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老年 地区发展模式下“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问题
地区发展模式下“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父辈们受中国家庭伦理责任的影响,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轻子女的负担,跟随子女来到城市,帮他们照顾孩子。老漂族指拥有农村户口的老年人离开原居住地,跟随子女来到城市长期居住,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在心理、生理、行为等层面产生问题而难以融入城市的老年群体。
目前针对老漂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漂族形成的原因,老漂族在城市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的策略等方面。关于形成的原因,老漂族是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传统文化和国家制度等多重结构力量和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弱性导致的(刘庆,2012;孙远阳,2014;徐家明和华学成,2018)。老漂族在城市社会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如老漂族在精神健康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问题,且他们与本地人存在着社交隔阂(江立华和王寓凡,2016;王建平和叶锦涛,2018)。代际冲突和多重角色对于老漂族也是个问题(何穗婷,2014;穆光宗,2018)。由于户籍政策的限制,老漂族无法享受到与当地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养老问题处于尴尬地位(李芬,2016;郭煦,2017)。针对老漂族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和多样化的视角提出了解决措施。社区融入是社区在基层的最终反应,因此社区融合和社区文化视角是一个解决老漂族问题的可行性路径(谭皓和田璐琳,2015;刘亚娜,2016)。此外,注重挖掘老漂族自身潜力,构建老漂族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老漂族具有重大意义(张倩楠,2016;陈欢欢,2018;纪梦琦和范文杰,2019等)。从个体、家庭、社区、政府等多种力量出发,多方合作,从微观到宏观多方寻求老漂族问题的应对路径(王心羽,2017;黄瑶和马丽萍,2018等)。总体而言,关于老漂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从地区发展模式来研究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存在的文献较少,本研究的可以进一步丰富该领域。
二、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探析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漂族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不惜离开故土跟随子女来到城市帮助他们照顾下一代。由于年龄、文化知识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老漂族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
(一)消费观和教育观与子女们存在分歧
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更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强。老漂族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生活经历不同、缺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他们的思想保守和传统。年轻子女和老年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观念差异使他们生活方式上产生分歧。
儿媳妇买了一条花裙子,八百多元,真贵啊!她还说质量很好。我想在我们村里这样的一条裙子最多五十元钱。哎,我怕她不高兴,没说啥。虽说是他们自己挣得,但也心疼钱啊。(王大爷)
我每天除了带孩子,给他们洗衣服做饭,也没有其他啥事干。儿子上班的地方就在附近,他有时候加班,我说做好饭了给他送过去,他说自己在外面吃就行了。外面的饭哪有自己家做的干净啊,还省钱,他死活不愿意,哎。(李阿姨)
超市就在旁边,明明走路几分钟就到了,还能锻炼身体,多好啊!可是他们偏不听,还要开车去,浪费油钱。(柏阿姨)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在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农村老年父母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年轻儿女们的追求品质生活的观念。从几位采访者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老年父母只要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而子女们追求品质生活。老人认为是铺张浪费,但怕影响家庭关系,只能放在心里。
如今的孩子学习条件真好,但学习压力也大,儿子还给孙子报辅导班,周末还不能休息,这让孩子怎么受得了啊?跟孩子他妈说,他们说现在不加把劲,不然就赶不上人家的孩子了,我学都没上过,哪上过什么辅导班啊!(陈阿姨)
从陈阿姨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和老年父母的教育观念截然不同,老人是溺爱孩子,年轻人则是严格要求孩子,这种观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影响老漂族对城市的社会适应状况。
(二)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互动较少且单一
老年人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被弱化,一方面离开了原来熟悉的街坊邻居,聊天的人或知心的朋友几乎很少,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与现居住同辈群体的聊天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年轻人容易受城市环境和身边人群的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和老年父母存在差异。此外,子女工作忙,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同时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
儿子儿媳妇下班之后,不是和朋友、同事出去玩,就是在房间里上网聊天,除了吃饭的时候聊两句家常,其他时间根本没有机会聊天。在家里,子女们也是和他们的朋友聊天,我不会说普通话,就默默地听着。(刘阿姨)
现在的年轻人啊,除了手机就是电脑,真不知道那个东西有什么好的,年轻人还这么痴迷,大多数人的眼睛都被电子产品弄近视了,一天低着头看看看,也懒得跟我们这些老人聊天,我们这些老年人跟不上他们喽。(王阿姨)
从两位阿姨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子女们忙于自己的交际圈和沉溺于电子产品,很少和父母沟通。这种情况老年人心里有一点点抱怨但怕子女们不高兴并没有说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心里难免产生不快,甚至发生家庭矛盾。
我每天早上起来,去菜市场买菜,路过公园的时候,看见好多老年人在锻炼,有跑步的、有大合唱的、有打羽毛球的……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就走了,心想,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过得真潇洒哦!哪像我,连用个智能机都不会用,要是和他们一起玩,人家不笑话你才怪。(刘大爷)
我们社区也有几个农村来的老太太,都是帮忙看孩子的,没什么文化,和他们聊两句 ,我们又不会说普通话,都听着怪别扭的。(赵阿姨)
老漂族和社区之间的同辈群体的互动较少。老漂族认为自己是农村人,文化水平低。城里人有钱又会享受,城里人肯定不愿意与他们交流。老漂族的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融入这个城市的积极性,难免会各种不适应。从采访的两位老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老漂族与当地社区居民的聊天只是形式上的礼貌对话,对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没有归属感。
(三)内心孤独无助和价值感缺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身体易出现问题,常见的如头发发白、牙齿脱落、行动能力迟缓,听力下降等。同时老漂族伴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而来的是心理也会变得极为脆弱和敏感,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情绪很容易失控。
老漂族作为从农村里或小城镇来的人群,他们很多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心里很自卑,做任何事情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大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人老了,不中用了。老漂族人群在农村大多数是务农人员,但是来到城市以后,他们除了带孩子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空闲时间很充足。老漂族来到陌生的环境,降低了他们融入社区的积极性,价值感极度缺失。
我说的是家乡话,怕人家听不懂,基本上不跟人家聊天。(李阿姨)
想当年我也是村干部,都是我指挥人家,现在退休了,没有了以前的风光。来到大城市,很不习惯,看着城市里的老年人天天干着干那,忙的不亦乐乎,人家的老年生活过得才叫潇洒呢。(张大爷)
从两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城市里的老年人比,老漂族内心较为自卑。老漂族因为年纪较大,没有了收入来源,靠子女接济,没有发挥余热,自我价值感严重缺失,心里自卑。
离开了老家,难过的时候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子女工作忙,给他们说又怕影响他们的心情,附近的邻居又不熟悉,只有一个人看着窗户外面发呆。(刘大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漂流的人群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非常不适应陌生的城市。当孩子们忙于工作时,孩子们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但很少注意父母的心理状态。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内心孤独、无助,在新环境下难以找到归属感。刘大爷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四)无法享受与本地人同等的社会福利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实际内容有明显的户籍分割。老漂族面临的社会保障层面问题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医疗服务不均、养老服务相对缺乏三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上不完善。医疗服务不均主要体现在无法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均等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在旅游景点门票、交通出行、老年服务券等方面有优惠,但老漂族群体作为外来者无法享受。
社会福利政策对于流动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看病难的大环境下,医药费昂贵,普通老百姓不敢生病,生不起病。老漂族人群离开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以后,他们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老人所享受的福利明显减少。同时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异地看病、住房、养老方面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老漂族人群在异地享受到的福利政策更加有限。此外,老漂族人群认为自己是边缘人群,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时更倾向于忍气吞声,羞于不表达,这导致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困难。
三、地区发展模式下老漂族社会适应支持策略分析
与子女的观念存在分歧、内心较为孤独、价值感缺失、没有归属感、难以享受与当地人同等的福利待遇等问题困扰着老漂族。地区发展模式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注重居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沟通,注重人的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培养。因此,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外在环境为的改变为辅助点,来探析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老漂族层面
1.改变自身心态。大多数老年人认为我就是来照顾孙子或孙女的,他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我一定要把孙子或孙女照顾好,不然儿子或女儿会嫌弃我的。老漂族应该改变这种极端的思想,理应让他们懂得除了照顾孩子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生活,主动融入城市环境,让生活更加充实,增强对陌生城市的归属感。
2.提升自身能力。老漂族一方面是自身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受生活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在观念上与子女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科技发展迅速,难以跟上时代尤其是科技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老漂族可以主动进行电脑知识、智能手机等方面的学习。或者一起组队参加社区学习活动,社区举办的养生知识、健身知识等方面的讲座。一方面可以增加老漂族人群和居民互动的频率,增加感情,从而减少孤独感,另一方面增加了老漂族人群的各种知识储备,增加和子女的聊天话题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减少和子女观念上的冲突,促进家庭和谐。
3.主动建立自己独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相同问题或相似兴趣的人在一起往往更能聊得来。老漂族除了照顾孙子孙女外,应该走出家门,主动活跃于社区,熟悉社区环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参加活动的时候结交新朋友,这既解决了老漂族的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生活。此外还形成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的自己独有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社区层面
1.挖掘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指可以被社区运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等资源。重视人力资源,比如培训社区的骨干力量,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社区组织资源如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老漂族人群原来的社会支持网络被弱化,现居住地难以适应,现有的资源稀缺,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为老漂族提供社区资源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
2.推动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共同期望社区进步与发展,愿意投入思想、行为,投入个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社区活动是居民之间相互认识、沟通和了解的重要方式。在周末或节假日举办有特色的活动,如以“你所了解的邻里”“社区文化知多少”为主题,抓住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凡只要参加者均有礼品赠送,激发老漂族参与的热情。老漂族和社区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还可以发挥余热,丰富生活,提高老漂族的自尊感和价值感。
(三)政府层面
1.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模式。如居家养老、互助医疗、社区养老等,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为社区老漂族服务。如提供食品、帮助清洗、沐浴、医疗救助、志愿者服务等多项服务,增强老漂族在社区的归属感。
2.打破户籍制度壁垒,简化医疗手续。由于户籍制度的的限制,老漂族在医疗方面无法享受与当地人同等的福利待遇。政府应该完善异地养老体系,积极制定关于户籍制度的政策,使老漂族能够在城市敢看病、看得起病。积极推进养老、医疗保险的全国联保,简化异地办事手续,免除老漂族在异地看病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老漂族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在这种形式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力量。乡村与城市、故乡与异乡的双重对比,公共政策在地域、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使老漂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难。首先,国家要加强关于异地养老医疗等政策体系的完善。其次,社会和相关公益组织应该加强对该类群体的关注。此外,社区要加强老漂族相关的社区服务。最后,作为子女,应该在空闲的时候多和父母聊天,多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开始在城市定居下来,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得到完善,老漂族将进一步扩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如何通过全方位和多元化的手段来使老漂族人群更好的适应城市社会生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责任编辑:王晨宇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ln/2019/0314/333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