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优越性及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优越性及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迁,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随着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凸显,政策创制和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实践的高速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积累了深厚基础,正成为开启新的发展里程的强劲引擎。为此,记者就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优越性及成绩等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东辉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娜。

记者: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均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脉络、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请结合以上元素谈谈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的优越性。

顾东辉:党政主导、全国一盘棋、国家资源为主、多元主体互补是中国社会动员体制的重要特色。相应地,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是服务对象广博,在人群、问题和地域上均如此;二是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如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参与;三是可以实现不同利他系统的联动和互补,从而避免浪费,提高效能;四是长于应对重大急难事件,这在灾后社会服务中已有很多案例。

魏娜:志愿文化是一个国家总体的文化和文明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当中,对于志愿服务有着很重要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学雷锋”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在建构社会文化当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要素。在我们长期的文明实践当中,像邻里互助等经过长期积累而沉淀的文化元素,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他们都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顾东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质量良好,一是规范化不断推进,二是专业化不断加强,三是已与其他助人系统有所联动,并以其在专业品性和项目管理上的优势助力了其他助人系统的发展。

基于高质量顶层设计(如五年计划)自上而下依靠党政网络推动的体制机制特色,已经在中国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上述特色已融入中国机体之方方面面,并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其融入到社会工作系统之中,取得成绩也是自然而然的。目前,社会治理已成为国家战略,正在日益得到重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比过去任何事情都强烈,其中许多需求依托传统机制无法得以满足。这两种需求“上下”合力,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魏娜:经过70年发展积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志愿者登记注册人数有了急剧增长,而且活跃的志愿者在不断增加,这正是构成我们国家志愿服务体系最基础的支撑;标志国家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成熟度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正越来越壮大;从政府到社会,志愿服务支持系统的构建不断完善,尤其是《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把各级政府纳入到志愿服务支持体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支持志愿服务发展的知识体系,即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

记者:请简谈一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对增强国家软实力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丰富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顾东辉:社会工作可以对社会成员发挥积极功能。一方面,可以协助社会成员就具体事务进行更合理的资源调配,保障其合理权益,疏解其困境;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可以协助社会成员在情感、行为和认知方面得以改善,提高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参与能力。社会工作还可以对宏观场境发挥正面功能。从经济视角看,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非物质需求,促进就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消费,降低社会发展成本;从政治视角看,可以减缓市场失灵的后果,增加利益诉求方式,促进民众参与;从社会视角看,可以创新治理,协助社会成员恢复人与环境平衡,推进公平正义;从文化视角看,可以彰显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上述功能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更将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中国智慧。

魏娜:应该说没有一项文化活动像志愿服务这样,能够动员社会各个层次都参与。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美好心灵,促进社会团结,都具有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中,我国的志愿文化向世界传播,丰富了世界的志愿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中国企业不仅援助其他国家经济建设,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当地居民深度互动。中国人把他们的大爱献给了世界,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记者 李芳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19/0926/348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