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社工搭建乡村微信群,为山乡巨变添能加油!

社工搭建乡村微信群,为山乡巨变添能加油!

年轻人外出打工,虽关心家乡事,却苦于没有渠道参与;父母在外奔波,家里孩子能收到钱,却收不到家庭的温暖;想制定村规民约,可不少村民都在外地;村民生产了许多花生、红薯、土鸡等农副产品,但销路不畅,利润微薄。地域广,人员分散,外出人口多,互相沟通难。如何将天南地北的村民链接在一起,让在外的村民参与家乡事?如何打破村落“思想散心不齐、融合难不信任、情感弱无活力”的困境?这是村民和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7年,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四川省自贡市的富顺县富和乡吴山村和狮市镇马安村两个贫困村,开展“乡亲·乡情”社会治理创新与文化营造项目,以“社会治理+扶贫”的模式,探索一条社会治理提升内生动力,整体推进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微信群连起乡亲

吴山村和马安村两村贫困人口达613人。2017年4月,初来乍到的社工穿梭在乡间小道,与村民交谈。经过走访、观察,社工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虽然都很关心家乡事,但是没有参与渠道;村组之间、村民之间交流互动少,人情冷漠。

“如今网络如此发达,不如建立一个微信交流平台。把村民先聚集在一起。”社工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吴山一家亲”“马安村乡亲乡情大家庭”两个微信群由此而生。社工首先邀请在村的村民加入,通过“村民拉村民、老乡拉老乡”的方式,微信群逐渐壮大。此外,为了让在外的村民随时了解村落发展,社工还建立了“吴山社工站”“乡亲乡情马安村社工站”两个微信公众号。社工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两个互动平台,不定期发布村内建设情况、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以及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等,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桥梁,将本地村民与在外村民连接起来,让分散的村庄再次凝聚。

微信群牵起乡愁

“孩子,天气冷了,妈妈给你买了一件衣服,希望能给你带去温暖。我知道,你需要的不是衣服,而是我的陪伴。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给你更好的未来,我不得不背井离乡。你一定要记住,无论我在哪里,我都爱你。——爱你的妈妈”。当明明(化名)收到远在他乡的妈妈寄回的信和衣服时,眼泪随着脸颊止不住地流。孩子的眼泪让社工觉得这一次的“双11·光华速递”活动特别值,再苦再累也值。

微信图片_20190329091144

“双11·光华速递”是社工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的亲情活动,社工联络村里在外打工的父母给孩子送上关怀和礼物。母亲节时,社工组织孩子给外出务工的妈妈写一封信,寄一份“爱”。“光华速递”证明了,“爱”可以具象化,也可以被传递。微信平台,传递关爱。这让在外务工的村民意识到,家里留守的老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需要他们的情感支持。唯有拉近家庭关系,“乡愁”才会不再遥远。

微信群论出村约

“就是吃得亏,不贪小便宜,管理好自己的牲畜啥的”“互帮互助,携手奔小康”“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常年在家的又是老人和小孩,很不容易”“邻里关系要搞好,不要在背后说三道四”。2018年1月,“吴山一家亲”微信群特别热闹,大家围绕村规民约的制定各抒己见。社工采用“家乡人参与家乡事”的治理模式,依托微信群互动平台,让身处天南地北的吴山村民也亲自参与到村务中。

微信图片_20190329091150

6个月前,社工酝酿并组织村民制定吴山村的村规民约。经过村民讨论、社工督导、村两委提议等多方协商,大家决定从“遵纪守法、安全意识、家庭和谐、邻里友爱、文明礼貌、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全民参与”等8个方面制定村规民约。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甘落后,在线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你一言,我一语,句句斟酌。最终,综合各方意见,吴山村“三字经”形式的村规民约出炉。这是微信群的胜利,更是村庄凝聚力的胜利。

微店打开销售之路

马安村,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个省级贫困村。尽管各方扶助了产业,但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半辈子的村民,依旧不舍得土地。种下了水稻、玉米、红薯、菜籽,养大了鸡、鸭、羊,但村里人都去外面了,除了自家消耗,这些优质的无公害农副产品鲜有人问津。

微信图片_20190329091154

张爷爷告诉社工:“我养了一辈子的蜂,还到村上借了养蜂的书看,屋头还有传统蜂桶,竹子耙耙蜂桶。我们屋头蜂糖都是天然,一年收一次。”但每逢集市,老两口带着蜂蜜去卖,销量却少的可怜。村里不少村民都遇到类似问题。社工调查认为,这是因为村里缺乏优秀的产品输出通道。社工与村镇干部一起商量决定,建立网上平台销售农副产品。同时,社工也注意到微信上可以很方便地开微店。开微店入门简单,成本低,管理人员可由镇快递中转部的龙姐担任。一来方便发快递;二来她使用手机熟练,操作微店上手快。村两委和社工统筹征集产品,组织志愿者到村民家中统计、筛选、拍照、上架产品。

一部小小的手机,搭建了马安村以及周边村落农副产品销售平台“苗仙湖农家特产”,开启了一条别样创收路。

开启村庄发展新征程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光华社工的两年服务期已经接近尾声。在社工的帮助下,村里建立了自己的自组织队伍,文化活动不断开展,留守的儿童、老人和外出打工的家人也有了密切的联系,“乡亲·乡情”的概念不知不觉地扎根于村民心中。但是,如何让这种情感持续发酵?如何让群众的情感转变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何保持村落自组织的良性运转?

光华社工提出设立“情系乡土,筑梦乡村” 村落发展专项基金,由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自贡市委统战部、两个村级组织共同出资建立。同时,成立村落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辖区政府、党员代表、乡贤代表、热心群众对接,确定资助意向,收集群众微心愿,筛选服务团队和微服务项目。光华社工借助微信群把控服务内容和财务管理,拓展微信群的服务功能和指导功能,让村落的活力继续延伸。

小小的村庄,有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带到了孩子眼前;互不认识的村民,变得无话不谈;天南地北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鲜有问津的农副产品,变成村民手中实打实的收益。微信群虽小,推动乡村发展的力量却强大;有了网络,落后的村庄摘掉了穷帽,升华了感情。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9/0329/335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