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互联网+”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以石家庄市Y乡中心小学为例
“互联网+”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以石家庄市Y乡中心小学为例
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主要概念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农村教育、“互联网+”等有着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乏大量的学者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背景以及现阶段社会工作干预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从各种专业的角度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侯章磊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建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上,对学生、家庭、学校三个层面分别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但没有涉及到“互联网+社工”的内容。[1]蒋俊杰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问题视角,从学习、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身处逆境时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运用他们原有的资源和本身的抗逆力来获得更多的成长筹码。[2] 郑乐则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同社工的有机结合,但涉及的内容主要为“互联网+社工”并没有对应用于农村教育问题有具体的观点。[3]
综合国内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互联网+”的研究成果颇多,这些研究注重于问题分析,对现状发展也提出了一些策略,但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学者均以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对现实环境中,社会工作介入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在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干预乏力的情况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发挥“互联网+社工”的优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了解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具体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个案访谈法
通过日常交流、走访等方式,在石家庄市y乡中与乡镇干部和负责妇女儿童的村干部、学校的相关教师及学生本人进行个案访谈,访谈形式为非结构式访谈,访谈人数共计18人,访谈内容根据访谈群体有所不同,针对乡镇干部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有y乡的区位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教育资源等,针对负责妇女、儿童的村干部,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人员的流动情况、家庭成员的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监护问题和实用性需求等。针对学生本人的访谈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工具、学习习惯等;针对教师的访谈内容包括对该生家庭环境的理解及本人的关护程度等(访谈提纲见附录一、二)
2.文献研究法
在确定主题后,在知网、万方等网站就“留守儿童”“互联网+”“农村教育”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仔细阅读搜索到的文献,并对相关媒体报道事件和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以理解目前我国国内农村教育问题干预介入的现状,为分析现状和提出对策提供基础。
3.观察法
笔者为研究和分析农村教育问题,除了在y乡中心小学实地观察之外,还通过对石家庄市Z社区的“四点半课堂”进行跟进,观察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从而对比城乡教育的差距所在,对y中心小学的学生的观察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同同龄人、教师的互动关系等。
(三)主要概念
留守儿童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本文中的“互联网+”意为“互联网+社工”,社工通过学习平台的打造,实现供给侧领域的创新,为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产品服务。
3.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专门的组织教育。在本文中,教育特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匮乏、学习资源和工具不足
在学习层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被归类为学困儿童,他们的学习问题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偏科现象普遍、缺乏主动性、厌倦学习、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课,私自去网吧上网等,并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网络入户还不能做到完全普及的程度,城市里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知大千世界的情况在农村还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农村地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延伸性的学习工具。
小曾,13岁,现就读于北正乡中心小学五年级,母亲平日里外出务工,负责打扫酒店里的卫生,小曾的父亲因工患有残疾,不能有效照料小曾的学习,小曾还有一名哥哥,现年20岁,在外打工,主要由小曾的哥哥督促小曾学习。小曾的成绩在班级排名属于中下游,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小曾的印象较为不好。
其中部分案例访谈记录如下:
社工:“你的学习基础怎么样?学习技能如何呢,(包括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你的记忆力怎样,这是你学习不好的原因吗?”
小曾:“我从三年级开始以后,接触了英语之后,成绩就开始下滑,一直到现在英语成绩也比较差,我觉得我比别人笨,不太会学习,所以现在逐渐的其他科的成绩也不好,我感觉我的记忆力还好,不过多数时候我不喜欢背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
社工:“哪些是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呢”
小曾:“上网能让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在教室里学一些我不喜欢的要有意思。”
社工:“你家里的环境对你影响怎样?你的学习一般是由谁负责的?”
小曾:“我感觉我家里的环境不太好,因为总是有人打我。”
社工:“谁会打你,是你的父母吗?”
小曾:“不是,我妈妈平时在酒店打工,没空管我,我爸爸有残疾也不怎么管我,只有我哥在家的时候会管我学习,他觉得我不好好学习就会打我一顿。”
社工:“你的学习条件怎样?有那些学习用品?这是你学习不好的原因吗?”
小曾:“我的家里很少买课外书,看书的机会很少,而且也没有手机、电脑,不能上网我觉得这对我有一些影响,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脑,有手机,能上网,我就没有,我不会也没人教。”
2.道德品质存在不良
受调查的儿童就其年龄段而言,基本是接近小升初的岁数,其行为仍很大程度上需要他律,自律能力还不够强,很难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这类儿童在学校同其他朋辈群体和教师的互动关系不良,有着自己的次级文化群体,存在着一些偏差行为,如顶撞老师、爱撒谎、爱发脾气、打架、歧视女生等,其中一些男生还有浏览色情读物的情况。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
隔代抚养,教育功能弱化
隔代抚养是指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隔代教育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看来都不是一种优先和良好的教育方式,由于思想和认知的代沟较大,很容易导致教养方式畸形化发展,如表现为放任自流、过度宠爱、重金钱轻教养等等问题、因而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认知行为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监护的体系都不完整。
2.家庭忽视,家长缺乏足够的能力或正确的观念
即便是由父母亲直接照料的家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学历都不太高,因此对教育和学习的概念,认知等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一些父母甚至认为孩子上完小学就足够了,对子女的学习目标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一些教师曾经同这些家长沟通过,但家长们的回应一般都是“我们也没什么文化,我们也没懂咋教孩子写作业,写成啥样算啥样,孩子就应该交给老师。”。
(三)学校教育的问题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教师都是当地出身,尽管有过培训和多达十数年的教学经验,但在行为和其他一些方面的表现上不够重视,譬如教室外抽烟、打骂学生等等,这些行为在老师们看来无所谓,甚至打骂的现象也已经习以为常,尽管棍棒教育还是一件比较争议的事情,但某些行为上的习惯不被克制,很容易被这些学生们所模仿,产生消极的强化示范作用。
2.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护不够
在我们同教师的沟通和观察中,能感觉到教师们对于家长将学生完全托付于学校的行为和态度十分反感,在教育的责任方面存在着模糊和有矛盾的地方,教师认为,家长的管理非常重要,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才是天经地义管理学生的人,甚至一些家长认为“老师都管理不好,凭什么让家长管”。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事实上的责任不清、管理模糊。一些教师曾经主动同家长沟通过,但没有得到过积极的回应,便放弃了这些问题学生的管理。
其中同教师的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社工:“老师,您认为小曾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技能如何呢,(包括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他的记忆力又如何呢”
老师:“该生的学习基础在一二年级表现还好,到了三年级之后就逐步下滑了,目前已经是班里比较靠后的学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能力上比较欠缺,记忆力也不是太好,很多该背的东西,比如单词,都记不住。”
社工:“该生的家庭环境您有了解吗?”
老师:“这个我知道一些,他妈妈在外面打工,他爸爸身体也不太好,家里没人管教他,所以学习一天不如一天了吧。我曾经尝试过沟通和解决,但没有什么效果,自己的孩子都不上心,老师也不可能管他一辈子”
(四)社会层面的问题
1.社会制度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乡教育二元制的问题与过去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密切相关,发展重工业、剪刀差等政策造成了建国后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并且由于城市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大量抽调农村的骨干教师,且城市学校的发展经费充足,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三级办学的制度,既不能保证经费和设施的完善,也不能保证教师享有较好的待遇,因此长期以来在教育供给层面形成了豁口。
从结构主义的取向来看,导致个人、家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是社会资源发展、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的,实际上就是城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吸纳了过多的资源,整体上的社会体制又缺乏于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困难、农村教育条件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社会文化的歧视和问题视角泛滥
除了社会结构带来的问题之外,社会文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难、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层面,例如传统的视角忽视教育的供给侧结构,将主要的视野局限在教育制度、教师待遇等有形资源,而忽视了生产力革新所带来的技术层面的无形资源,譬如互联网的集成数据和共享功能;再者,传统的视角大多以缺乏性视角为主,这就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得农村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农村儿童,被问题化和标签化,当然,这不是否定缺乏性视角的作用,而是解决这一件事情,要全面的看待,要积极引入优势视角,深入了解和发掘农村的教育资源,除了地区性的优势资源之外,还应该对比城市的教育资源,尽管设施和技术上存在欠缺,但能否在人文社会领域找到优势的差异性,值得分析研究。
新一代的农村儿童多数是目前正在外务工的子女,这些孩童的教育、发展问题成为监护人、学校、社会重点关注的方面。而我们选择的调研地点北正乡中心小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量的儿童和青少年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变成留守儿童,尽管一开始这种状态并没有影响到这些孩子们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比较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且被标签化和问题化,使得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在逆境中难以成长,无法发掘出在教育方面的潜力和优势,逐步沦为困境儿童。
3.存在着教育制度不合理的问题
除了在学校里遴选出来的学生之外,笔者在对北正乡各个村的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较为特殊的个案,其中选取小王作为案主,在此予以简述案主的情况。
小王现年10岁,患有一定的脑部疾病,智力、认知能力等存在问题,小王的父母及爷爷也均患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小王的父母目前均闲置在家,无业,一家人的生活依靠较为健全和正常的奶奶照料,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小王爷爷的退休金。
小王的问题在于由于其患有一定的疾病,因此无法满足正常入学的标准,但小王的奶奶坚决认为自己的孙子只是比其他孩子调皮一些,不承认孩子存在着问题,希望社工能帮助他的孩子联络学校,尽快上学。
但经过我们和当地中心小学的再三沟通,当地的小学始终拒绝接纳这样一名儿童,并且社工也认为小王这样的情况,确实不符合入学条件,容易给学校和其他学生带来危险(社工在入户调查和个案访视期间,均有被小王攻击的情况),但小王的奶奶又不同意小王去上特殊教育学校,因此目前小王面临着丧失教育机会的问题。
在社工看来,小王的情况较为特殊,这并非是由于教育资源短缺或匮乏所引发的问题,而是小王特殊的身体条件导致了其与正常的教育系统和资源在联结方面出现了障碍,导致了失学问题。
三、“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首先是那些在社会上居于不利地位,面临困境的群体,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就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消除,必然要加快进入议程,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解决社会问题,完成助人自助目标的学科,理应对中国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或研究理论;其次,从人在环境中的理论看,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资源匮乏的结果,而社会工作者正是这一庞大体系的建构者和助力者;再次,“互联网+行业”的提出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产业的革命,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呼唤。因此,综上观之,“互联网+社工”是存在迫切的必要性的。
(二)“互联网+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行性
从资源的整合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宏大的布局和大量的资源,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而在21世纪,资源整合、集成乃至共享的最好办法就是实现“互联网+”,因此探索“互联网+社工”的资源整合模式对于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提供多样的教育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社工致力于改变弱势群体同社会的联结和关系,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形式和渠道,对于人早期的社会化发展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互联网+社工”的模式对于处理服务对象与社会联结之间的问题,也不失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路。
四、“互联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层面的介入
1.开展朋辈小组工作
“问题——能力”视角启发我们,要辨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辨识其环境周围存在的优势资源,资源的匮乏、人际关系的疏离弱化都是由于支持网络的不足所造成的,解决群体性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共同需要的小组,以团队凝结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工具上和情感上的支持。
2.以儿童为本,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帮助,首先要注重社工的工作视角,要本着儿童为本的理念,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帮助儿童发掘自身的潜力,找到对学习的兴趣,而非一味地将儿童问题化、标签化,针对工作过程中的坎坷也要理性看待,在建立学习兴趣时,可以帮助儿童由点及面,逐步扩大。
我们要以“互联网+社工”创造的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尝试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适宜的、精准的服务,既要帮助他们补缺、增益,又要关注儿童的比较性需要,还要关注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宣传和影响,尽可能的让教师们做到有教无类,关注每一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而非以一时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优劣。
(二)家庭层面的介入
开展家长的互助小组工作
要帮助家长们辨识过去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父母也是孩子重要的老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而不是以生活为由,完全将责任推脱给学校。要促进家长们的分享和沟通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从中发掘合理和不合理的一面,对于合理的一面要予以倡导,对于不合理的一面要以团体的作用协助家长进行调整。
2.鼓励赋权,理性看待网络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都关注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和再造作用,特别是这类由于外出务工而产生支持不足的儿童,社工要尽力联动他们的家庭,保障儿童享有基本的关怀和儿童权利的实现,还要积极倡导对儿童使用学习工具的使用,鼓励监护人对子女进行赋权,同时注重管理,避免子女滥用手机和网络,保证子女获得充足知识的机会,提供更好发展的平台。
(三)学校层面的介入
要建立对教师群体的政策培训,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伴随一个人社会化和成长的重要机构,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示范作用,要向校方领导、教师群体积极的宣传国家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意见,改变他们歧视和放任的态度,关爱呵护弱势群体的成长。
2.推动建立校内教育和校外志愿者帮扶的模式
要发挥互联网的宣传和传媒能力,积极向社会公示社会工作研究的成果,并依靠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尝试招募具备教育服务经验的大学生、爱心人士等,建立一支较为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辅助社工和学校完善受教育者的各种学科需要,具体而言,就是组织志愿者分别对学校和社工提供帮助,对于学校教师存在的授课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挑选资质和能力出众的志愿者组成智囊团,为校方的教育方式进行培训,也可以参与课上课下的活动改造,发挥志愿者的能力。对社工而言,可以甄选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志愿者参与项目的运营和建设,以此丰富教育供给的主体,达到我们增益的目标。
(四)社会层面的介入
1.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行业、组织间的合作
社会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社会工作可利用具体资源干预儿童学习教育问题,譬如发挥互联网延伸知识的特点。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社会工作者可链接包括其他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机构的社工督导和具有教育服务经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等人力资源,服务活动所需物资、设备和场地等物力资源,私人捐献、政府补助和企业赞助等财力资源;无形资源包括技术、知识和组织等资源,社工链接互联网技术资源等。目前,大型的网络教育平台在市场林立,许多教育平台还没有尝试向农村地区推行和开发资源的想法或实务工作,因此社工有机会,也有条件去分析和评估相关机构的工作方面和工作效果,并进行整合和创新。社会工作整合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各类组织建立和维系良好关系,分析权衡相关主体的利益来促使组织合作助力农村教育的发展。
2.发展网络社工,注重社会工作的智慧化营造
网络社会工作可以看成是社会工作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补充,服务对象的覆盖将更为广泛,建设虚拟社区中的网络社工机构,鼓励网民参与线上线下的活动,不断推进“互联网+社工”的运营。
结论
通过社工对现有文献资料整理、社区资料以及访谈结果的整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该地区的农村教育状况同城市学校、城市社区教育相比较而言,并不乐观,存在着教育供给来源单一、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学校、社区层面关注少,干预力度小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学生素质发展参差不齐,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的个人问题。这些问题与较长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仅仅依靠教育学无法解决,对于这种综合问题的解决,我们项目团队的策略是依托“互联网+社工”的网络平台,发展多样性的教育产品服务,并且给予受教育者个性化教育、联动家庭支持、建立专业志愿者团队,整合社会资源等多层次服务。在急剧变迁的农村社会中,仅仅依靠社工的干预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尝试着用新技术、新产业去连接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工作内容。总之,“互联网+社工+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改变滞后面貌的可行之举,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有关各方共同探索和努力。
本研究以实地研究的方式来了解农村教育发展,将互联网、社工同农村的教育资源、服务对象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这也是社会工作由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为社会各界解决农村教育滞后,农村学困儿童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工作方案,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具有创新意义。
此次调研干预的y乡中心小学是目前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况的一个缩影,但不能绝对地说这项研究能囊括和代表更广的社会范围,因此希望在今后,能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进一步尝试探索适合农村的教育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谢晓婷.“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工作 《广东经济》—2017年4期
[2]孙雪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以吉林市抚松县为例[D].吉林大学.2012:1-55
[3]王章华.戴利朝.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介入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
[4]孙莹.《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年4期
[5]李苏琴.-《商》-2013年16期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9/1030/350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