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务探索项目行动 反贫困社会工作精准帮扶,为爱插上隐形的翅膀
反贫困社会工作精准帮扶,为爱插上隐形的翅膀
背景介绍
八里台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西部,该镇有重度残疾人约340 名, 其中贫困家庭109 户,占重度残疾人总数的32.06%,因残致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7 年6月,八里台镇引入天津市若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若水社工”),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项目实施以来,若水社工以优势视角、增强权能、社会网络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支持,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依托乡镇、社区,建设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心理疏导、培训、就业、文化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助力残疾人精准脱贫。
需求评估
项目伊始,若水社工对八里台镇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历时3 个月的入户调研,建立一户一档,详细掌握了该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具体表现为:
基本生活需求仍占首位,配套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大部分残疾人希望有专业人员为其免费提供上门测量血压、理发、清洁玻璃等医疗卫生及家政服务。
因病致贫返贫比例大,残疾人脱贫急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分类救助的长效机制。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且残疾人医疗费用超出其家庭支付能力,临时救济等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穷现状。
社会劳动参与度低,残疾人劳动观念及配套资源链接现状急需改变。部分残疾人对参与社会劳动缺乏主动性, “等靠要”思想严重。同时, 部分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希望通过劳动改变现状,但是由于身体条件、信息不畅等原因,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服务目标
总目标
基本服务“托底”,优势视角“引路”,链接资源“铺路”。科学设计服务项目,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服务需求;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发掘残疾人的优点与长处,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其强化劳动意识;帮助残疾人链接社会资源, 建立长效机制和途径,助力其精准脱贫。
具体目标
优化完善服务,精准对接需求。若水社工在设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时,通过深入细致调研,精准对接需求,科学设计项目服务方案,确保提供服务专业、精准;在服务项目设置上,针对残疾人身心特点优化服务项目,确保资源精准投入。
建立社会支持,重拾生活信心。定期为残疾人举办心理疏导、心理减压等小组活动,帮助其建立同伴支持网络,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其改变“等靠要”思想, 树立自力更生观念,调动其自主脱贫的主动性。
链接资源,建立渠道。搭建残疾人与手工活厂家的双向选择平台,鼓励、引导残疾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手工活,实现在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残疾人提供服务,形成长效帮扶机制;链接社会公益资源,开展低保残疾人家庭学生帮扶服务。
服务实施过程
深入调研,评估需求。若水社工通过入户探访了解残疾人最真实的情况及需求,如目前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重大支出项目、身体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把信息录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对每位残疾人单独建档,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保持信息实时更新。
“量身订制”服务方案。若水社工全面深入了解每位残疾人需求, 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精准回应残疾人不同需求。家住八里坊的低保对象门先生,想找一份工作,但因肢体二级残疾一直未能成功。社会工作者得知其需求后,首先对其求职意向进行详细了解,而后多方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并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得知某配件公司正在招聘门卫后,门先生表示愿意尝试,社会工作者帮助门先生掌握简单的面试技巧后,陪同其参加面试,最终门先生顺利通过面试入职该公司。
多元的专业社工服务。若水社工开展个案工作,对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压力,使残疾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整合资源的能力,帮助困难残疾人链接客户,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其家庭收入;向残疾人及其家属普及政府相关政策,如社会救助、残疾人补贴、助学政策等,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充分享受政府的福利,减轻其生活的压力。同时,若水社工通过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建立了残疾人互助小组、增能小组、减压小组等,帮助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在社区层面,若水社工积极培养居民领袖, 通过开展“认识你我,邻里同乐” 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及家人认识邻居,建立社区居民间信任友善关系, 帮助残疾人及其家人融入社区。
链接手工活厂家,成立“爱心联盟手工坊”。若水社工链接手工活厂家,与厂家合作建立残疾人帮扶长效机制,跟踪残疾人劳动情况,并通过发送手工活视频、组织厂家讲解、现场体验等方式,帮助残疾人更好地了解、适应工作要求,实现厂家与残疾人利益双赢。2018年6月,“爱心联盟手工坊”正式成立,目前已有十余位残疾人通过参加手工坊的劳动,实现在家灵活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自我价值。
链接公益资源,助力脱贫济困。南义村的刘阿姨,肢体二级残疾, 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丈夫因要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而无法工作,女儿小华(化名)正在读初三,一家人全靠低保生活,连孩子上学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全家为此愁眉不展。若水社工在走访中了解到刘阿姨的家庭情况后,鼓励一家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并多方调动资源,携手社会公益组织多次走进刘阿姨家中,不仅为其家庭提供基本居家服务,还带去了生活用品和孩子的学习用具,为小华提供助学款和学业辅导。若水社工还从优势视角出发, 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积极鼓励刘阿姨的丈夫发展养殖业,多养土鸡, 并帮助其联系客户销售鸡蛋,增加其家庭收入,实现自主脱贫。
项目成效与反思
残疾人脱贫是一项政府支持、社会支撑、个体自强的综合性长期性工程,目前若水社工承接的八里台镇残疾人居家服务项目还在继续, 从项目开展情况来看,较好地发挥了服务残疾人、精准扶贫的效果。
形成了一套体系,即“基本服务有保障,心理服务有支撑,就业创收有途径”的残疾人精准脱贫体系。若水社工通过居家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残疾人对基本医疗、家政服务的需求,使残疾人有余力开展更高层次的活动;通过社会支持、专业介入等方式,为残疾人建立心理支持,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消除了消极与依赖心理;通过有效的资源链接,使残疾人创收有路, 实现了从“想干”到“愿干”再到“能干”的转变。
建立了一个网络,即以“爱心联盟手工坊”为支撑的残疾人就业支持网络。“爱心联盟手工坊”成为社会工作者、手工活厂家、残疾人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形成了线上经验交流、相互鼓励,线下演示体验、对接洽谈的良性互动机制。手工坊已经实现了每周固定两批手工活, 直接受益人数30 余人,间接受益人数近百人,目前还有更多的厂家和残疾人不断加入到手工坊中来, 成为若水社工帮助残疾人脱贫的重要手段。
总结了一套经验。从入户探访、需求分析、项目优化,到活动展开、总结调整,若水社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残疾人帮扶经验,如手工坊运营工作标准、小组成员认同感培养和角色竞争冲突应对方法等, 为其他残疾人服务项目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模式参考。
若水社工在开展残疾人帮扶服务的过程中意识到,社会工作者在作为脱贫攻坚帮扶组织者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作为鼓励者、支持者和促进者,这也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只有充分调动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脱贫项目才会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action/2019/0301/332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