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组织 “戏”引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情景剧应用初体验

“戏”引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情景剧应用初体验

“哥哥,这个大梨给你吃。”“不, 弟弟,你吃吧,我是哥哥,要让着弟弟……”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 主持人问扮演弟弟的小明:“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相处,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小明答道。

2019 年2月的一天,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多功能大厅里刚刚上演完社会工作者导演的情景剧《孔融让梨》,演员是生活在这里的孤弃儿童和护理人员。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社会工作者小孙颇为感慨:“我们尝试运用情景剧引导孩子改变坏习惯,现在的他们不仅纠正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还懂得了感恩和分享……”

有教无导,成长有缺憾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是以接收孤残弃婴为主的福利机构,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来说,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护理人员就是他们的“家长”。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 与孤弃儿童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福利院满足了孩子们物质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他们亲情的需要。加之孤弃儿童自身状况的限制,学龄期只能在机构内部接受特殊教育,家庭、学校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严重不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以及不如意就动手打人、小偷小摸、对工作人员缺乏尊重等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其成年后顺利融入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采取了说教和简单训诫等手段, 但是收效甚微。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成为护理人员挠头的事情,他们也多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工科科长王世杰坦言:“孤弃儿童由于智力和肢体上的缺陷,理解和记忆能力较差,我们以前也进行过感恩教育,但是这种单一的说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2017 年,社工科进行了三次全员学习,社会工作者探讨依据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在服务过程中尝试着引入情景剧。

观戏演戏,戏中学做人

情景剧表演是将故事这一静态的内容转化为表演这一动态的表现形式,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在参与、反思、分享和应用等不同阶段, 社会工作者逐步引导儿童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最终通过改变认知实现纠正其不适当社会行为的目的。

我是“观众”——观影明事理。社会工作者针对孤弃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筛选不同题材的故事,观看视频——社工提问——再观看视频——再提问,如此循环,直到儿童能够熟练回答社会工作者提出的问题,懂得故事中的道理为止。一天, 小明在观看故事《狼来了》后,怯生生地告诉社会工作者:“阿姨,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其他孩子也在充当观众的过程中,有了直观的认识,渐渐明白了事理。

我是“演员”——体验学表演。为了促进了护理人员和孤弃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提升默契度,社会工作者尝试让护理人员和孤弃儿童一起排练、一起表演,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建立起情感链接。譬如,在一起排练《借生日》期间, 正好赶上小红过生日,扮演妈妈的张阿姨带小红回家,全家人一起给小红过生日。后期的排练小红非常投入,尤其是“妈妈”来上班,小红会上前拥抱,下班时,会主动说再见, 其他小朋友受到感染也慢慢学会了上下班向阿姨问好,大家一致反映孩子们变得懂礼貌了。

我是“导演”——分享促改变。每一次的情景剧演出结束,参与的护理员和孤残儿童都会一起分享自己的“演出”感受,社会工作者还引导他们通过分享发现对方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取长补短。

经过几轮情景剧演出,模拟家长和模拟孩子都进入了“角色”,护理人员上班与孩子见面时喜悦拥抱,下班时依依不舍地别离。社会工作者访谈时听到的不再是谁谁打架了、谁又偷东西了……而是小明知道体谅工作人员的不易了,主动帮忙打扫楼道卫生了;霸道的小花也知道谦让小朋友了; 好久没听到小石头骂人了……

通过共同参与情景剧表演,护理人员摘掉了有色眼镜,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在院儿童,逐步由管理者转向与孤弃儿童一起经营这个“大家庭”,由“教育”转为潜移默化的“教化”,通过“感化”让孤弃儿童明白事理, 用“家人”的爱弥补孤弃儿童生命的缺失。福利院里每天都上演着感人的“情景剧”,一出出一幕幕引导孩子们走向美好的人生。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eam/2019/0816/34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