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用生命影响生命,社工在行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社工在行动
那天,一位妇女的电话让处在大山里的穆莉萍激动不已:“穆老师,我们家的猪杀了,过一周就是元旦了,我给你留了腊肉,这是你和我一起规划养的猪,你年前一定要来我们家啊,一定要来哈……”
距离2017年结束还有1周时间,穆莉萍和个案通了一个小时后的电话后,内心不免有些欣喜。她至今仍记得,2017年1月15日,她的农村扶贫社会工作从一个遭受性侵害女童的贫困母亲开始。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很冷很冷,一位瘦弱的母亲在雨中撑着一把伞,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已经分不清是雨倾盆还是泪瓢泼,但穆丽萍深刻感受到来自这位母亲的无助、委屈、压抑……从那一天,帮助这位母亲持续了近半年时间,通过心理疏导和家庭治疗帮助这位母亲疏解委屈和压抑,修复家庭破裂的关系;通过构建正式支持系统,重建了案主对于正式系统的信任和资源获取渠道;通过链接资源规划生计发展让这位母亲重拾希望和自信……在即将结束的2017年,这样一个电话显得尤为珍贵。令她更加坚信,从高校教师到一名基层社工近两年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是有意义的。
走进边远贫困山区,探索社工助力精准扶贫
穆莉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90后女教师,2016年她带着学校三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到城口县柿坪村驻点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助力精准扶贫。这一驻点便是两年,从柿坪村到平溪村再到灯梁村、茶坪村,穆莉萍所带领的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团队从未停止服务的脚步。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社会工作在农村探索助力精准扶贫模式必须要有专业人才的注入,同时还需要准确评估农村贫困地区的需求和资源优势,通过精准化的需求对接服务,开展造血式扶贫非常重要,而“三区”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平台”。“三区”计划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的简称。
还记得那是2016年7月,暑假悄然而至,刚刚结束教学任务的穆莉萍带领她的学生团队被派往城口县开展服务,城口县是重庆最东北部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偏远山区,不通火车,乘坐大巴车从重庆到城口需要6个小时的车程。该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三留守”人员数量庞大,基础条件相对重庆主城各社区较为薄弱。穆丽萍刚到城口县柿坪村时,去往村民家里的路还没修好,调研走访总是要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沿途坡陡路崎,自然灾害频发,夏天暴雨山体滑坡,冬天严寒大雪封路,作为一个在北方平原地区长大的女孩,这无疑是一个环境上的挑战。对于穆莉萍而言,走山路在经历两周腿脚酸软后已经不再是问题,她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语言不通,接触到的当地很多村民听不懂普通话而她也因听不懂本地方言感到无奈。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微笑成了语言之外的最佳交流方式,听不懂不要紧,先用微笑把力量和爱传递给彼此,这也是能够让她和当地村民保持良好关系的秘诀。刚开始她需要随行的重庆籍学生充当翻译,后来慢慢开始尝试自己去交流,也偶尔因为错用方言闹出过笑话,但是现在的她在交流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俨然成为了半个城口人。
穆莉萍和同事在调研走访路上
开展专业服务,从让群众知道什么是社工开始
“建立信任关系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居民对我们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的建立是我们开展服务的第一步。”穆莉萍所带领的项目团队在入驻城口后,本着共建共享、精诚合作的原则,与县民政局、复兴街道、驻点服务社区及其他相关组织积极联络,通过制作通讯录、建立QQ群、召开项目座谈会等方式完善项目沟通联络机制,成功与相关单位建立信任关系,让城口县各单位对社会工作有了系统的认知,也寻求到合作的契合点。随后,通过连续一个月的入户走访调研,与村民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
记得刚进村时,村民们既好奇又怀疑,他们会把社工当成记者,当成政府工作人员,甚至是当成志愿者,面对村民对社工的质疑,穆莉萍用行动让村民认识社工是谁?社工是干什么的?入户探访时,穆莉萍总是揣着一大摞名片,耐心讲解社工是来干什么的,并告知家里有困难可以打上面的电话;社区活动时,穆莉萍带领她的团队总是组织趣味多样的宣传活动;谁家有困难,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知道了村里有了社工服务队的存在,也越来越信任社工,如今穆莉萍和她的团队成为了村民最温暖的亲人和朋友。
通过持续的社会工作示范服务与宣传,城口县的不少群众对“社工”一词已不再陌生。村里的居民会向不了解情况的人说:“这些穿绿色工作服的人就是社工,是来帮助我们的。”经过对社工服务的了解和参与,感受到社工在民政、社区工作中发挥的有效作用,城口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交流会上说,“每个社区、街道都应该配备社工。养老院等机构更应该提供社工服务。以后我们民政局招新人,就要社工专业的!”这是穆莉萍最为欣慰的地方,她觉得这是 “身体”将“心”真正带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真正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信息建档,确定通向能力建设的服务方案
经一个月的深入探访,穆莉萍和她的团队画出了定点村的走访图,将弱势群体的困难、需求、社区的优势标记出来,一目了然,形成了64份困难群体建档表,撰写了有分量的需求调研报告,形成了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也找到一群愿意和他们一起做事的村民,建构了社区资本和村民的共助意识。
平溪村走访图
基于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穆莉萍确定了以贫困“三留守”人员和建卡贫困户为示范服务重点,以社区组织培育和社区教育为推手,以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资源链接为保障,社会宣传倡导为载体的服务理念,以此形成了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社工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
设法解决贫困人口和“三留守”人员问题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单方面的助人活动,真正的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民众在同行中的共同成长与改变,在助人的关系中,生命是彼此影响和增值的。
穆莉萍认为社会工作在助力扶贫过程中首先是从助人开始,最终目标是发育自助团体,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脱贫自助与互助。为此,穆莉萍将村里的建卡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产业发展协会,依托产业扶持政策,共同学习种养殖技术,形成互助团体,并通过链接资源,为贫困户搭建销售平台,实现产业创收。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生命教育活动,把村里的留守儿童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与困境老人结对子,通过社区活动和帮扶服务结合在一起的“双赢”模式,既解决了留守困境群体缺乏关心和支持的问题又为他们构建了互助支持体系。
穆莉萍给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
带动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扶贫好帮手
穆莉萍一直认为留守妇女是参与社区治理和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为此,她积极联合村委将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组建了柿坪村“阳光”舞蹈队,舞蹈队的顺利组建标志着柿坪村第一支民间互助文化组织的成立,是村民社区参与的催化剂,同时也成为穆莉萍在农村工作中最重要的参与和支持力量。
依托妇女舞蹈队,2017年5月,穆莉萍又发动有手工兴趣的妇女组建了“守编心”手工坊,以共同生产和销售手编鞋之举开发妇女手工艺,提升妇女自我改变意识,增强妇女自身能力,丰富妇女文化生活,增加妇女收入,推进部分贫困妇女实现物质及精神脱贫,有效开发了妇女在精准扶贫中和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妇女们的努力下,“守编心”已经在当地注册商标,拥有自身的组织文化,且成立了网络销售平台和实体销售平台。与此同时,穆莉萍作为中介者的角色,致力于为“守编心”链接资源,寻找订单,开拓市场,将外界的市场销售信息及时传达给生计组织。在穆莉萍和骨干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守编心”实现了实体店销售和微信平台销售,其产品因为物美价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城口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对“守编心”进行宣传,不仅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城口县当地的旅游文化节上,重点推出“守编心”系列产品,产品被外来的游客所认同。2017年7-9月,“守编心”手工坊共销售手编凉鞋200余双,创收达到1万余元,帮助10余名贫困妇女解决了就业和生计问题。日前,妇女手工坊正积极探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旅游的发展思路,实现“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产品制作体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让妇女学习制作手编鞋
产品展示
培育社区自组织,让村庄更强大更有力量
为了更好地激发贫困村的内生动力,穆莉萍和她的团队进驻村里后,在深入了解本地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从建立社区互助网络、孵化出新的社区自组织入手,通过培育内生力量更好地服务社区,实现社区内生式发展。两年里,通过走访调研,评估社区需求和优势,挖掘社区骨干等举措,穆莉萍搭建了四类社区自组织,包括组建“心时代”老年学堂等互助型社区自组织,成立“鑫满艺竹”竹编坊等生计型社区自组织,建立大巴山森林人家联盟等发展型社区自组织和成立20人左右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等公益型社区自组织。通过相关社区自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形成社区凝聚力强、居民参与意识高的局面,最终通过以自治组织的联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心时代”老年学堂建立
老年学堂志愿者
鑫满艺竹手工坊研发产品
扶贫路上,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人口,穆莉萍联合群团工作作为导向,积极与市扶贫办,县慈善协会、县妇联、县团委、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进行沟通合作,通过组织和协调,把来自群团扶贫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形成扶贫的合力和协同工作机制。在与群团的合作下,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帮扶20余人,为“守编心”手工坊筹募到启动资金8000余元,为高山贫困老人链接到房屋修缮款项,为贫困妇女筹得养猪启动资金等。当然,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力量。为了延续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理念与方法,形成城口县本土的专业人才智库,穆莉萍与县民政局积极沟通,针对全县社区干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展示等活动。先后培训60余人次,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证10余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有效激发了本土社区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他们对扶贫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从“贫困个体救助”到“贫困群体互助”,从“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到“贫困社区增能”,从“社工介入”到“社工弱观护”……在精准扶贫的专业服务道路上,穆莉萍和她的团队曾欣喜若狂地陪伴着一个个贫困的个体摆脱贫困;也曾无比自豪于自己在服务示范中培养出一批批本土社工;也曾无奈地见证服务结束后又返贫的家庭;更曾焦灼地培育和守护着一个个社区自组织,看着更多的社区自组织和本土社会工作机构落地生根,成为贫困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内生力量。
从2016年至今,穆莉萍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坚持着,年纪轻轻的她,从繁华喧闹的城市来到偏僻贫穷的山村,她风风火火,她步伐坚定,她志存高远。她不会埋怨条件的艰辛,因为她肩负重任;她不会躲避工作中的困难,因为她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她从来不会说累,因为她有一颗炽热的心。这颗心与这里的山、水、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似乎再也无法分离。她与淳朴的村民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她的一颦一笑都透露着温暖;她在寒冷的深夜完善着活动策划,她的一举一动都闪耀着光芒;她与经验不足的实习生进行探讨,她的一言一语都传递出鼓励与宽容。穆莉萍始终坚信社会工作助力扶贫济困事业大有所为,她坚信用专业呵护每一个生命,便会给与彼此成长的力量……一个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团队可以做到。未来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在“三区”计划的影响下,扎根农村,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推荐单位:重庆扬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段冬蕾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9/0424/33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