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撑起法网“柔情”——司法社会工作的广州探索
撑起法网“柔情”——司法社会工作的广州探索
18 岁女孩小文在学校同学中有“大姐头”的绰号。小文就读于广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据老师反映旷课率超过40%,经常夜不归宿, 偶尔还有吸食冰毒和K 粉的违法行为。因犯寻衅滋事罪,小文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社会工作者从校方和小文的养母处了解了她的情况,深知家庭因素对其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以小文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运用专业方法激发小文的改变动机。如今,小文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实现了站在舞台上唱歌的梦想,离开了过去结交的“损友”, 主动修复与养母的关系,自信心一天天建立起来。
小文的蜕变得益于广州市近年来着力构建的司法社会工作(以下简称“ 司法社工”) 建设工程。法网中的“柔情”,已挽救了众多曾经堕落的灵魂、重新黏合了众多濒临破碎的家庭,也在为美好社区、幸福广州的建设贡献力量。
广州市政府购买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始于2009 年,先后引入20 多家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7000 余万元。目前,广州市拥有专职司法社会工作者275 名,初步形成了“党委引领、政府主导、社工参与、社会协同” 的司法社会工作“广州模式”。
制度固本 人才为基
2015 年,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项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司法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按照社区服刑人员与司法社会工作者20∶1 的购买比例,经费按照每名社会工作者每年10 万元的标准确定。此后, 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三家联合印发《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项目购买服务实施细则》,为构建市、区两级种类不同、互为补充的司法社会工作项目体系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引。
2009 年至今,广州市共培育和扶持了24 家司法社会工作机构; 建立了岗前培训- 全员培训-专业培训- 考前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体系,并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训专才,满足服务需求。依托行业协会,广州市每年举办两期全员培训, 培训内容既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手法,又包括社区矫正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为了培养本土督导人才, 广州市还尝试组织了司法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班,通过理论和实务学习,18 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答辩, 成为广州市首批司法社会工作督导人才,也是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矩阵中的中坚力量。
看重实践 助力创新
如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科学地引入到司法社会工作之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决定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广州市从个体、家庭和社会层面认真分析了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结合社会工作的特点,设定了全市统一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八大项服务内容:一是审前社会调查,即协助开展对拟使用社区矫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做好审前社会调查。二是初始评估,即在社区服刑后,协助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风险和需求因素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管理类别。三是集中教育,即协助组织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每月不少于8 小时的教育学习。四是社区公益服务,即因地制宜协助组织社区服刑人员每月不少于8 小时的社区服务活动。五是社会适应性帮扶,即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关法规、政策咨询服务,为特困社区服刑人员链接资源提供食宿、医疗救助、办理低保等救助服务,同时通过个案管理的方式,增强其社交技巧及社会活动的能力。六是就业指导服务,即协助有就业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培养就业意识,链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劳动用工招聘信息等。七是心理矫治,即为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服务。八是未成年人矫正帮扶服务(包括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边缘青少年),即协助做好全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困难帮扶工作。
社区矫正有三大任务,即监督管理、教育矫正以及社会适应性帮扶。其中监督管理属于刑事执法活动,必须由司法行政机关完成,而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更侧重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司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清晰界定购买方和服务方的权责及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确保社区矫正三大任务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广州市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者、协助者,负责协助开展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相关工作,并结合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司法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的八大任务。“清单化”发展思路为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广州市还设定了四大绩效考核指标:数量指标、时效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广州市司法社工项目季度常态数据表》一方面督促项目承接机构及时完成绩效指标;另一方面动态绘制全市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宏观晴雨表。
评估促建 竞争保质
监督评估是保障司法社会工作项目成效,规范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关键一环。为了客观评价项目成效及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广州市制定了统一的司法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标准,并委托第三方对全市司法社会工作项目进行中、末期评估。此外,每年由市司法局牵头组成督导组,对市、区两级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运营管理、服务成效、资金使用情况、购买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导巡查,总结和推广司法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专业化发展。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目前广州市的注册社工机构达400 余家, 为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基础。广州市、区两级司法社会工作项目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承接机构,确保引入服务能力强、管理严格、能满足项目要求的社工机构。同时,广州市司法局采取措施,尽量平衡好市场竞争与服务团队稳定之间的关系。一是设立尽量长的服务期限,避免每年招标, 每年换机构的现象发生,使机构的服务具有连续性;二是积极与财政等部门沟通,保证财政资金预算的稳定性,为项目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保障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通过服务合同, 明确约定司法社会工作者工资不能低于项目总经费的70%,确保工资不被挤占、挪用。
扬帆远航 深度探索
在近十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规模日益壮大、队伍的专业性不断提升。为推动行业发展,广州市民政局指导成立了司法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广州市司法矫治协会,在推动行业规范管理、培训教育、服务与评估标准的制定、行业自律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据统计,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者协助完成审前社会调查1422 份, 初始评估11332 份,组织社会公益服务87481 人次,适应性帮扶5995 人次,心理矫治5319人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务1759人次,特困社区服刑人员帮扶147 户。而比这组数据更有说服力的是,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在认知、心理、行为、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就业谋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运用危险性与需求要素评估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动机式晤谈法等专业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改变了众多社区服刑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效减少和预防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随着更多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功能修复,更加顺利地回归社会,司法社会工作者越来越被社会所熟知,被大众所接受,他们为社区矫正监管秩序持续安全稳定,为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幸福广州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广州司法社工机构积极创新特色服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的要求,依托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积极开展全市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业的心理测评筛查。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 为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高危对象进行重点跟踪,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二是开展国学教育和非遗项目的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从思想深处弃恶扬善、净化心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广州市将进一步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提升司法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推动司法社会工作成为体面的、有价值、有未来的工作,将司法社会工作的“广州模式”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本文由广州市民政局慈善社工处和广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处供稿)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0621/34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