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社工如何做好“易地扶贫”工作?
社工如何做好“易地扶贫”工作?
易地扶贫是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生源地集中地区,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并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深受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欢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安置点各相关职能和行政部门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深圳市宝安区扶贫协作驻大化社工服务站(以下简称扶贫社工站)于今年5月进驻古江安置点与县民政部及移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安置点扶贫服务工作,共同致力于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及社工专业服务开展解决居民生产生活问题,共建古江幸福家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安置点是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大化县旧城区西面,南临红水河,西靠那渡山景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00亩,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就业设施等工程,安置区安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307户10587人。
由于贫困户居民众多且人员情况复杂,老弱病残群体基数较大,集中安置后产生了群众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改变、环境卫生、社区社会环境适应等综合治理问题,扶贫服务站社工基于古江安置点新移民搬迁生活问题需求,就如何助力政府政策落实,让社区居民有幸福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扶贫服务做如下实务研究:
明确服务需求及困境
1.身份及生产生活转换
从山区农村搬迁至城镇社区,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换,与城镇社区居民邻舍关系互动方式差异,新环境新身份的陌生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问题凸显。
赖以生存的土地缺失让他们脱离生产生活一体化生活,如何让单一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群体获取新的职业就业替代农耕劳作来维持生计成为新移民的生存新疑难。
2.心理及社区适应
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的需要扮演与原来不同的角色适应社区生活,面对不再熟悉的左邻右舍,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互动与交流方式受限,改变原来贫苦生活迎接社区新生活的期望等方面都存在心理适应压力。
特别是老年群体的语言交流障碍及学龄儿童的学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陌生又新奇的社区生活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搬迁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发展面临挑战。
3.文化及习俗认同
由于搬迁居民来自县内山区“五湖四海”,“壮、汉、瑶(多支系)”的多民族居民风俗各异,而集中安置的社区需要形成多民族精彩纷呈,但社区认同感强烈的文化氛围;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及文化交流与社区认同感的巧妙结合需要新移民群体的新融合。
4.扶贫依赖与扶志脱贫矛盾
扶贫政策和包裹式服务让众多贫困群体摆脱穷困,绝大部分新移民积极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勤劳双手开启新的社区生活,但丰富的物资及经济救助也让一部分群体患上“依赖症”,思想严重偏差,摘掉脱贫帽子却穿上了“好吃懒做”的外衣,让扶贫工作“扶志”行动出现群众主动性和依赖性矛盾,阻碍脱贫工作进程,增加返贫风险。
因势利导:服务实施策略
1.资源链接创生产新动力--就业帮扶,创造脱贫原动力
扶贫服务站充分利用已有的便民生活资源,挖掘可用于搬迁居民改善生产生活的动力资源,实施资源链接服务,针对居民实际劳动能力开展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创业项目指导等服务,调动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新生活。
在县各职能部门协助下利用网络及实体宣传渠道广泛开展“自立自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主题宣传教育;为不同劳动能力群体提供形式丰富和种类多样的就业培训,并提供就业持续服务和保障,因地制宜发展本土特色产品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及技术指导,实现本土就业同时发展本土产业。
2.专业服务架起居民幸福连心桥
发挥社工专业服务优势,针对面对新生活产生心理适应不良及心理障碍群体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利用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个案辅导,同类群体支持小组等专业服务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建立社工服务支持及社区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同时加强安置点居委及物业部门的社区答疑解惑业务能力,让居民以良好的身心更好的适应社区生活。
3.文化各放异彩,平台求同存异
创建文化交流平台,在传统节日及地方特色庆典的基础上,组织各类庆祝文艺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民风民俗,形成百花齐放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社区主题活动,促进新移民社区成员互动和交流。
4.明确社工授渔角色,赋能与人
扶贫社工明确自身服务角色,集结各方力量,协助落实安置点扶贫保障政策实施,在输血式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造血式扶贫服务工作 。链接资源、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发挥使能者角色促进搬迁群体发挥自身能动性自主增能实现就业生产。
培育“社区领导人”,调动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创造参与社区建设、社区事务、社区发展的机会和途径,激活社区共同行动力,促进身份认同及社区归属感、幸福感提升。
精准扶贫:通力合作社工服务再探索
1.通力合作,提供服务组织保障
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宝安驻大化工作组统筹领导作用,联动县、街道、社区三级部门组织,创本土化“三级联动”扶贫服务模式;动员“新移民群体”关爱型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进来,建立古江社区安置点居民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满足安置点搬迁群体的生活及服务需求。
2.创“无障碍”社区便民环境
在古江安置区深入调研异地搬迁群体无障碍环境设施需求,完善社区公共基础环境设施,充分考虑居民居住及出行需求,实现出行、办事、生活无障碍,有问可寻,有疑可解,建立“安全、舒心、放心”的社区居住环境。
3.慰问关怀常态化,社区关爱环境营造
针对特困群体链接社区公益和志愿服务资源提供一对一帮扶和慰问常态关怀服务,节假日慰问行动等,发挥社会公益力量,为社区特困群体提供物质及心理支持,感受社会关爱。
倡导社区邻里友爱互助的理念,结合社区特色举办社区“邻里互助文化”营造系列活动,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宣传和教育社区邻睦文化,让社区大众了解并关爱新移民群体、创建“有爱无碍,邻里互助”的社区环境。
4.安置点新民风建设,探索“扶志”新模式
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安置点社区“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深入开展新民风阵地建设,做好文化宣传,开展新民风道德教育、文化传播、诚信建设、榜样示范及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新移民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优化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
在“党建+”系统思维引导下,发挥搬迁群体中党员和先锋模范作用,以“诵经典、亮好事、谈感悟、树标杆”的形式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既增强新移民群体的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规范言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民风,促进新移民群体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快思想脱贫步伐,发探索“扶贫扶志”的新工作模式。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安置工作及社会工作发挥专业力量作用背景下,扶贫社工站切实了解到古江社区环境实况和搬迁户群体需求,以社工专业手法开展了入户排查、节日慰问及关怀、社区邻睦友好活动、一对一精准帮扶个案服务、社区关爱环境营造等服务,创建“友好型”社区居住环境及人文关怀环境。
发展职业就业促进脱贫能力建设,创建社会支持网络,让搬迁户居民更好的融入了社区生产生活,安置点新环境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得到稳步提升。
鉴于社工服务于安置点扶贫服务的积极作用,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给予社会工作作用空间的基础上,扶贫社会工作者必将明确角色、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赋权增能于搬迁群体,实践安置点脱贫攻坚新移民服务。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1112/35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