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的80后禁毒社工——2018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李静

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的80后禁毒社工——2018年度深圳市“十佳社工”李静

2018年度“十佳社工”李静

2018年,是80后社工李静从事禁毒服务的第十个年头,2008至2018年,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献给了深圳社会工作的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岗位——福田禁毒。

2008年,原本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事务工作的李静,无意间接触到社工行业,被“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所吸引,从此与禁毒社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在福田禁毒岗位上一待就是十年零五个月。

李静开展监所帮教访谈

为监所学员进行禁毒问题答疑解惑

李静是法学本科生,最初她对禁毒社会工作的理解,就是吸毒违法、制贩毒犯罪,从来没有想过它还有个案、小组、社区这样的专业服务手法。她说既然不知道就要多学习,平时她除了自学、参加培训,最重要的是实践演练和反思。

福田辖区有10个街道、96个社区、百余所学校。每一年,她和福田禁毒服务中心的十余名小伙伴要完成100余场社区、学校、监所禁毒预防教育活动;200余次上门走访、帮教访谈,30个深度个案辅导等。十年下来,她从一个禁毒“菜鸟”,成长为福田反毒训练营的导师、深圳社工行业的明星讲师、广州番禺大同禁毒团队的项目督导,还获得了深圳市“6.27”工程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跨界加入社工行业的李静,坚信“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一万个小时的不懈努力,那么这件事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社区禁毒预防教育宣传活动受到居民欢迎

李静在福田区拘留所开展唱响生命女子涉毒工作坊

是什么让李静一直坚守在禁毒社工的一线岗位上呢?她说,十年里发生过很多足以影响她社工之路的故事,例如一名男性案主为了感谢她的真挚服务,短信邀约吃饭,引发他家人的误解,对她进行了大半个月的无理谩骂。而她却告诉案主:“没关系,只要能帮你坚持戒毒的操守,一切都值”。再例如和她同龄的一个女孩,因为吸毒感染艾滋病想要通过滥交报复社会,在李静和同伴的介入辅导下,她不仅能够坦然接受现状配合医生治疗,还能主动在两性关系中使用避孕套。还有涉毒犯罪的未成年少女,在李静及团队和检察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附条件不起诉,她和家人一起展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些都是她坚守的理由。

在李静开展的服务中,曾有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一名叫小林(化名)的小伙子,虽然只有17岁,但滥用止咳水已经5年了。小林的爸爸是第一批来深建设者,妈妈是一名街道环卫工,两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当得知自己的独生子在滥用止咳水,并因此而辍学后,两人既惊慌失措又伤心绝望。后来,他们听说了禁毒社工,并辗转找到李静求助。第一次见面时,两位老人家话没说完,就泪流满面……那眼泪中包含的说不尽的痛心、失落与无助,瞬间就刺痛了李静,因为彼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带领学生创作防毒拒毒情景剧

为社区禁毒志愿者进行培训

慢慢走进小林的世界后,李静得知他滥用止咳水,仅仅是因为日常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想要在朋辈群体中显得特别。后来,在长达近两年的个案服务中,李静不断地为他普及各种毒品知识和危害,更邀请他作为禁毒志愿者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宣传活动,并一起参加社工的总结与分享,让他自己用心灵去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交际,同时也和他分享了一些与父母增进交流的方法。慢慢地,小林远离了原来的朋友圈,并主动对父母说还想读书(现在他已去了一所外省的职校学习计算机,开启了新的生活)。

离开前的一天,小林主动约李静去爬山,登山过程中小林说:静姐,谢谢你这两年的信任和陪伴,你和你的社工小伙伴让我看到了,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简单和阳光。他还说,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父母的骄傲。这只是李静众多服务个案中的一个缩影,她说,正是一个个服务对象重新燃起的生命热情,凝聚成了她始终坚守在禁毒社工岗位上的动力。

李静开展深圳市禁毒示范课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李静在工作中更偏爱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她说无论是日常和同学们一起做禁毒游戏,还是给孩子们讲解毒品知识,总能让自己母爱泛滥,激情满溢,而孩子们也常常带给她很多的感动。

去年夏天,她去彩田学校为学生们上禁毒预防教育课,借助视频、仿真毒品教具和案例分析为同学们讲解毒品是什么?有哪些危害?青少年跟毒品有什么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毒拒毒?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互动参与性也很高,下课了还在不停的问问题。走出教室时,一个男生追出来说:“老师给你这个,我听你嗓子都哑了。”还没等她说谢谢,男生就跑开了,她低头一看,一颗小小的润喉糖静静躺在手心。那一刻,她泪湿眼眶,觉得自己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颗糖果,她突然明白,言传身教有着如此动人的力量。

参与深圳禁毒社工联席会议,进行课题研讨

时光流逝,十年服务做下来,对于李静来说,做社工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当初的一份憧憬,一种责任,而更成为了一种习惯,她习惯了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暂时陷在困境中的人,习惯了这份平凡工作带给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感动。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9/0320/334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