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江苏奏响现代民政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江苏奏响现代民政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着奋斗者的步伐。
回顾2019,江苏民政人阔步走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春天里,脚步铿锵而坚定。
无锡市滨湖区水秀社区专业社工与社区老人谈心交心。
这一年,是江苏民政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胜利召开全省民政会议,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以高昂斗志和崭新风貌踏上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这一年,江苏以真挚的为民情怀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民政会议部署,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农村低保最低保障标准提前一年超过省定脱贫标准;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护理型床位25.51万张,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深入推进,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可复制的社区治理创新成果。
这一年,江苏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再攀高峰、再上台阶。民政部在南京市召开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成功举办首届“江苏慈善论坛”、第八届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深入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探索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为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贡献了不少江苏经验、江苏智慧。
这一年,江苏民政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带着问题学、贴着民心改,全面完成“住宅式”墓地整治任务,着力补齐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和综合监管,切实扛起防风险、保安全、促稳定的政治责任,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保障。
全省民政会议在南京召开,为获表彰对象颁奖。
展望2020,江苏民政人踏着奋进的旋律,满怀豪情再奏时代强音。
全省民政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着力推进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专项社会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智慧民政为支撑,不忘初心再出发,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民政力量。
南京:“一体化”解决养老设施配建难
为破解大城市养老设施短缺的“堵点”,南京市从规划入手,推出解决养老设施配建难的“一体化”方案:新建小区配建设施保证“增量”,整治占用设施避免“减量”,盘活自有资源扩大“存量”,基本满足了全市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需求。一是规范运行机制,确保配建到位。颁布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南京市规划相衔接,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二是加大整治力度,确保移交到位。出台居住区公共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占用整改办法,细化未按规划配建、未按规定办理移交、拒不改正三种问题的处置办法。三是盘活存量资源,确保调剂到位。规定养老设施“拆一还一”,社区40%以上的办公服务用房无偿用于养老,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缓解主城区养老床位不足的难题。
无锡:村级医疗互助为解决因病返贫探路
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导致城乡群众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无锡市全面聚焦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在全国首创以“党建引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共建共享”为核心内容,以“四个一点”(村民自愿出一点、村社集体赞助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政府资金补贴一点)为主要筹资方式的村级医疗互助制度,并通过科技平台实现按病种公平补助和便捷管理,有力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医疗支出压力,提升了家庭抵御大病风险能力。构建起以基本医保为基础,以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村级医疗互助为辅助的“五位一体”医疗保障新模式。目前,该制度在无锡市已覆盖196万人,21.3万人次享受补助,个人累计补助最高达14.3万元,村民住院医疗个人负担平均减轻26.48%,并入围“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已推广至全国7个省市1128个乡镇1520个村,惠及近500万村民。
徐州:推进民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显成效
为适应民政法治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徐州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成立民政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由原先多头执法转变为统一行使涉及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福利慈善等5个方面共85项执法任务的行政处罚权。徐州市民政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自成立以来,依法查处民政领域各类违法违规案件80起,其中涉及社会组织24起、地名管理16起、殡葬管理10起、养老机构30起,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树立了民政部门的法治权威。民政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还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的要求,主动走出去宣传普法,共发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2万余份;开展了“走进企业解难题,助推企业大发展”调研活动;积极参与“金牌服务窗口、金牌服务岗位、金牌服务员”创建活动和服务“双承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常州:“引、育、用”厚植社工人才发展沃土
常州市坚持“引、育、用”并举,大力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突出“引”,广聚高层次社工人才。市委、市政府将社工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龙城英才计划一体推进,建立了高层次社工人才引进、突出贡献人才选拔和民办社工机构扶持等制度,大力推进以“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二是突出“育”,优化本土人才梯次。加强政校研合作,实施青苗、雏鹰、英才、助理督导师等社工培训计划,2019年累计培训17410人次,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11人,获评省领军人才7名,市突出贡献人才(社工类)10人。三是突出“用”,激发社工发展活力。2019年市本级财政投入525万元打造“一起来·益起来”公益品牌,推动118个公益项目落地城乡社区。全市共投入3885.4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引导广大社工投身脱贫攻坚、养老为老、社区治理等公益事业,赢得群众广泛认可。
苏州:积极构建“大慈善”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苏州市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名中,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五,连续五届入围全国城市十强,下辖4个县级市全部跻身县域十强、全国城市五十强。一是密织慈善组织网络。全市登记慈善组织168个,约占全省基金会总数的20%,融资超过40亿元。出台慈善实体建设指导意见,成立10个社区基金会,搭建社区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平台。二是做优慈善品牌项目。大力发展慈善信托,累计备案8单,财产规模达7330万元;全市捐赠总量年均增幅13%;持续开展“公益慈善伙伴行”“公益创投”等专项活动,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精准对接机制。三是营造全民慈善文化。成立“苏州公益慈善研究所”,举办“苏州慈善展”,定期开设公益慈善大讲堂,全市1.4万支志愿者服务团队、144万名注册志愿者、1.5万名持证社工,活跃在助学、助医、助老、助残等各领域。
南通:探索“微自治” 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南通市积极创新基层治理精细化路径,在全省率先开展村民小组自治工作探索,在全市自上而下构建了小组(邻里)“五微三有”微自治模式,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培育发展小组(邻里)组织、整合小组(邻里)资源、提供优质小组(邻里)服务、发挥多元参与优势,促进基层“微单元”“微力量”“微平台”“微服务”“微机制”有机融合,推动了邻里服务有形覆盖、自治有序实施、作用有效发挥。目前,全市共建设了小组(邻里)服务处3762个,在小组(邻里)共设党支部 3251个、党小组 6473个,培训小组(邻里)工作人员近10万人次,培育特色“微项目”1200多个,形成了地缘文化更浓、服务距离更短、信息渠道更畅、自治程度更高、基层基础更稳的良好局面,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连云港:“一委三会”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为有效破解基层组织弱化、民主协商方法不完善、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权力运行监督乏力等难题,连云港市培育、发展、深化“以加强党对基层工作领导为前提、以扩大基层民主协商为核心、以加强权力监督为重点、以实现村(居)善治为目标”的“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在全市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一委三会”标准化建设,编写了“一委三会”运行规范、评价规范、议事清单等基层易懂、便于操作的规范,作为地方标准在全市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自“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模式推广以来,全市共召开议事会8643次,解决矛盾6997起,“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在连云港城乡社区已蔚然成风,村(居)治理方式实现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根本性转变。
淮安:善谋创新 做优区划地名管理
近年来,淮安市科学谋划、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区划地名工作在完善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科学谋划区划,全面实施乡镇布局优化,全市104个乡镇减少到57个镇,21个街道增加到38个,县(区)政府驻地镇均改设为街道,全面取消了乡的建制。乡镇布局优化后,对于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开发企业在标准地名批复后私自使用“大、洋、怪、重”等非标准地名的现象,积极探索地名管理新模式,将标准地名使用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地名使用信用承诺制度,采取对标准地名使用人发出书面提醒函、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有效地遏制了“非标地名”使用乱象。2019年,共有20家开发企业被纳入信用体系管理,无一例违背信用承诺现象,促进了地名管理规范有序。
盐城:托底救助 破解支出型贫困难题
为补齐救助政策短板,盐城市建立市区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制度,通过生活困难救助、重大疾病救助、社会融入救助、市县联动救助等措施,对因病、因灾、因学、因祸、因残等因素导致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开展托底救助。尤其是在重大疾病救助方面,在政策救助后可以解决90%以上(含医保目录范围外的医疗费用)费用负担。托底制度建立以来,全市已有近80多万人次托底救助对象获得医疗救助、近4.1万户支出型困难家庭得到了托底生活救助,托底救助总支出超过3.5亿元。同时,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介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建立了托底民生综合保险项目,包括因灾支出型困难救助保险、重病支出型困难救助保险和特困供养对象失能失智护理保险。三项民生保险已受理案件1.16万起、赔付7300多万元,全市近1.5万人获益。
扬州:推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通过降低门槛、简化登记流程、加大扶持力度,助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4260个,并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近百个,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000多个。扬州市还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公益创投大赛、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洽谈会等方式,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已连续七年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和政府购买服务,共立项700多个,涉及养老、助残、帮困、妇女儿童关爱、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为700家(次)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资助近2500万元。通过党建引领、分类指导、考察培训、“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年”等形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镇江:标准化助力流浪乞讨救助提档升级
镇江市积极试点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工作标准29项,覆盖救助对象接待、站内救助、离站管理、托养服务等救助全过程,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的救助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救助中心建设,统筹规范全市各救助管理站站内照料、人员培训和护送返乡等工作。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寻亲服务,近三年,镇江市救助管理站未新增一名滞留人员,并对安置人员及时跟踪回访,促成4人回归家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市区设立10个临时救助点,依托福彩销售站点,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就近、及时帮助。打造“扬帆馨港”服务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流浪、监护缺失等困境儿童编织保护网。今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开展各类关爱活动1000多人次,跟进个案35例,获得了较好社会反响。
泰州:殡葬改革让百姓“逝有所安”
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把“三沿六区”散坟整治和违规殡葬设施排查整治纳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以推进。各级政府将殡葬服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体系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保障职责。出台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和节地生态葬、公益性墓地建设奖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级财政每年列支惠民殡葬资金4200多万元,发放节地生态葬补贴240多万元,减免文明集中守灵费用120多万元。编制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和殡葬设施布局规划,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两年来开工建设33个殡葬服务设施项目,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覆盖率达98%。泰兴市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节地生态葬公墓257亩;姜堰区投资1.2亿元,建成生态殡葬园。全市共有建制村和涉农社区1611个,其中1487个建有红白理事会,1446个已将移风易俗和丧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
宿迁:儿童主任全覆盖 关爱服务零距离
宿迁市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大市。近年来,通过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在全市1647个村(居)设置1714名儿童主任,实现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零距离、高时效关爱服务。一是当好“调查员”,村(居)儿童主任采取入户走访方式,准确掌握留守和困境儿童信息。二是当好“守护员”,对发现的儿童无户籍、辍学、监护缺失和家庭无力监护等困难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积极解决。三是当好“宣传员”,依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等开设专题讲座1200多场,对4.2万名儿童监护人进行培训,帮助3000多监护缺失和无力监护的孤儿、困难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教育医疗保障和慈善帮扶。四是当好“辅导员”,在全市建立“1+1+1”(1名农村留守儿童或困境儿童+1名远亲近邻+1名居儿童主任)关爱保护机制,打造75个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社,实施“爱心暑托班”等公益创投项目,积极主动提供各类关爱服务。(本版内容由江苏省民政厅提供)
庆“六一”,句容市茅山镇春城中心幼儿园组织孩子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9/1225/35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