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相信自己——自我效能感提升训练

相信自己——自我效能感提升训练

一、需求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地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加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重。一些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离家出走、自伤、自残的新闻屡见不鲜。一时间为学生减负,成为时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0%,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与考试压力、升学压力、成绩不理想、作业量多、人际关系敏感等生活事件相关。学生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压力,应激和焦虑。其实,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个体潜能的最佳状态,但当压力过度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学业失败、辍学、逃夜、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升青少年的抗压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压垮青少年的“稻草”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在经过与同学们的访谈后我发现,要提升青少年的抗压力,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

二、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不同于传统行为理论,班杜拉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也对认真听讲的结果起到了作用。这一理论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一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项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克服困难,往往会更加自信,做事情的毅力也更强。

三、活动目标

总目标: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的活动,能帮助他们更好承受学业压力,完成学习任务。

分目标:1、让青少年了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自我效能。2、让青少年体验自我效能感。3、帮助青少年提升自我效能感。

具体计划:1、通过互动提问,引导青少年辨别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感。2、通过头脑风暴,让青少年在以往的生活中寻找成功的经验。3、通过优点大爆炸,让青少年在自我肯定中提升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推测与判断。

四、活动进程

1、活动策划阶段

社工联系合作学校和相关负责人员,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开展形式。

2、活动准备阶段

与活动开展班级的班主任面谈,了解参加活动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并确立活动目标。

3、活动策划阶段

根据活动时长、参与人员情况和活动目标确定团体游戏和分享讨论主题并准备活动所需的相关道具材料;做好主带、辅带社工的具体分工,制定活动计划。

4、活动实施阶段

根据活动计划,开展团体游戏“优点大爆炸”和主题讨论“我的闪亮时刻”。仔细观察记录下活动过程以及青少年们的情况。

5、活动结束阶段

总结活动过程,对活动的成效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

五、活动实施

1、抛砖引玉

活动一开始,社工为了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便向青少年提问:”父母近期有没有表扬你?”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同学说:“爸爸昨天表扬我因为我把碗洗了。”有的同学说“妈妈说我英语考的好,表扬我了。”社工把家长的表扬写在黑板上,与同学探讨父母在说完这些话后,你的心情和动机,引导大家思考,表扬和肯定的力量。

作用:因为都是生活中的场景这一环节一下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现场活动也因此活跃起来。

成功引发同学思考:表扬和肯定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力量?

2、初识自我效能

接着社工向大家展示了音乐家贝多芬、科学家诺贝尔和运动员张继科的图片,问大家认不认识这些人,知不知道他们的故事。同学们看完立马回答起来,贝多芬和诺贝尔是在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大家对他们的生平比较了解。张继科是著名羽毛球运动员,长得也很帅更有涉足娱乐圈,所以大家也不陌生。社工看同学们对这些都很了解就问大家:“你认为他们分别有什么能力呢?”在积极举手的同学中社工挑选了三位同学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又让所有同学把自己的能力按照大小顺序写在纸上。在让大家交流讨论5分钟后,社工给出了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和也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有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就是自我教能感的表现。

作用:通过这一环节,社工帮助同学们辨别了在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让大家对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有个初步认识。

3、提升自我效能

社工把“我的闪亮时刻”工作纸发给每个同学,让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成功的经验,然后社工让组员横向顺时针交流。让同学们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感受到:“每个人感受成功的点是不同的”。有些同学感受到:“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参考的......”社工向同学们提出个问题:“什么是成功,成功有标准码?”通过社工的引导,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成功可以自己定义,同时自己成功不需要和别人比较。

交流结束后,社工让同学来到讲台前,开展主题游戏“优点大爆炸 ”。第一轮社工让一位高大的男生来到讲台上,让台下的同学说出他的优点。有的同学说:“你长得比我高”’,“你英语比我好”之类的。然后社工让被称赞的青少年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轮,社工要求同桌同学相互表扬对方的优点,“比自己温柔,比自己开朗,比自己健谈等等”。同学们通过这个游戏,发觉自己和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也学会了肯定自己。不少同学表示有了别人的肯定和称赞自己会更有信心。社工也对大家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赞赏。最后社工带领大家总结了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几大途径:1、寻找自己的成功2、别人的肯定和表扬3、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作用:通过这个环节让大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寻找自己的成功。也了解到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影响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六、活动成效

社工通过邀请来到学校,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社工首先从生活场景切入,找到与同学共鸣的点,从而以点带面,活跃活动气氛引出活动话题。之后社工又深入浅出、层层剥开向同学们展示自我效能感是什么,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自我效能。也让学校老师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本次社区活动,虽然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只能以讲座形式开展,但社工把游戏、讨论融入其中,让同学耳目一新,感到这不是刻板的上课。由于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化,让同学们喜欢上了这种体验式学习,因此大家比较投入,活动效果也比较理想。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示自我效能是一种内心的正能量,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不少老师也纷纷表示以前只知道要多鼓励孩子,但对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并不清楚,经过这次活动他们了解了表扬背后蕴藏的心理学的知识,感觉社工真的很专业。

 

、工作反思

1、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工在社区层面可以有两个介入方向:一是为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各类社区服务,二是通过改善社区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此次活动属于前者。在开展这类社区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注重活动前期对于青少年需求的把握。因此,在活动前社工深入学校、了解参加活动青少年的情况。在了解情况后作出青少年需求评估,青少年事务社工才能围绕需求设计出富有生命力活动,也才能使社区活动成为影响社区青少年成长的活动。

2、开展的社区活动要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用专业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合适切入点。在这次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训练活动前。青少年事务社工经过仔细观察,根据时下社会关于学生减负这个难点、热点话题,思考在改变大环境不易的情况下,如何让学习压力转为学习动力。社工联想到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3、在活动的前期准备以及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青少年事务社工担任了倡导者、计划者、协调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要扮演好这些角色不仅需要社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还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些多需要社工在平时不断积累。

4、活动的成效评估要多借助各种测量工具。测量工具能数字化、具象地反应出活动成效。同时保留数据,也能让社工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程度,便于以后和同类型活动作对比。由于,此次活动的准备时间比较紧张,社工来不及为此次活动设计前测、后测问卷。因此对于活动的评估只能通过与对象访谈,缺乏数据支撑。对于这一不足之处,社工将努力在下次的活动中改进。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9/1128/35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