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如何发展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如何发展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相关制度建设已初具雏形。如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众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其服务的过程既是国家福利政策惠及民众的政治实践,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价值理念透过服务呈现及推广的道德实践,同时也是在一定场域中实施的一种文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的文化场域,也需要植根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和实务体系及职业文化,才能更有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 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己的关系而形成的系列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崇尚“天人协调”, 强调厚德载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充分体现了对天人协调的重视;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和谐,讲究仁、义、礼、智、信、忠、孝,各位其位,各为其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与己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严于律己,修身养德,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立言,立德,立功。而处理这些关系的总原则就是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作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传统神话故事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不畏艰难、积极作为、乐观向上的文化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尽管是起源于西方的一门专业,有西方人文主义文化基础,但其专业价值理念、服务方法、服务目标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许多一致性或相似性,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可追溯到周朝的救贫和救灾相关制度。如《周礼·司徒篇》中记载了“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礼运·大同篇》中也提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孟子·梁惠王上》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福利社会,中国的各朝代也都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福利措施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另外,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注重人际的和谐, 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 这些修睦友好、仁义爱人、忠于职责、孝敬长辈的伦理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这些都为以助人为使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中国文化体系的“ 天人协调”“崇德利用”及“和与中”的三维视角和“刚健有为”的思想原则为思考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本质提供了重要范式。
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强调从个体的角度帮助人,小组工作强调从群体的角度帮助人,社区工作强调从区域共同体的角度帮助人,形成了其独有的方法体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己的关系,遇到困难的个人或群体,一般都是这三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人们学会协调各种关系的专业。首先是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协助人们处理好人与己的关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其次是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协助人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小组中养成互助的能力,敬人、容人、助人,美美与共;最后是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协助人们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安宁的地域共同体,敬畏自然、团结人群、顺势而为、山河与共、天地从容。
从助人理念上来讲,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刚健有为”的思想原则去处理各种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理念中吸取养分,充分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助其自助。
中国传统文化场域下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使命
一是政治使命,将国家的福利政策实施好,缩短福利政策与民众的距离,提高福利政策的可及性, 惠及更多的民众;二是道德使命,尽专业所能,守护有需要的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三是文化使命,弘扬友善、互助、互爱、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构筑善良向上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是科学使命,积极探索社会、行为和文化规律,科学助人,繁荣社会工作学科。
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在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20门,独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因此建议将中国哲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或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弥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同时,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植根于中国文化场域的社会工作教材体系,而不是盲目地翻译照搬国外社会工作教材内容;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专业标准等方面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培养适合中国文化场域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三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体系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部分实务工作者因缺乏专业伦理价值的指引而落入了目标功利化、行为短期化、项目活动化、机构庸俗化等陷阱,因此, 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体系,找回社会工作专业灵魂, 引导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建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指导,借鉴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接纳、中立、保密、个人化和案主自决的原则,植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互助、忠于职责、孝敬长辈的思想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行业标准和伦理守则,培养从业人员养成专业社会工作精神,牢记社工初心,践行社工使命。
四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国外的许多理论或疗法,因为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可能并不适用。因此,亟须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为社会工作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和思想名家的理论思维,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场域和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二是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指导作用,融入新时代社会工作实务中,在新时期思政工作和群团工作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三是围绕新时期社会建设使命,在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领域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介入框架和标准,在相关领域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理论体系。
五营造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文化场域
充分发挥各地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氛围。以社会工作协会为依托,各分专业协会为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和专业自强,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慈善活动及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和阵地,互相讨论和激励,互相影响,培育一种浓厚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氛围,构筑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基础。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9/1202/35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