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行业要闻 云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三社联动”如何“联”,怎样“动”
云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三社联动”如何“联”,怎样“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精细化。在社区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探索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的“三社联动”模式,整合资源、统筹力量,让社会组织入驻社区,成为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大创新。
“三社联动”如何“联”,怎样“动”?近日,记者探访了昆明市王家桥社区、广福小区社区、复兴社区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社区,看“三社联动”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王家桥社区让流动人口有归属感
王家桥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北郊,是典型的城中村聚集区。本地居民只有57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却超过2万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居委会管理难,服务跟不上,曾是王家桥社区居委会很头疼的问题。
2010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来到王家桥社区。社工开展活动需要社区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整合资源,让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形成良性互动的“三社联动”模式应运而生。
“连心”入驻王家桥社区后,通过孵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学校社会工作站、反家暴社会工作站、社区创业就业平台等,为流动人口中的老人、妇女、儿童等社会困境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社工发挥专业优势,补充了社区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不足,搭建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平台,而居委会发挥知晓政策,熟门熟路的优势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一起努力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体会到“家”的温暖。 从贵州抚顺来昆明打工的柏大姐在“连心”成立的“绿工坊”从事旧衣物改造、饰品加工工作。她说:“我2009年就跟着丈夫来昆明了,因为不识字找不到工作。目前在绿工坊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元补贴家用,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为了让城中村的环境得到改变,这两年,社区和社会组织持续开展“社区营造”计划。其中一项活动是通过请原住居民口述社区历史的活动,给社区的每一条巷道取名字,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外来人口对社区多了一份认同感。
流动人口管理难,社区就和社会组织一起探索了社工、义工、楼栋长(房东或居民骨干)“两工一长”的工作模式:让专业社工负责运作,居委会发挥沟通协调作用,社工和志愿者定期对所负责的楼栋进行走访,为他们上门提供专业服务,在此过程中,也掌握了社区每户家庭和个人基本动态,有利于预防社区突发问题。 “在三社联动模式的带动下,流动人口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明显变强了,去年我们组织成立流动职工工会,社区里的流动居民踊跃报名,目前会员已突破400余人。”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负责人兰树记说。
广福小区社区把陌生人社区变成熟人社区
来广福小区社区一个月,随女儿定居昆明的东北阿姨王凡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昆明人。在社区担任剪纸老师的同时,她还参加了社区公共文化学校的太极班、书法班、柔力球班,同时还是巾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平时走在小区里,过往的人还经常和她打招呼,王凡凡觉得心里暖暖的:“本以为人生地不熟住不下去,找到组织后,这日子过得热乎着呢!”
前卫街道广福小区社区是一个集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贸、住宅为一体的居民密集型城市社区。这样的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内涵、质量要求很高。2015年,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培育的绿砖瓦社区服务中心,承接西山区政府“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服务项目,入驻广福小区社区设置社工站开展工作。社工组织一进来就发挥专业优势,承接了社区儿童之家、居家养老服务,搭建了“一刻钟服务圈”、流动儿童课后一小时,书香广福文化驿站等服务平台。
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社区和社会组织注重挖掘社区居民的共性需求,依托社区公共文化学校开办的舞蹈、柔力球、太极拳、书法等8个班级,并培育成立了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书法协会、社区商会等组织,协助居民形成和储备属于自己的社区服务力量。
绿砖瓦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辛婷婷说:“社工所做的工作并不只是服务,而是用社区的方法解决社区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调动起居民的参与意识,在社区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他们把目前正在开展的活动叫做“创熟广福”,改变原来居民相互不认识、相互没有交集的状态,打造成一个“熟人社区”。
“熟人社区”让生活在里面的居民感到温暖。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陈阿姨说:“平日里,我努力服务大家,也得到大家很多的帮助。有一次我在外出差,看到微信里直播志愿者给我妈妈带防丢手环,心里热乎乎的,感觉生活在这个社区真幸福。
”复兴社区微改造让老旧小区焕发活力
“我现在会用智能手机,会用微信点赞,同龄人可比不上我。”说话的老人是金碧街道复兴社区82岁高龄的赵克文。老人也能玩转智能手机,也是因为社区里来了一群年轻社工。
金碧街道复兴社区是昆明典型的“三老”社区,即“老城区、老旧居民区、老年人较多”,社区内80岁老人就达到136人。协助社区解决“三老”问题,成为社区里春熙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
社区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较多,社工们因此形成了定期探访的工作机制,并承担了陪伴外出、组织开展文娱活动等服务。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治疗,社工们还开展了慢性病管理项目,通过联合社区卫生院每周为社区老人做一次义诊,并结合手指操、健身操等让社区老年人习得健康管理知识和技巧。
老旧小区的另一个集中问题是环境整治问题。为此,社工组织动员居民亲自动手进行辖区废旧花园改造和民族墙绘制项目,对社区进行“微改造”,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春熙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学超说:“在进行社区改造时,我们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让居民自己协商、自己动手改造,我们提供指导,为的就是营造一种社区互助文化。”
目前,在社工组织的指导下,复兴社区有了邻里互助基金、云岭敬老爱心服务站以及社区妇女组成的“微爱帮”,互助的力量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活力。88岁的邓梅芳在复兴社区住了20多年,她说:“现在出门打车都有志愿者陪同,我住在这个社区幸福感很高,儿女要接我出去我都不愿意。
”云南省民政厅力争让每个城市社区都有社工
截至2016年,云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数达到4.8万人。目前,云南持证社工中有2/3以上在社区,已开发基层社工岗位6000多个,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办社工机构达190余家。 “三社联动”是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有效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不足,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开始进社区,群众防范意识很强,没有人带领我们,甚至敲不开群众的门。”采访中,不少社工这样提到。群众对社工的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政策还不完善都成为社工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位社会组织负责人还提到,由于很多社会组织尚属于起步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规定哪些服务可以购买,一些社区也存在着观望的心理。他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文件,明确界定可以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类别和等级。
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培养社工人才,扶持社工机构发展已成为共识。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云南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创制、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落实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人才在专业培训、住房保障、创业优待优惠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力争到“十三五”末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7万人,力争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industrynews/2019/0916/34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