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破解中心城区养老难 南京鼓楼区多管齐下显成效
破解中心城区养老难 南京鼓楼区多管齐下显成效
最近几个月,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的工作人员不断迎来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考察团。在位于该市四平路46号的鼓楼区智慧养老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两块大屏幕集成展示该区养老工作的生动实践:家庭养老床位、时间银行、“互联网+”养老。破解中心城区养老难题,鼓楼区多管齐下,给出令人振奋的答案。
1医养结合,养老院“搬”进老人家
“你母亲的降压药要赶快停掉,别给她吃了。”7月24号中午,瀚瑞养老院医师潘俊结束了对李月桂老人的巡诊,再三叮嘱其家属。87岁的李月桂家住建宁路街道,患有脑梗和高血糖,一年前拥有自己的家庭养老床位,在家享受养老院服务的同时,还有固定医师定期上门体检。“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其女儿金华说。
作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城区,鼓楼区现有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3.1万,长期面临着养老“床位荒”的问题,养老用地用房稀缺,养老院供给严重不足。
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当前城市养老存在一种“9073”模式,即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7%要社区养老,只有3%需要入住养老机构。
早在2003年,鼓楼区就尝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长期探索中,2017年南京市民政局提出“家庭养老床位”概念,点亮了鼓楼区的创新之路。
作为机构床位的延伸,“家庭养老床位”把养老院的所有服务“搬”进老人家里,包括以机构床位为标准的硬件设施和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医养服务项目。
79岁的庄友怀家里多了些“新玩意儿”:厨房里装了漏水漏气监测器,门上装有门磁感应器,床上有智能生理检测床垫,床头有语音视频通话和一键呼叫设备,墙上还有感应小夜灯和红外人体感应探测器等,所有设备的数据都能做到实时监测。“我一个人住在这儿,子女们也不用担心啦。”
在家庭床位适老化改造中,每床3000元的改造额度全部由政府认领,此外还对面向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家庭床位的养老机构,分别按照600元/人/月和900元/人/月的标准予以补贴。首批适老化改造的2500张床位,已由68家养老机构“认领”。“政府通过部分资金来撬动市场,调动养老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在有效缓解养老用地紧张、解决‘大城养老’的痛点和难点的同时,也提高了居家养老组织的服务质量。”鼓楼区民政局老龄科科长嵇峰表示,光是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就相当于新建了30多个中等养老机构。
2在线“抢单”,养老志愿服务成热潮
有需求的老人在线“发单”,志愿者“抢单”,服务项目结束后,把服务时长存进“银行”,就能为自己兑换服务,或转赠他人。在鼓楼区“时间银行”里,时间币是唯一流通的“货币”,以分钟计,并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统计,一年多来,时间存储不断上升。
去年10月,“鼓楼时间银行”作为全省首家、全市试点区级时间银行正式开业。打开“时间银行”APP,申请成为志愿者需填写29项内容,其中“特长”“可提供服务内容”“能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等是重要参考。“这些选项规定了志愿者的服务范围,平台以此进行供需双方的匹配。”南京养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鼓楼区承阳养老事业发展事务所主任史秀莲说。注册成功后,志愿者还要接受培训、考核、试用,才能持证上岗。
家住幕府街道的退休医生王莉很享受做“时间银行”志愿者的生活,一听说社区有助老活动,62岁的她骑上车或坐着公交就赶过去了,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由于专业技能较好,老人们对她的评价都很不错。“我在外地时就从新闻上看到鼓楼有个‘时间银行’,回来后跟很多人打听,终于找到离家最近的网点。”王莉说,“工作时忙惯了,退休后总想继续奉献社会,时间银行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这里的人都很热心,我又找回了那种‘我为人人’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在鼓楼“时间银行”,服务只能兑换服务。“我们在全国各地考察后觉得,一旦掺杂金钱和物品奖励的,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时间银行’,它必须是纯粹的、不含私利的。”鼓楼区时间银行江东网点负责人颜晶晶表示。
目前,鼓楼区时间银行已建成3家支行、52个网点,招募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志愿者1639人,直接服务4235人,总存储时间5682小时,兑换642小时。“时间银行是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充,可以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参与面,有效弥补部分老人无法享受公共服务资源的问题。”鼓楼区民政局局长闫航说。
3数据赋能,智慧养老“有求必应”
“家住渊声巷的洪某某家中发出门磁报警,家住大桥南路的孙某某想找人说个话……”在鼓楼区智慧养老大数据运营调度中心,所有有需求或发生紧急情况的老人信息实时显示,指挥中心统一调度,附近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及时上门查看。
南京市于2016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拟养老院建设的意见》,要求突出实体服务,通过信息手段整合服务资源,在全市范围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置身数据时代,政务、医疗等接连拥抱互联网,民政工作也在积极挖掘大数据红利,赋能城区养老。
打开鼓楼养老云平台,每位经过评估的老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包括能力评估基本信息表、接受服务记录、紧急情况处理历史等。时间银行、家庭养老床位等项目数据也接入平台,在这里统一调配资源,并随时记录在案,工单总数、服务人次等数字不断跳动变化。
前段时间,李月桂老人遛弯时被不知名的虫子咬到手背,肿得手指头都弯不过来。老人家一按床边的报警按钮,中心根据呼叫地点智能匹配最近的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没过多久就有人登门诊断。“我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束手无措,有他们在,真是特别省心!”老人的女儿金华说。
“通过大数据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全区的养老服务资源,有3000多个老人实现线上申请和签约,享受专门服务,相当于建设了30个左右的中型养老院。”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文说。
养老是关系百姓福祉的大事,更是城市民生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区养老“鼓楼样本”,正吸引着各地相关人士的目光。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刊文,重点关注南京市鼓楼区的“养老+互联网”探索。来自杭州市拱墅区的参观者在大数据中心看了一圈,表示赞许和认同。苏州市人大的同志更是直言:“你们的智慧养老模式具有先进性、可复制性!”
责任编辑:王晨宇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9/0731/344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