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看广州社工如何助力残障服务高质量发展
看广州社工如何助力残障服务高质量发展
2019年广州残障社会工作研讨会在广东科学馆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平等参与共享助力残障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广州市民政局资助、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主办,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得到市内众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佛山市、惠州市、清远市、汕头市等多地社工服务机构代表参与,高校师生、残障服务机构代表等亦有参与,促进本次研讨会的思维碰撞。
“让残疾人做一个正常人”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陈学军理事长向参会者介绍了广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就当前残障人士服务政策、服务工作现状及未来工作规划等作了详细的分享。陈理事长表示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密切关注残疾人,近年来不断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无障碍、社区无障碍、校园无障碍和家庭无障碍。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促进就业和培训,残疾人就业人数超3.18万人。此外,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渐丰富,如9月9日的第四届广州残疾人合唱节《黄河大合唱》音乐会中,由205名残疾人组成“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合唱团”在广东艺术剧院唱响全套《黄河大合唱》。
谈及未来三年的展望,陈理事长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残疾人全面建成小康,更多人接纳和帮助残疾人,“让残疾人做一个正常人”。
资产为本的介入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卓彩琴教授,就残障社区康复与社会工作介入主题介绍了广州社工残障服务探索经验。卓教授表示社区康复是使所有残障者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
社区康复的一般原则:
1、以残障者及家庭为中心;
2、以社区为依托(社区资源和能力);
3、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主;
4、跨学科、部门合作;
5、提供相关知识和技术给有需要的人和机构。
内容方面,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维度。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卓教授建议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作指导,透过发掘和推动残障人士运用自身强项(优势)参与相关事务,达致充权,提升能力,以及获得感、幸福感等。
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模式
就业服务关系到残障人士生活质量和残障人士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残障人士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学所所长、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左晓斯老师围绕新时期残障人士就业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相关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
1、残障人士普遍就业难且长期存在的业困难根源在于普遍存在的歧视和排斥;
2、残障人士就业岗位层次和水平普遍较低,其特长和能力难以充分发挥;
3、残障人士就业帮扶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就业而不重培训;
4、对存在精神、智力残障人士的偏见使得就业依然特别困难。
通过对“社会强企业集中就业”案例的研究分析,左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教育培训是实现残疾人就业的基础;
二是先实现残疾人走出去就业,再实现提高就业层次;
三是探索无歧视和排斥环境下的社会企业就业模式。
分 论 坛
分论坛一
残障人士就业支持及社区融入服务探索
主持人:杨丽萍
分享者:杨晓慧、张应红、张倩昕、林丽婷
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副总干事杨晓慧介绍了普爱复康巴士1+N服务经验。她表示面对众多有出行困难的残障人士,他们在考虑如何能够让残障人士更愿意和更方便出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尊重。基于这个考虑,他们推动了复康巴士项目的产生,并以“有爱·出行无障碍1+N”为服务主题,突出交通工具无障碍与专业社会服务的结合的项目特点,精准针对出行不便的残障及长者服务对象,以恢复他们社会功能、减轻家属照顾压力、倡导无障碍关注,使社区生活氛围和环境变得更美好。复康巴士服务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设计不同服务内容,包括旅游、购物、沟通、交友等服务,体现“全面复康”的理念。
针对精神障碍者社区融入问题,广州心康社会服务中心张应红社工介绍了其运用个案管理模式进行服务介入的工作经验。其透过具体案例的分享,介绍了介入精神障碍者社区融入问题的管理运作程序及指引,如何从内部、外部、个人、群体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构建服务内容。
围绕视障人士的需要,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张倩昕介绍了她们的信息无障碍服务经验,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可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介入。个人层面重点围绕增强权能,支持残障人士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能力并适应生活;家庭层面则主要围绕链接资源,支持家属协同残疾人共享信息化成果;社会层面着重搭建平台,构建多元互动的信息无障碍支持体系。融爱社工致力于促进视障人士的综合能力发展,开展包括视障人士定向行走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信息无障碍工具应用、心理支持、中途失明危机干预等服务。
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中心项目主任林丽婷围绕广爱“神奇小苹果”残疾人创业项目,介绍了她们的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经验。“神奇小苹果”项目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机构内部推广实践的发展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广爱社工形成了增权社会工作取向的辅助性就业模式,通过个体增权激发辅助性就业动机、人际增权构建辅助性就业支持网络、社会增权开拓辅助性就业市场,形成了个案辅导、小组就业设计、社区实践实战三大模块,以及朋辈、家庭、社区三大支持系统,推动残障人士成长发展。
分论坛二
残障人士康复服务模式探索
主持人:刘志超
分享者:黄海潮、李淑恩、苏丽华、高文文
广州市慧灵托养中心服务主任黄海潮介绍了他们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经验。其表示残疾人家庭普遍存在精神压力大、需陪伴照顾时间长、经济压力大、照顾和工作难以兼顾等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将面临年老无法照顾等老年化问题。慧灵托养中心一般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娱活动、物理康复、艺术调理、社区融合、社区志愿者、社区家庭等服务,并按年龄段、残疾程度等划分不同康复服务内容模块,针对性开展服务。
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任李淑恩介绍了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越秀精综)项目经验。越秀精综是广州市成立的首家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迄今已服务了6年。项目服务以个案管理为主,日间活动为辅;以康复者个人介入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及社区。越秀精综服务在萌芽阶段中从个人自理能力入手;在拓展扎根阶段中提升专业,初探个案管理、家庭互动、暴力性事件机制的本土化服务模式;在创新成长阶段(现阶段)中深化个案管理,完善评估体系,建立精神服务联盟。
广州市黄埔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主任苏丽华表示黄埔区的康园服务机构是采用工疗站、康复站、文化站“三站合一”,以及职业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融合的模式开展工作。在服务过程中,黄埔区康园服务机构形成了“启能”(启发和激发学员潜能)、“培能”(培育能力,提高生活自信心)、“展能”(参与、赋权)、“传能”(自助互助)的服务框架。黄埔区康园工疗机构从早期的简单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集残疾人文化补习、康复、工疗、娱疗、德育、安全教育和就业前职业培训于一身的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场所,为残疾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围绕社区精神障碍人士的家庭康复服务,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发展主任高文文分享了他们的探索经验。她表示一般而言,精神病家属患病率会比健康人群高出6.2倍,精神健康与社会息息相关,而家庭也与社会双向互动发挥作用。家庭康复服务中,不仅康复者需要疾病管理、角色赋予、社会融入和关系重构,还需要关注一直处于压力和创伤之中的家属,预防的意义大于治疗和康复。利康社工将知识补充、资源拓展与修复、情感互动与支持融入家庭康复服务中,使家庭功能、个人功能和社会角色正常化。
广州市残障服务发展近况
观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残疾总人口为521200人。各类残疾类别构成比率分别为:视力残疾占11.69%、听力残疾占21.65%、言语残疾占2.02%、肢体残疾占23.23%、智力残疾占4.91%、精神残疾占13.56%、多重残疾占22.94%。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顺应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教育和就业创业,使残疾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发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把好残疾预防源头控制关,加快健全残疾人康复救助机制,健全完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残疾人观,引导广大残疾人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如2017年,市残联起草《广州市残疾预防工作方案》,针对遗传和发育、环境和行为、伤害和疾病三大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减少残疾发生的目的;通过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这一措施,达到减轻残疾程度、限制残疾程度发展的目的。在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方面,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广州率先将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资助保障范围。在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方面,广州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以获得医疗康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残疾评定资助四大类项目的资助,满足了残疾人最期望的“点多面广花钱少”的精准定制服务需求。在社区精神康复工作方面,大胆创新变革,不断摸索和完善精神障碍防治的工作机制,坚持“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从2013年起开始在全市铺开区域性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此外,广州着力构建精神障碍者康复保障体系,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每年提供精神专科门诊治疗资助和住院资助等。目前,针对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服务,成为了全市社工服务站的“准标配”服务内容。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1111/35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