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工机构如何留住人才?

社工机构如何留住人才?

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镇街道也像城市社区一样,尝试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这些村镇大多属于中心城市的卫星城,也有三四线小城市,希望通过专业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改善当地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综合治理水平,激发当地居民活力甚至成立自组织。

但村镇社区项目和城市社区项目相比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人。

毕竟村镇地处偏远,条件相对艰苦,文化生活也落后,而且开展工作时候的资源调动也没那么容易;还有就是社会工作意识、服务理念等等和城市社区有差距。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本来就缺人的社工行业在村镇项目上更加缺人。

一方面,村镇社区出资方迫切地希望专业社会组织进驻,另一方面,大多发源于城市的专业社会组织因为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同工而不敢接村镇项目,或者接了下来开始做了,也面临严重的如何稳定一线社工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机构比较大,已有几年从事社区发展项目的经验,会时不时接到村镇社区的项目邀约。目前为止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村镇项目都有,基本都顺利完成并取得不错口碑。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作为机构,如何稳定偏远村镇项目的社工队伍。

首先,挑选社工工作经验丰富且年龄偏大的项目负责人。

记得一个著名天使投资人说过:“看一个项目创业团队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创业团队,年轻人为主,但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要有。”

现在社工界的现状是整个队伍都偏向年轻化,年龄偏大的项目负责人刚好可以平衡这样的团队。

同时,项目负责人一定要成熟稳重,除了丰富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开展能力外,和项目资方的交流也要顺畅、充分和恰当。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协调多方关系,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另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除此之外,村镇项目在选项目负责人的时候,还要考虑他工作风格的灵活性。因为村镇项目没有相对成熟的模板可循,需要项目团队依据当时当地情况,灵活开展项目工作。

第二,安居才能乐业,争取当地资源,妥善解决项目社工的吃住问题。

村镇项目一般都只能租住农民房,城市过来的社工大多不习惯乡村的住宿条件,除了做好思想工作以外,就地取材,了解、利用当地资源,妥善解决住宿和吃饭这两个大问题,那么项目社工就初步稳定了。

我们当时一年之内搬了三次家,有的同工还搬了四次,有各种原因,但和当时刚来不了解当地情况,没有充分发挥当地资源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越搬越好,也是得益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主动提供信息;相信如果项目继续,我们肯定可以更妥善的解决住宿问题。

第三,组织项目社工多与机构总部建立连接,多与外界建立连接。

比如通过各种垂直的委员会、兴趣小组等,让同工有除项目工作之外的,更多接触结构的机会,增强机构凝聚力;比如尽量组织同工参观机构内外类似的、做得好的村镇项目,让同工学习他山之石。

这样可以减轻年轻同工在项目上的孤独感,同时开阔眼界,有赶超动力和目标。

第四,多组织项目社工的各种培训。

培训的作用很多,统一思想、学习技能、团队建设都可以通过培训来达成。在培训方式上,由于客观距离原因,可以尽量组织线上培训。免去来回奔波影响工作以及路途上的辛苦,同时还节约成本和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笔者所在机构,其实经常有各种培训,但由于交通实在不便,完全没有办法下班后去参加晚上的培训,早上的培训也要头天就到市区,所以同工们失掉了好多培训机会;后来我们积极争取了外地一大型社工机构推出的社工实操经验的线上课程,供同工们分享学习。这样的培训多多益善。

第五,利用当地资源,丰富项目社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们的项目要求里面,就有培育自组织,而我们借着培育自组织的东风,发展了年轻人喜欢的青春活力舞团、剪纸社团、象棋协会等。

虽然这些自组织刚成立不久,并没有开展太多活动,但同工们参与其中,同工们的热情也带动了居民的参与;自组织能够成立并持续开展活动,和同工们的热情参与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样的结果是一举两得。

最后,尽量在薪酬待遇和津贴补助方面有一些倾斜。

虽然大多数同工多少揣着一份情怀来从事这个工作,但同工也是人,社会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考虑薪酬和津贴方面的倾斜,对稳定项目同工是有实际意义的。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9/0610/34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