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聊聊提升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之策

聊聊提升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之策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重庆一福)的老年社会工作从2008 年起步,在老年社会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社会工作者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较低,社会工作者自主性、能动性发挥受限等。如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整体水平?我们开始尝试运用项目制管理来推动社会工作整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制管理开展的基本情况

重庆一福的服务对象包括自理、半失能、全失能、失智老人和城市特困老人等类型。近几年, 重庆一福构建起了以老人需求为中心的颐养、护理、医疗、康复加人文关怀的“4+1”全人照顾服务模式,其中人文关怀主要依托老年社会工作展开,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融入全院各个工作岗位, 实现了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内全人群覆盖,并提出了“全人照顾、人人社工”的工作理念。此举不仅提升了养老机构的人文情怀和服务品质,也实现了从注重生活照料、让老人活得更长的传统机构养老向注重全人照顾、让老人活得更好的现代养老的转变。

重庆一福老年社会工作2008 年起步,2012 年正式启动,2014 年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并试点开展项目制管理方式。

项目的运行管理与经典的PDCA (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管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因此, 项目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经典的管理手法。另外,任何工作都可以阶段性地划分为项目,阶段性工作计划的制订、阶段性工作经验的总结, 都会对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蓄积力量,推动走向良性发展。因此,实行项目制管理是做好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

主要做法

1. 拟订养老机构老年社会工作项目制管理工作方案

主要目标为:实现服务系统性和专业性:在服务设计中,可以借助项目的系统性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开发服务项目,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发挥社会工作者的能动性:通过项目制运作,强化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成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项目框架内,能够有效调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相关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推动社会工作品牌建设:项目制运作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品牌建设的过程,通过项目制强化社会工作品牌塑造意识, 有效进行品牌规划、管理和宣传。

2. 按老人类型和服务类别需求设置不同的社会工作项目

项目分为全院性项目和部门性项目。全院性项目包括:临终关怀项目,主要开展临终老人的病危探访、死亡教育、离世告别、医疗、护理,为家属提供居丧服务和哀伤辅导等。心语心愿项目,对全院老人的心愿进行收集汇总归类, 对心愿实现有困难的老人链接资源给予满足,提升老人幸福指数。

部门性项目包括:颐康园项目, 主要专注于高龄自理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整合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外接项目,策划、实施满足自理老人需求、适合自理老人特点、发挥自理老人特长的服务。熙康园项目,专注于高龄介助老人和介护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策划、实施提升老人价值、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服务。福寿楼项目,专注于高龄介护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主要策划、实施适合介护老人特点、满足介护老人需求、能维护老人现有能力或激发失能老人潜能的服务。怡情阁项目,主要负责综合性群体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专注于特困老人、高龄介护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精神关爱项目,专注于失智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策划、实施适合失智失能老人特点、能提升老人尊严、能维护老人现有能力和激发老人潜能的服务,探索创新失智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形式和方法。慢病管理社会工作项目,专注于慢病老人、临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探索机构内医疗社会工作,策划、实施适合慢病老人临终特点、能提升老人幸福感的服务。为保证部门性项目的有效实施,规定可在部门项目下再分设2-3 个专业项目,各项目也可以设立利于记忆和宣传的项目名称。

3. 组建起与项目相适应的工作团队

重庆一福高比例配备了老年社会工作专职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专职人员与服务对象比例为1∶50左右,远高于《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提出的“城镇养老机构每200 名老年人应配备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搭建了“行政社工+项目社工+驻区社工”的队伍组织框架,单列了社会工作科室,组建了以院长为总督导的督导人员队伍。

行政社工(包含督导)负责全院社会工作项目的整体统筹、机制创建、流程梳理及专业提升等。项目社工人事管理归属社会工作科室,负责全院性或部门性项目的实施,包含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环境服务适应、老年人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策划实施等。驻区社工人事管理归属相应业务科室, 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归属社会工作科室,主要负责老人信息收集、配合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活动和主题活动等。

4. 梳理、构建、执行与项目制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

一是建立项目社工参与休养部门晨会交接班制度,让项目社工与休养部门团队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让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主题活动更有时效性和全面性。二是建立学习制度,坚持每个工作日上午半小时学习制度, 夯实项目社工的基本功,提升服务能力,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建立评价总结制度,坚持每周项目小组小结,每月社会工作科室总结,每季度业务科室和社会工作科室联合总结,每半年进行全院项目集中总结,通过不断的总结,及时沟通工作中需要协调的事项,传播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不断倡导“全人照顾、人人社工” 理念。四是建立督导制度,设立了以院长为总督导,业务分管院长为高级督导,资深社工为中级督导的工作队伍,并为每个项目分配专业督导,督导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小组、主题活动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梳理工作中的理论运用技巧。高级督导定期指导社会工作科室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总督导为全院社会工作把航定向,并对专业个案、具体项目开展的重点等给予督导,确保老年社会工作紧扣福利院的中心工作,做到与福利院主要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延伸服务体系的宽度和深度。

主要成效

完善了院内养老服务体系

推行项目制管理后,社会工作服务覆盖了院内所有老人和护理团队,在临终关怀方面有突破,实现了以医疗护理为主向人文服务全方面渗透的积极转变,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拓展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度

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过程中, 针对院内不同类型的老人群体、老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和困难,不断梳理和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去分析解决问题。如就城市特困老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运用优势视角、生态系统等理论,开展了小组活动,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良好生活习惯引导, 并设立积分奖励制度,还组织了特困老人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发挥老人潜能, 让老人有成就感,主动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激发了社会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每个项目都有3 名左右专职社会工作者,统筹项目涉及的各方面工作, 从服务对象困难需求发掘到拟订工作计划,再到开展具体服务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独立深入思考,链接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定期的总结评估制度也促使项目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有效提升了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动力和能力。

宣扬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与各业务工作团队深度协作,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传递给护理员、护士、医生及部门负责人等,形成了福利院人人都是“社工”的良好服务氛围。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9/0723/344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