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吉林省长春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案例
案例研究|吉林省长春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案例
吉林省长春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案例——走出病房,拥抱阳光
一、病房焦虑产生
小光,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家住在双阳区的一个小镇上,家中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姐姐,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主要照顾姐弟两个的饮食起居,社工从小光姐姐那里了解到,小光是个活泼的男孩子,平时也很调皮,是一家人的开心果,集全家人的喜爱于一身。小光患有淋巴瘤,因为食用激素,导致身体发胖,目前处于康复期,恢复情况一般。
小光在吉大一院小儿肿瘤科住院又出院,来来回回也已经大半年,从刚开始对病房的新鲜感渐渐变成了习以为常,伴随着病痛的同时,小光变得寡言少语。
二、与社工的第一接触
社工在与小光第一次接触中发现,小光不爱说话,因为听从医生的建议,需要运动,所以在病房里来回踱步,面无表情,在不情愿中透漏着无奈。社工尝试着与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了小光不会正面回答社工的问题,经由妈妈转述才肯回答;不爱说话,回答只有“是”、“恩”、“不喜欢”。
三、小光的“问题”
社工依据小光家人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发现小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病房生活时间较长,接触人较少,所以不爱与人交流,且病房生活相对无聊,在治疗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小光养成了看手机的习惯,社工发现玩手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可以转移治疗造成的疼痛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无聊的病房生活。这期间小光妈妈处于小光的治疗期,对其提出的要求,小光妈妈也是尽量满足。
四、社工的“陪伴”
社工尝试与小光建立专业关系,但小光对社工带来的拼图并不感兴趣,社工试图了解小光喜欢什么。社工与小光妈妈沟通了小光入院前喜欢做的事情,并进行记录。社工邀请小光每周三下午参与社工组织的创意手工小组活动。
基于这一时期社工与小光的接触,小光已经能够与社工正常交流。鉴于小光参与小组活动时,中途离开的现象,社工进行了了解,小光只是简单的回复说“没意思”,社工考虑到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的人数过多,小光没有参与感,且得不到关注,社工与小光简单进行了沟通,预告了下次活动,并保证一定会让其有所收获。
小光的病房治疗疼痛该如何在摆脱手机的情况下去缓解?难住了对缓解疼痛了解相对较少的社工。服务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社工在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决定通过短暂的音乐治疗,为小光缓解病痛。小光从刚开始对社工所播放的音乐表示不解,表示自己不太喜欢听音乐。社工鼓励他尝试找出听音乐的乐趣,并在案主治疗时在案主身旁进行言语上的疏导和鼓励,让案主感受到舒适和轻松。经过几次的陪伴,案主在治疗时成功摆脱手机。
五、结束语
在医院病房这个大背景下,大部分孩子以身体康复为主,家属所能做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案主的疼痛。玩手机作为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工具,也加重了他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进一步影响康复以及出院后的社会适应等问题。
在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中,社工能做的还有很多,也需要社工能够不断的去探索服务对象问题的本质,抛开表象,去挖掘服务对象的深层次需求,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患者。
服务社工:李超
供稿:长春市益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促进中心
责任编辑:孙彩丹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9/0508/33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