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向情绪与社会工作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向情绪与社会工作

正值新春佳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关乎生命的大事,我们会感到焦虑和恐慌——这是正常的。但是,焦虑和恐慌不只影响身体,也必然会带来糟糕的心理情绪。个人的金钱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心理上的创伤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疫情面前,我们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在此情况下,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除了提供物质帮助和医疗卫生健康辅导,心理援助也很重要。只要我们不慌不乱、有数有为、相互支持,便可以积极应对,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缓解疫情威胁,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正向情绪要点

认识端正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自己内心害怕、恐惧、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但不要慌乱,预防“次生事件”的发生,不要迷信灵丹妙药、土法偏方。

心里有数:从疫情严重回来的人,应积极配合,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注意自己的旅行痕迹,以协助医生或专家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治疗或帮助更多的人;

调整方式:防范人群互动和人际接触,注意洗手、戴口罩,跟亲戚朋友电话或网络联系,对方都会理解的,一些聚会酒局、饭局完全可以推掉,减少感染的机会。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要有适当的休息。

减少信息: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相关信息的时间,睡前不宜过份关注相关信息,更不道听途说,以免影响睡眠;

适度运动: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调整心态;

自我暗示可以这么告诉自己:“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不能让焦虑占上风”等等,缓解情绪;

正向思维不要只往坏处看,自己主动意识到现在网络上有的文章是在贩卖焦虑,同时也要留意事实和数据,万一感染病毒,应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要保持镇定。

心理调节: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完成一些以前一直想做但没有时间完成的作品。

感动他人:不要失去对自己、家人、亲戚、朋友、社区和政府的信心,利用自己的力量去鼓励身边的人。

自我意识心理应激反应将会经历的几个过程:一般分4个阶段:冲击期。这个心理反应发生在危机事件爆发当时或不久之后,人们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防御期,主要表现为人们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伤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对不平衡心理的否认或对其加以合理化等反应;解决期,人们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成长期,因为人们经历了危机而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仍会有人消极地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心理应激反应不等于心理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了一定强度或者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并对个体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心理应激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有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情感麻木并且兴趣下降,或轻度意识模糊,也会出现情感回避、“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无法专心做事,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成人为情绪异常,如紧张担心,行为改变;儿童为行为异常明显,不能注意,做小动作,上网成瘾,暴力倾向。

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互联网媒介下开展社会工作的几点注意事项。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通过受助者自我心理调试,或者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多种形式来干预。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在援助支持的时候,社会工作者所需要提供的技术方法与常规的途径不一样,这有一点尤其要注意。在网络时代,传统的面对面访谈、圆桌式小组、社区服务等方式需要予以创新,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性、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促使服务对象尽快摆脱困难。社会工作者对公众心理援助干预的要求: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防止受众过激行为;

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重点提供医疗资源链接帮助;

与政府的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体工作进行;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综合应用多种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干预技术;

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万能的。

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不同人口特征来进行,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

事件中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在严重性和紧急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这需要根据对象及其家庭接触危机的层次与状态有序进行。

开展社会工作干预与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引导,使得服务对象能够发挥内在动力,实现“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公共卫生事件下开展社会工作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工作,是对社会工作者的巨大挑战,因此与常态下社会工作相比,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更科学、更规范。专业技术方面,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工作需要综合应用教育、团体建设、心理评估、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关键事件应激分析、个别治疗、催眠等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系统接受常用干预技术的技能培训,才能在网络场景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人格特征方面,需要沉着冷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客观分析问题,行动有计划,但又能够根据公众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利用现有条件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精力,社会工作干预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非常大,有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人生经验方面,需要能够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自身应在危机面前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忍、坚强,有助于合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危机受害者。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这几天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一直揪心的关注着国内的疫情,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尽自己所能,为大家和社会出一份力。

很多父母在焦虑和担忧对抗病毒的同时,还要调和家里的人际关系。老人和孩子不一定真的明白到底在发生什么。尤其是小孩子,肯定都感觉到了气氛的严峻,却又懵懵懂懂。爸爸妈妈或许取消了聚会甚至假期旅行,孩子想去的地方去不到、想见的人见不了,现在要憋在家里度过整个假期,心理上不一定能接受。外面正在发生的疫情,说得严重了,孩子会害怕、会胡思乱想;如果不和孩子讲清楚,又难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与重视。

绘本是简单通俗易懂的一种叙述故事形式,用绘本的形式,来告诉孩子们外面正在发生的大事,让孩子了解事实、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提高意识养成好习惯,并更加理解大人们正在面对的挑战。

在向孩子们传授科普知识的同时,父母也将会从中强化自觉意识,提升自我心理支持能力。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20/0206/35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