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精准扶贫要求专精化社会力量的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体现了发展新成就,也意味着要应对社会新挑战,其中精准扶贫就是党和政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新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公布以来,我国的反贫困进入了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战略实施阶段,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分类设计、因户施策,力争到2020年实现现行贫困标准线下贫困人口“全面摘帽”和应保尽保。为体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涉及脱贫攻坚的人、财、物、智等各类资源也需精准到位。作为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福利制度和助人事业,社会工作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主要发挥人才服务、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2017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为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可以说,社会工作成为参与脱贫攻坚的专精化社会力量。

金融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新兴专精领域。严格来说,系统化的金融社会工作在国际上发展开来也就近10年的时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世人开始反思传统资本市场和金融模式的弊端,社会工作学界也积极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社会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服务对象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直接回应服务对象经济、钱财方面问题的金融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逐渐形成。发展初期的金融社会工作主要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金融能力,因此多运用教育、咨询和治疗等直接干预手法介入个人、家庭的微观经济问题, 而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从其创设的“资产建设社会福利理论”出发,提出金融社会工作“金融能力与资产建设”新范式——只有将宏观层面的普惠金融机会与微观个体金融能力相结合,使两者互动产生合力,才能真正实施反贫困实践并取得实效。

金融社会工作的专精化主要体现在其直面的是反贫困实践中关键性的“钱财维度”。众所周知, 贫困和贫富分化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一直面对的难题,贫穷因钱财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发展所需而生,困境也因经济资源不足引发,贫和困甚至还会引发相关者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人力资源发展、社会功能化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金融社会工作围绕服务对象的钱财议题,秉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伦理、理论方法和实务技巧,将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融合到社会工作服务之中,能够直击贫困人群的金融能力和民生议题,为改善他们的能力、处境与资源系统发挥专业作用。

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并非新事物,实际上,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象的“钱财议题”这一做法早在百年前社会工作职业化早期就已存在,甚至可以说早期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主要就是源于社会工作者对缓解和消除贫困的追求。例如,慈善组织会社(COS)和睦邻组织运动都强调服务对象金融能力的培养,其中,慈善组织会社除了慈善供给之外,还专门协助穷人明确“真正的需求所在”以及探求自身贫穷的根源。睦邻组织运动的友好访问员更是在西方工业化早期的城市贫苦社区中, 面向劳工和穷人强调勤勉与节俭。诚然,在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今中国,我们的反贫困事业与早期西方社会的济贫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金融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内容也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化(以收入及其维持、财务管理与消费支出、信用管理、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普惠金融服务及资产建设等一系列议题为代表),但是金融社会工作在当前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乃至“后脱贫时代”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进行战略衔接的工作中,依然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1125/353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