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暑假到,如何服务南飞北往的“小候鸟”,社工来支招

暑假到,如何服务南飞北往的“小候鸟”,社工来支招

每逢暑假,很多留守儿童从老家来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与父母团聚,他们是繁华都市的过客, 被称为“小候鸟”。暑假对“小候鸟”来说是一个与父母团聚的欢乐时刻,然而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假期,还是要照常上班,甚至加班, 许多“小候鸟”可能遭遇“二次留守”。那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这些“小候鸟”提供哪些服务,让他们与父母团聚之余,过一个精彩的暑假呢?

路径一:从安全教育到社区托管

在服务中笔者发现,“小候鸟” 们有的被父母“禁闭”在出租屋, 有的“散养”在外和小伙伴到处疯玩,还有的被父母“随身携带” 去上班。“小候鸟”家长有的安全意识较强,有的迫于工作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毫无防护意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 其中大多数为留守儿童,而暑假正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频发期。与其他孩子相比,“小候鸟”的暑期安全隐患是双倍的,从熟悉的村庄到陌生的城市,他们不知道如何出行,出门买包零食都可能走失。因此,安全教育是“小候鸟” 服务必不可少的主题,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第一步就要把“小候鸟” 及其父母纳入到安全教育体系中, 普及各类安全常识,提升“小候鸟” 及其父母的安全防护意识。开展的课程可以包括居家安全、出行安全、防拐安全、防性侵安全等。

此外,笔者建议如有适合的场地资源和充裕的人力资源,可参考“四点半课堂”的模式,建立“小候鸟”暑期学堂,由社区承担对“小候鸟”的集中照顾,帮助有需要的家庭,让家长无后顾之忧; 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值班看护和作业辅导,安排“小候鸟” 逢工作日到暑期学堂写作业、参与各类活动,提升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路径二:从建立关系到个别服务

建立专业关系是开展“ 小候鸟”服务的关键。如何跟“小候鸟” 建立专业关系呢?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入手,在活动中准确地叫出孩子的名字,让他知道社会工作者认识他、关注他,使他在活动中更有动力积极配合。同时,社会工作者还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及具体情况。例如,老家在哪, 跟谁一起生活,读几年级等。“小候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对他们的成长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后,运用同理、尊重等专业技巧,可以迅速建立孩子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

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开展“小候鸟”服务时, 社会工作者还要根据实际尝试进行个别化服务,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和需求安排一对一沟通。例如, 对于比较害羞内向的孩子,尝试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鼓励孩子在暑期结交新的朋友;对于喜欢发脾气的孩子,社会工作者了解原因后,可对孩子及其家长进行情绪管理的辅导,帮助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等。总之, 社会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的个别化差异,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关注个别需求,进行跟进处理。

路径三:从基础服务到支援服务

笔者所在的团队借鉴香港的服务经验,把社会工作服务分为基础性(或称资源性)、支援性(发展性)及治疗性服务,三类服务呈金字塔状层层递进。“小候鸟” 服务同样可以套用这个分类标准。基础性服务以满足孩子们日常娱乐、学习需求为目的,如手工坊、兴趣班、周末影院等。支援性服务是指为预防问题,促进孩子个人成长、能力提升的服务,例如情绪管理小组、社交技巧工作坊等服务,这类服务能给予“小候鸟” 支持和帮助,预防问题出现。治疗性服务则是针对存在重大问题的孩子或家庭,提供个案深入辅导、治疗性小组、危机干预等专业性较强的深层次服务,这类服务量较少,视需求而定。

社会工作者常常把“小候鸟” 的服务定位为保障安全,完成暑假作业,放松和娱乐。但“小候鸟” 及其家长的需求却不仅仅如此,他们期望孩子们能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获得成长,亲子关系获得改善。因此,在进行服务设计时,切忌只安排基础性服务,建议以基础性服务为主,配备一定的支援性服务, 治疗性服务则视实际情况而定。合理安排三类服务的比例,满足“小候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

路径四:从儿童入手,以家庭为本

家庭社会学把家庭看成是由家庭成员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小候鸟”的家庭系统并不完整, 家长的长期缺位给“小候鸟”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服务“小候鸟”时, 社会工作者应将整个家庭作为服务对象,秉承“从孩子入手,以家庭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仅是服务孩子个人,还要将孩子的整个家庭纳入其中,尝试开展亲子服务,改善亲子关系,帮助恢复其家庭功能, 如开展家庭生日会、亲子关系主题讲座、家庭抗逆力工作坊等活动。在开展儿童服务过程中,可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采用面谈、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服务中的表现,动员家长参与配合。社会工作者主动积极的反馈, 无形中会向家长传递“关注孩子成长很重要”这一信息,能够强化家长的意识并推动家长行为的改变。社会工作者可安排一些社会实践类的家庭作业,要求家长配合签字, 还可以邀请部分家长作为嘉宾前来观摩。通过这些方法,动员家长主动与孩子互动、沟通,增进亲子关系,重建系统链接,恢复家庭功能。

路径五:从社区适应到社区融合

适应是指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心理上、生理上、行为上的各种改变。“小候鸟”每年都会定期“迁徙”,年复一年来父母工作地过暑假。他们对社区的了解有多少?对该城市的了解又有多少? 他们能否适应、融入社区?这是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长远问题。

单一的服务只能回应“小候鸟”的个别需求,对“小候鸟”及其家庭深层次的需求并没有涉及。“小候鸟”对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人群不熟悉,既会带来安全隐患,又会让“小候鸟”缺乏安全感, 这种“不适”会导致“小候鸟”不愿意走出家门,带来适应问题。“小候鸟”服务中,应把帮助“小候鸟” 适应、融入社区作为社会工作者的长期服务目标。根据社区“小候鸟” 的情况,制定不低于三年的中长期服务规划,保证服务的延续性。在服务中加入关于社区适应、社区融合的内容,如安排社区参与类的服务,让“小候鸟”能够对父母生活的社区有所了解,跟本社区学生一起参加服务等。

在为“小候鸟”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必须坚守专业价值,从宏观视角去撬动多方资源,用长远眼光助力成长,增强“小候鸟”在日后生活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飞得更高、更稳。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0703/34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