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抗疫社工 外防输入!北京东城社工“翻译官”亮了

外防输入!北京东城社工“翻译官”亮了

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池梦蕊)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面对外籍人士返京,如何准确传递信息并传递温暖,语言的障碍成了首要问题,东城社工当中有出国留学8年的英语达人、也有重拾英语的自学者、还有热心东城工作的外籍志愿者,他们为外籍人士返京工作构筑起沟通的桥梁和服务的保障。

分司厅社工姚远:胡同里的“翻译官”

穿过小经厂胡同,走个2、3分钟,就来到了东公街6号。这里住着一对外籍夫妇,kendrce是美国人、sione是新西兰人,他们从新西兰回到北京。

前一天晚上,夫妇二人在安定门街道外围点位上做了回京信息登记。当天晚上分司厅社工姚远就给他们打电话预约上门登记时间。

“外国人非常重视预约制度。”姚远说,没有经过预约冒昧上门是不礼貌的。姚远曾在英国留学8年,他可以和外籍人士无障碍交流,大家都称他是胡同里的“翻译官”。

第二天入户登记的时候,姚远手里多了一支体温计。“他们家中没有体温计,我家里正好有一支没有用过的,就给他们送过来了。”姚远说,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员都要做好居家观察14天,每天两次测量体温,这样贴心的服务,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kendrce和sione来讲,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做完登记后,姚远请这对夫妇帮了个忙,“如果身边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请麻烦他们与我联系。”姚远说,我们除了要依靠大数据、依靠点位登记、电话寻访,还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宝街北社区赵晓晴:刻苦自学的“翻译官”

建国门街道“80后”社工赵晓晴,最近醉心英文翻译,因为她所服务的金宝街北社区有外籍人员返京,她需要跟他们沟通交流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英文日常对话,我是可以的!”赵晓晴介绍,“可是遇到‘居家观察14天’、‘每日测量两次体温’、‘戴口罩’,我就懵圈了。”

于是,赵晓晴找到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表妹,自己用软件翻译好了,请她帮忙看一看。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后,她不仅把翻译后的语段运用到工作中,还分享到了朋友圈。“我时常可以看到社工的留言,这句我能用得上!”赵晓晴略带自豪地说,“能帮大家做点事挺好!”

赶上电话寻访的时候,赵晓晴习惯将自己的“学习笔记”摊开在桌面上,需要用上那句话,赶紧临时瞄一眼。热情的投入、严谨的工作态度、乐于分享的精神,在服务外籍人士的工作中,赵晓晴为自己勤学英语、学以致用而感到高兴,用自己点滴的努力织密疫情防控网。

小黄庄社区文鑫:耐心服务的“翻译官”

几天前,和平里街道小黄庄社工文鑫帮助一位来自巴西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懂中文,被保安拦在社区门口。

社工文鑫知道后,连忙赶过去,拿了一份英文版健康承诺书,并用手机下载翻译软件,一字一句把社区门口的相关通知翻译给这位巴西女士。

十来分钟后,这名外籍女士做好了信息登记,对着文鑫不停说“thank you”。“虽然自己英文水平有限,只要耐心,借助翻译软件,同样可以做好防控工作。”文鑫用耐心、细心、真心换来了外籍人士的认可。

据了解,和平里街道统计的外籍人员,均已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发放英文告知书,签订健康承诺书,做好“外防输入”的工作。截至目前,和平里街道统计到外籍人员共计37人。

东外大街社区江浩:无障碍交流“翻译官”

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海晟名苑小区值守点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愿者,来自英国的江浩。他在中国已经生活18年,居住在东直门地区有5年时间了。

近日,返回小区的外国人日益增多,他们语速比较快,英语水平有限的社工和社区志愿者沟通起来捉襟见肘。

江浩一直想为社区做点什么,刚好东外大街社招募外籍志愿者,他主动找到社区负责人。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外籍居民来到小区后,有的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有的不知如何寻求帮助,还有的想代买东西。多亏了江浩的加入,让我们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

据了解,东直门街道为进一步优化英文服务,除了招募社区英文志愿者,还将社区服务项目翻译成为英文。

东城区外办:做好外籍人员返京服务

据了解,近日,东城区外办发布《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开信》中英文版,第一时间为《健康承诺书》提供英文版本。

随着境外疫情发展,为切实提高外籍人员对防疫政策和知识的知晓率、普及率,东城区外办制作1000套中英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海报及英、日、韩《温馨提示》卡片5000张,发放至各街道及所有社区。同时,该部门还为《集中医学观察个人告知书》、《居家医学观察个人告知书》、《结束观察期证明》等五项防疫文件提供英文、日文、韩文多语种翻译,全力配合辖区街道开展好外籍返京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居家医学观察工作。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blog/2020/0309/36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