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百家争鸣 王化起:以专业社会工作兜底保障困境儿童生活
王化起:以专业社会工作兜底保障困境儿童生活
习总书记在2月23日的讲话中回顾了疫情暴发以来中央统筹全局的历次工作,赞扬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忘我牺牲,并着重对未来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两项重点工作做了部署。笔者就结合专业知识和政策实践,就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对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谈谈本人的体会。
疫情防控期间,湖北黄冈华家河镇一名17脑瘫少年因父母隔离观察缺少细致照顾而死亡。这个悲剧再次暴露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脆弱性,也说明了政策保障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困境儿童通常是指面临生理性、社会经济性或多重困境困境的儿童群体。具体来看,困境儿童包括身体病残、经济贫困、监护缺失、监护不当、流浪乞讨、留守流动等诸多类型。如果缺乏政策保障或社会支持,这些儿童的生存发展就会面临极高风险,甚至发生严重伤亡事件。
目前,我国已面向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了救助保障和关爱保护体系。首先,通过低保附加或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等项目,发放现金补助;再者,通过分类保障制度提供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住房等方面的救助;最后,通过关爱服务制度提供心理疏导、亲情关爱、权益维护等服务。为此,国务院、民政部、妇联等相关部门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并在全国一百五十个城市和地区分项目、分批次进行了试点。中央还建立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基层组建了儿童福利专员、儿童督导员等工作队伍,从而推动儿童贫困救助、病残治疗康复和教育救助等工作快速发展。
新时代儿童福利政策体系则遵循“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方针不断完善。2019年服刑犯罪人员子女被纳入到事实无人抚养孤儿保障范围。民政部等十个部门也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健全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此次会议也结合疫情形势,提出了“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的专门要求。
疫情加剧了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困境,也加大了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实施难度。平时的预防监测、常规服务和危机介入等程序方法都要进行适当调整。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发挥更大作用,以实现社会服务的输送,提高服务的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已识别的困境儿童的排查摸底和跟踪随访
充分利用全国困境儿童信息系统,以已有档卡资料为基础,对系统内的困境儿童进行排查摸底,更新其困境状态。查访可通过电话、互联网通讯、手机APP等方式完成。
摸排后,对困境轻微或风险无变化者,随访间隔时间可较长;对困境中等及以上,或风险变化较大者,则应缩短随访间隔,增加随访频次。
二、及时发现和报告因疫致困的儿童
通常发现工作多由社区儿童专干、物业人员、教师、医生、警察、社工等完成。而在疫情期间,工作单位、学校的线上防疫填报,以及社区网格、小区乃至楼栋的线下防控都可整合用于发现困境儿童个案。
发现个案或群体性困境后应迅速呈报,如拨打专门的报告热线,或联系当地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或者报告给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
三、准确评估困境儿童的需求和风险
疫情期间也应注意采用专业社会工作的临床诊断或各类非临床视角,通过结构问卷、量表或深度访谈等方法准确识别对象的福利需求,界定其风险类型和等级。
四、以个案管理方式提供综合服务
对于可居家隔离的困境未成年人应使用个案管理方法提供综合服务。在已有或新的建档立卡基础上,多方链接政府与社会资源,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五、设立临时监护体系
对于不适合居家隔离的困境未成年人,则优先安排就近亲属进行临时照顾。如果没有其他亲属,则应利用已有的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或安排临时寄养家庭、爱心志愿者,进行短时托管或补充照料。
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应动员社会组织或志愿者等公益力量向困境儿童提供急需的资源服务,使其有序参与儿童福利供给,减轻基层人员的工作压力,并更好满足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需求。
作者信息:王化起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many/2020/0304/35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