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行业发展行业动态 青岛在构建“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青岛在构建“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原题:青岛市在构建“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探索创新“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以社会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治理机制理清了各自职能,理顺相互关系,激发了内在活力,集聚了各方力量,提高了社区治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用效能,形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等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和良性互动的社区生动局面。

加强社区治理,提供“联动”支撑

社区是“四社联动”的基础,青岛市积极运用“加减法”开展社区治理,为“联动”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善于做“加法”。为增强“四社联动”活力,青岛市积极打造“互联网+”社区平台,把数字社区建设纳入《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论证通过“一中心三平台”技术架构体系。此外,青岛市还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或改扩建服务设施达到86.3万平米;社区综合用房面积平均800平米,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2000平米,区级服务中心已达到5000平米。

善于做“减法”。青岛市将“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到社区,主动为社区减负增效。截止目前,可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减少到48项,比两年前减少50%。与此同时,青岛市还进一步规范考核项目,主动将社区的多数项目统一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综合考核评比,减少对社区单项考核,减轻社区工作压力,促进广大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

培育社会组织,打造“联动”载体

社会组织是“四社联动”的有效载体。青岛市作为民政部确定的全国6个观察点之一,承担了“全国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观察点”的试点任务。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社会组织孵化园、创益工场、简化登记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变以往的“池塘捕鱼”为如今的“放水养鱼”。 目前,全市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创新园、创意园、孵化园)已达到32家。截至2018年底,全市登记各类社会组织7998家,业务范围涵盖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组织积极承接青岛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青岛开展的公益项目超过了千项,受益人群达到30余万人次,成为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了解,下一步,青岛市还将积极搭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跨界合作,从鼓励、限制、禁止等三个层面统筹规划,培育一批品牌社区社会组织,做强“联动”载体,打通“联动”桥梁。

培育社工队伍,打牢“联动”基础

社工人才是“四社联动”的骨干力量。青岛市制定出台了《青岛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快推进社区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将社会工作知识纳入了青岛市公务员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积极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街道、基层社会服务单位业务骨干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定期组织青岛和谐使者的选拔评选和表彰工作,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高素质社工队伍。两年来培训近1.8万人次,组织3届选拔评选和表彰,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为开展社区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进志愿服务,充实“联动”力量

社会志愿者是“四社联动”的重要力量,对引导主流价值、提升社区治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志愿者积极参加日间照料、学生托管、法律援助、社区绿化、文体活动、设施维护等工作,专业社工人才与社会志愿者良性互动,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形成“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青岛慈善义工服务队”、“青岛红十字水上救援队”等服务品牌。特别在奥帆赛、上合峰会等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活跃在青岛的街头巷尾,已经成为一道城市流动的风景和不可或缺的力量。

嵌入链接要素,提升“联动”效能

“四社联动”关键在联动,核心在项目。青岛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些社区群众关注度高、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各区市、街道领导包干、限期化解,项目运作能力不断增强。

2019年,青岛市继续在各街道开展以社区自治为主题的“四社联动”项目,引导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重点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并通过提案大赛、创投活动、公益擂台等形式提出社区公益项目,对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增强社区治理新活力。(根据青岛市民政局信息整理)

文章来源:http://trade.swchina.org/trends/2019/0701/34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