强新时代城乡基层治理尤其是超大型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新理念和战略新目标,为“后疫情时期”的城市安全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遵循。
“全周期管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产品管理领域,强调企业产品管理应尊重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和运行规律,注重建构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后期服务到回收再处置等的一整套过程管理体系。此后,“全周期管理”理念被创造性“移植”,运用到生命健康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强调的“全周期管理”,实际已经超越了公共安全管理的范畴,而是作为城市治理和城乡基层治理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并将之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话语体系中。
综观上海抗“疫”实践和成效,离不开一个重要指导理念和基本经验,就是“全周期管理”意识。第一,在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面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和“大战‘疫’观”。秉持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系统观、整体观,辩证统筹好武汉和上海、上海和全国、境内和境外、城市和乡村、“前线”和“后方”等关系,第一时间组织和调动优势“兵力”和优质物资驰援武汉;发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化资源整合优势,切实做好长三角毗邻地区联防联控、携手共治工作。第二,刚柔相济、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城市和社区防控管治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强化依法治“疫”、制度管“疫”,织密织牢抗“疫”网络,彰显严防死守的“硬度”;同时强化宣传教育、人文关怀的“柔性”,除了为患者实施“一患一案”治疗措施,还为集中隔离、孤弱病残等特殊人员提供“暖心服务”和各种救助;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全程全领域全时空管治、对健康人群的全程服务管理和对所有“出入口”严密把控;针对社区人员力量相对服务工作体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充实社区骨干力量、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员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柔性举措,使得“人员缺口”矛盾有效缓解。第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建设智慧城市优势,把科技作为抗“疫”硬核武器,把疫情防控有效延伸到网络空间,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独特功能。第四,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在一手抓抗“疫”和一手抓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集中展现“全周期管理”思维在抗“疫”和城市治理中的功效。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如何在“全周期管理”视角下,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把“全周期管理”建构到城市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城市治理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建构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在构建“全周期管理”的城市治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中,要重点补上一系列短板,如公共卫生安全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及战略性研判机制不健全,城市治理中“不归我管”的盲区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各自为政现象,重大危机事件应对中“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现象,等等。
要以“全周期管理”思维为城市治理保驾护航,必须加强党员干部应对公共危机素养与能力建设,健 +全党建引领社区与社会群体矛盾化解的社会化机制,完善以社区为“根据地”的全民化危机应对机制,加大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和深化“扫黑除恶”行动,加强区域化安全共建共治与联防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及其保障机制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的大数据和房屋出租的信息备案制度建设。(作者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20/0330/361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