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命 运 之 帆” ——朋辈成长支持小组活动分析

“命 运 之 帆” ——朋辈成长支持小组活动分析

“命 运 之 帆”

       ——朋辈成长支持小组活动分析

小组名称:《走出家门,走进绘色,走到一起来》

计划时段:10月8日至11月30日

小组人数:6人

活动地点:阳光家园

小组节次:6节

小组类型:成长型

组员群体类别:阳光家园青少年,社区青少年、志愿者

一、背景介绍

说起阳光家园青少年,你的印象是什么?

许多人可能觉得他们很封闭,行动不便,足不出户,交往有限,敏感难相处,依赖社会或家人,吃低保,不能够做事情。

事实也确实如此。青少年事务社工在阳光家园活动时,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认识了一位阳光家园的青少年,大约22 岁,曾患脑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在就医方面略有延迟,逐渐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现出一些发育迟滞现象,现与父母居住在一室户的屋子里同住,靠低保、亲戚的救助生活,交往很有限,封闭,没有自信,每天只有两点一线的活动范围。如何使青少年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是目前青少年事务社工面临的难题之一。轻度智障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渴望与社会接触,通过一系列科学、合适的活动,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动手能力、调适情绪、陶冶情操,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017年春天是这位青少年生活的“分水岭”,因为青少年事务社工,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命运之帆”像一缕春风,吹进青少年封闭而平静的生活。

二、需求分析(理念的阐述/需求分析/招募计划)

(一)理论依据:

(1)优势视角与增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协助他们发现和发掘。阳光家园青少年在社会被贴上固有的标签: 脆弱、低能或无能。青少年事务社工认为,阳光家园青少年同样具备自己的优势,重点是如何挖掘阳光家园青少年的优势并发挥出来。

(2)互助网络: 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青少年事务社工认为朋辈小组对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质性的组员对于促成小组目标的实现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建立互助小组能够提高青少年之间的凝聚力,形成有效的小组规范,增强青少年之间的联系。

(二) 需求分析:

由于阳光家园青少年大多为智力或肢体障碍的服务对象,青少年事务社工采取访谈与家园老师推荐的方式进行青少年的筛选。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青少年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忘记性较快,对他们开展的活动需要反复的重复和强化,彼此缺乏正能量沟通交流,缺乏自信,抗逆力低。

(2)希望学习掌握生活及基本职业技能,为将来回归社会寻找支撑点。

(3)相要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得到社会、同辈群体更多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关注。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权利。阳光家园青少年不仅由于生理上的客观缺陷,观念偏差、心理封闭更是造成他们社会功能受限、减退的主要原因。智力障碍人群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如果再采取过分保护的态度,那么他们的身心就很容易禁锢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失去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从而使原本就较弱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减退,造成次生性障碍。而以增能理论为支撑的活动干预是帮助青少年人提高自己效能、发展社会功能的较好方法。(三) 招募计划:

通过阳光家园进行组员招募,同时该小组还可以在社区中招募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的社区青少年开展活动。

(1)宣传和招募方法: 与小组组员说明小组目标,招募组员;

(2)招收和筛选方法: 自愿报名、推荐方式。

三、工作模式:互动性小组模式

(一)互动模式的含义

互动模式亦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二)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

1、开放性的互动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应该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小组互动频率的加快和小组互动质量的提高。因此,小组的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组、环境等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

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养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该模式强调小组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

3、“面对面”的互动

组员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作为小组的指导者和协调者,青少年事务社工尤其要促使组员之间“面对面”澄清其苦恼的问题、期待解决的需求,认清其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协商、讨论,促使组员寻找小组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组员个人及小组的发展目标。

(三)小组性质:

此次小组活动主要为提高社区青少年的朋辈影响力,建立社区青少年间的支持网络,以社区青少年个人影响团体的方式,让社区青少年能够从团体中获得帮助,增强社区青少年间的凝聚力,形成互帮互助的团结气氛,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问题。

四、小组计划

(一)总目标

总目标:建立社区青少年朋辈的支持网络,增强同质性社区青少年的凝聚力,教授社会交往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二)分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

2、寻找自身和他人的优势,挖掘潜能,增加组员的自信心;

3、通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了解,做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4、建立社区青少年间的互助网络,获得朋辈间的支持,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合作中体验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纲计划

本小组活动共有6个单元。由2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分别负责主带和附带,并由1-2名志愿者辅助,协助本小组顺利完成。

单元 编号

单元   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计划

第一 单  元

名字我知 道

1、让组员能够尽快彼此认识,使组员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以及记住别人的重要性;

2、了解此次小组活动的目标,澄清组员对小组的期待;

3、让组员了解参加小组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建立契约和团体规范。

1、相互认识游戏:串名字;组员轮流报名字。即第一个人说自己的名字,下一个人组员说第一个组员的名字,然后说自己的名字,以此类推;

2、暖身游戏:“握手游戏”;
3、许愿环节:社工介绍小组目标,了解社区青少年需求,并听取意见;
4、契约树:社工解说团队规范的意义,要求组员共同制定小组契约内容;

5、回顾并分享感受。

 

第 二 单 元

欢乐百果 园

1、探索百果园,了解树木、瓜果、蔬菜世界的奥秘;

2、帮助组员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3、提供机会让组员相互合作,增进彼此关系;

4、让组员能够更多表现自己,融洽彼此的感情。

1、热身小游戏:“云手”、“找呀,找呀,找朋友”,活跃开场气氛,帮助小组组员缓解紧张气氛,吸引小组组员注意力;

2、由社工带领小组组员游览百果园,使组员们注意一草一木,培养组员的观察力,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

3、采摘土豆,在社工与志愿者热情的感召下,小组组员进行互动,一改原先不理睬人的坏习惯,开始主动与社工、志愿者打招呼,点头问好;

4、让小组组员分享对这次百果园采摘活动的感受和意见。

第 三 单 元

颜色蹦蹦 跳

1、让组员认识自己,发掘自身优势;

2、让组员们在缤纷的世界里感受颜色带给他们的欢乐;

3、让组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画;

4、深入分析组员优势,培养组员的自信心。

1、热身小游戏:“进化论”;

2、回顾上次百果园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优势;

3、学习绘画知识,能够熟悉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成立一对一互助组;

4、增强小组组员对色彩的兴趣,

从认识色彩,接触色彩一直到玩转色彩;

5、每人分享此节活动的感受,

所有组员都伸出大拇指,并相

互将大拇指靠在一起,结束这

次单元活动。

第 四 单 元

学画自画 像

1、提供机会让组员相互合作,增进彼此关系;

2、让小组组员能够更多表现自己,帮助组员增强信心;

3、帮助小组组员认识自我;

1、热身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2、“你画我猜”玩法:6名小组组员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搭档,每组两人,分为3组,每组分发8张卡片,要求看过卡片的一人表演动作,另一人猜含义,用时少者为胜。让小组成员尽量把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特征画出来;

3、让小组组员自由观看他人的画,但不加以评论,欣赏完毕,请每位“画家”对自己的自画像进行解释;

4、让组员分享对这单元的感受和意见。

第 五 单 元

绘色喜洋 洋

1、培养小组组员在绘色脸谱的过程中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2、让小组组员产生良好的沟通意识与合作意识;

2、让小组组员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1、热身小游戏:“手指操”,活跃开场气氛,帮助组员缓解紧张气氛,吸引组员注意力;

2、引导组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组员们相互合作绘色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3、帮助个别能力弱的组员进行制作活动;

4、小组组员的关系更为亲密,他们开始关心小组,关心其他组员,投入性增强,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感;

5、让组员分享对这单元的感受和意见。

第 六 单 元

欢乐离别 会

1、了解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2、总结回顾整个小组,巩固小组目标,肯定组员取得的进步;

3、处理小组组员离别情绪,展现沟通效果与团队精神。

1、青少年事务社工带领小组组员讨论,回顾小组活动的内容、工作历程;

2、告知小组组员活动结束,还会关注小组组员成长;

3、帮助处理组员在小组活动离别情绪,赠送小礼物,合影留念。

六、小组活动过程及分析

(一) 小组:第一单元:名字我知道

1、小组改变:

初始阶段是小组辅导的开始,小组组员刚刚进入小组,试图尝试与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初步的关系,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周围环境,对他人既渴望接近又保持着戒备。社工鼓励小组组员表达对小组的期望,同时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组员们相互了解的活动,帮助他们相互熟悉。

2、小组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后,社工先是进行了自我介绍和小组活动内容的介绍。接着,社工对本次小组的目标以及本单元活动的大致流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单元活动的第一环节是:通过简单讲解使青少年了解到我们的活动是让你们走出家门与自己同辈群体一起来学习画画的。但是我们的小组不仅仅只有画画,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小组活动中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并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进行自我管理。首先,青少年事务社工向大家问好,表达对开展此次活动的愉快感,并向组员作自我介绍, 接下去由社工带领青少年做简单的热身游戏,让组员围成圈坐,小组组员轮流报名字。即第一个人说自己的名字,下一个组员说第一个组员的名字,然后说自己的名字,以此类推。在大家进入状态后,社工提出制定小组契约书,组员在社工的引导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工详细了解了组员的需求,共同讨论制定小组契约,在确认得到组员的一致认可后,形成了本小组的活动契约书,组员在契约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加深了团体的认同感。

3、活动反思:

小组活动的组员是由阳光家园的4名学员及2名社区青少年组成。4名组员之间比较熟悉,因此,在小组初期时,组员没有产生焦虑和陌生感,很快融人到小组中。但他们比较散漫,出现迟到、随意走动的现象,致使小组活动出现中断现象,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所以社工在第一次活动中,澄清小组的目的和意义,与组员共同制订相关契约,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以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小组:第二单元:欢乐百果园

1、小组改变:

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使组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效缓解了组员紧张不安的气氛,带动小组积极氛围。组员之间的凝聚力有较大的增强,在活动中开始称呼彼此的绰号,组员一起探索百果园的奥秘,接触社会,融洽彼此的感情。

2、小组活动过程:

首先,社工带领组员共同回顾了第一节小组活动的过程,鼓励了在第一节小组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组员小海和进步最大的组员小悦。

社工带领组员开展热身游戏:(1)“云手”游戏。先由社工带领做示范动作,要求组员不评价不思考,模仿做三遍,然后每个人依次做个自己想出来的动作,大家一起模仿,无论什么动作都可以。

(2)“找呀,找呀,找朋友”游戏:智障者的记忆能力较差,一周的间隔时间使他们对其他组员的情况有些遗应,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第二次小组活动中必须通过一些活动,唤起组员对彼此的认识,增进了解。这个游戏采用传统的“找朋友”的游戏方式,社工、组员、家园老师、志愿者围成里外两圈,大家一起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边唱边找朋友的活动,当唱完歌时,就找到了好朋友,两人彼此微笑、敬礼,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然后拥抱一下,再离开。

(3)游览与采摘:由社工带领组员游览百果园,在活动中,不断地指引,使组员开始注意果园里的一草一木,他们的观察力及注意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社工与志愿者热情的感召下,小组组员两两搭档进行积极的互动, 你松土,我来挖土豆的活动过程,不少组员一改原先不理睬人的坏习惯,开始主动与社工打招呼、点头问好。

3、活动反思:

在小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组员之间关系的成长,有不少组员在社工的指导下.能够主动与其他组员及志愿者打招呼。此时小组活动进入了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团体中会出现不同形态的阻抗心理,团体成员的矛盾心理比较普遍,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被他人接纳,为追求安全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另一方面又想冒险打破自己的防御,接近他人。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予鼓励和迎接挑战,使组员能够面对并有效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消极情绪,以及由焦虑而产生的抗拒,使团体进入到彼此有效地建立关系的阶段。

(三)小组:第三单元:颜色蹦蹦跳

1、小组改变:

小组进入亲密期,沟通模式较以往有较大的进步,整个小组的氛围轻松自如,组员也增强了抵抗逆境的能力。让组员们在缤纷的世界里感受颜色带给他们的欢乐,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画。

2、小组活动过程:

在小组第三节活动中,明显感到小组氛围较为融洽,小组凝聚力较强。社工带领组员开展热身游戏 “进化论”游戏。请组员扮演几个角色,鸡蛋—小鸡—凤凰—人。社工示范动作并喊口号: 鸡蛋、鸡蛋 →变→(石头、剪刀、布)一局定胜负。 从现在开始起,我们都是组织生物链最下端——鸡蛋,都是鸡蛋。然后变成小鸡的, 小鸡与小鸡石头剪刀布,还是鸡蛋的继续跟鸡蛋石头剪刀布,小鸡与小鸡赢的变成凤凰,输了的继续找自己的同类进化,找身边同样是鸡蛋,小鸡、凤凰的进化。这是一个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游戏,游戏结束,无论参与的组员人数多少,总会剩下至少一只“鸡蛋”、“鸡”和“凤凰”,成为游戏的失败者,而有的组员,在游戏中一路领先,率先进化成“人”,有的组员经历了反复的成功与失败,最后也进化成为“人”了。通过小组游戏促进人际关系,提升解难能力,增强自我认识。

(1)图画纸、水彩颜色、调色盒、笔、水碗、演示画板。

(2)学习绘画知识,能够熟悉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①、原色(颜料):颜料中最基本的三种色为红、黄、蓝色,色彩学上称它们为三原色,又叫第一次色。

②、间色: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③、复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温合调出故颜色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④、补色:就是原色中的任何一个色彩和对应两个原色混合出的间色,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色等色组。

(3)练习游戏:

首先,用红、黄、蓝调和绿色、橙色和紫色,注意调和当中的水分适中,颜色要调和均匀。)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红、黄、蓝调和出绿色、橙色和紫色。其实在色彩王国里许许多多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调和出来的,它们可是色彩王国当中的老祖宗了,(出示色相环屏幕画面 )所以我们将红、黄、蓝称之为“三原色”,而刚刚运用三原色两两相配调和出来的绿色、橙色和紫色,我们称为“三间色”。接着,社工要求组员按照圆形排列的方式,在预先绘制好的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最后,请组员用一张圆形的纸板做一个色相环,看谁做得最漂亮。通过本节小组活动的学习,增强小组组员对色彩的兴趣;从认识色彩,接触色彩一直到玩转色彩。

3、活动反思:

与前两次的活动相比,组员之间的交流有所增加。通过热身游戏组员很快进入了角色。在讨论环节,有更多的组员愿意主动进行交流。青少年事务社工注意到与之前相比,组员们交谈的内容更多围绕单元的主题开展。

(四)小组:第四单元:学画自画像

1、小组改变:

本节活动,青少年事务社工带领组员学习基本的水彩笔画的技巧,帮助组员认识自我。小组组员间凝聚力加强,小组气氛非常活跃,组员能积极投入讨论、思考、巧搭颜色,激发了组员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2、小组活动过程:

(1)打破坚冰:

用海报纸卷成一根纸棒。操作: 全体组员围圈而坐,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央。执棒者任意将纸棒指向任何一个组员,全体组员一起来猜他的名字,最先猜出来的组员给予奖励,帮助组员缓解紧张气氛,吸引其他组员注意力。

 (2)学画自画像:

青少年事务社工给每位小组成员发一张图画纸,每人或2个人合用一盒彩笔,然后请组员画出自己。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无标题。总之,尽量把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特征画出来。画完之后,将每个组员的自画像挂在墙上开“画展”,让小组组员自由观看他人的画,但不加以评论,欣赏完毕,请每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

3、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许多组员均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码,而面自画像可以用非语言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画者的内心投射出来,因而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通过团体内交流,组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锻炼了胆量和表达能力,也深化了自我认识,并能加深对其他组员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前几次的活动组员之间能做到沟通和互动,合作逐渐默契了。

(五)小组:第五单元:绘色喜洋洋

1、小组改变:

小组开展至第五节,小组趋于整合,氛围良好,小组活动的成效开始显现,小组成员能协同解决问题,每个人开始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小组活动过程:

(1)社工在活动一开始就告知此次活动任务和目标。绘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通过彩绘组员可以享受到色彩梦幻般的千变万化,又能培养组员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享受挥舞画笔时的痛快淋离,有增强组员的动手能力,更可绘制出世上独一无二的喜洋洋作品,拓展组员活动空间,增进组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2)绘色的步骤具体如下:

① 准备一个调色盘,一次性杯子、颜料、画笔3支;

② 准备调色:社工将三原色理论告诉组员,组员根据三原色理论自行调色;开始上色了,强调要根据图案线条的粗细和上颜色面积的大小,选择使用大中小号的画笔,接着根据个人喜好把涂料画上就OK了。

之后,组员们开始专心致志的开始绘色了,时而会听到组员叫着说自己打不开颜料盒;时而听到组员叫着我给喜洋洋的头发涂成蓝色喽……愉快的声音连绵起伏。同时社工和辅助社工耐心的引导着青少年将喜洋洋的神态尽量均匀的着色。很快,一件件作品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组员们都满足的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爱不释手。经过此次活动,小组目标已基本达成,小组趋于整合,组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本次活动的完成也预示着小组的发展进入分离期,为处理好组员的分离情绪打好基础。

3、活动反思:

第四单元就是让组员从互动的沟通模式中走出来,开始尝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社工发现在和其他组员进行合作时,组员有更多的自主性。组员们也开始尝试与社工、志愿者进行沟通,其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手势或是用表情等非语言的形式,说明他们有与人交往的意愿。通过组员之间的协作、合作,以及组员与志愿者之间的配合,组员已经产生了较良好的沟通意识与合作意识,此时小组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小组活动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单元任务是在充满信任、理解、真诚的气氛下鼓励组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组员之间相互支持,坦诚相待,尝试新的行为。小组发展到这个阶段,小组凝聚力和信任感已达到较高的程度,组员充满了安全感、属感,互相接纳,真诚地关心他人。此时青少年事务社工必须开放自我,分享其他组员的感受,并设法使组员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朝着小组目标做有益的改变。

(六)小组:第六单元:欢乐离别会

1、小组改变:

巩固小组目标,告知组员小组工作一共进行了六次,小组已经进入尾声阶段,活动结束,还会继续关注组员的成长。组员学会了肯定自己,组员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组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虽然组员之间很难打破原有团体的界限,但是小部分人已经走出自己的圈子,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例如,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者已经有较多的交流,他们与社区青少年也开始沟通交流。

2、小组活动过程:

小组到了结案的时期,社工和小组组员一起回顾了整个小组的历程,我们一起开展了“名字我知道、欢乐百果园、颜色蹦蹦跳、学画自画像”,还有“绘色喜洋洋”。其中绘色喜洋洋,组员能敞开心扉,挖掘出共同话题,友好相处。社工问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有的说学会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有的说学会了调色;有的说学会了思考问题;有的说学会了绘色等等。组员们由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较差,因而熟知程度较慢,通过反复多次的活动刺激,提高了组员的动手能力,培养了自信心。接着,由青少年事务社工评选了“最大进步组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社工对所有的活动做了总结并重申了小组目标后,社工又与组员们逐一对照目标的达成情况。小组已可以进入结案阶段。

3、活动反思:

第六节单元为小组的结束阶段,组员们的关系已经较为融洽。通过六次小组辅导,组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锻炼了组员的动手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社工带领组员回顾了自己和整个小组的成长,重温了小组目标,也听取了组员对小组的意见,为接下来的小组评估做好了准备。

七、效果评估

(一)目标达成:

本小组以“增能和优势理论”作为小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增权的最终目标是让组员有能力及负责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走出失权的恶性循环,使其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也因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及需求,所以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找出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最恰当方法。基于此信念,青少年事务社工从组员的需求及处境出发,组织组员讨论小组存在的意义、小组的目标、小组的方向等,使组员为自己的小组设计发展之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使其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有效参与到决策中。

社工在组员相互交流中运用游戏、赞赏的方式强化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让组员与组员间高度默契,相互间支持,并能良好的团队沟通和协作与此同时社工也以“增权赋能”理论为辅助,通过游戏、你画我猜、分享等方式挖掘小组组员的优点,建立组员的自信与能力。在整个小组过程中,小组组员从初期害羞、自我中心的态度。到后期,组员已能在小组活动中畅言,并相互成为好朋友。

(二)过程感受:

1、组员的感受:

在小组活动中,不同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收获。在“学画自画像”主题活动中, 用非语言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画者的内心投射出来,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在“欢乐百果园”主题活动时,让组员走出来,旨在帮助组员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们自己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帮助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他人,在活动中,既能让组员打破一贯封闭的生活,可以扩大社交圈,又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增强自信心,满足组员的社交需求。

2、活动的目的:

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每个单元活动中穿插小游戏活跃小组气氛。在活动结束后,社工会向组员了解感受,并发放活动评估表,用来了解本次活动是否达到目的、活动形式是否合适等相关问题,保证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社工根据反馈的意见,调整活动方案,以便更好为组员服务,达到小组活动的目的。

(三)小组效能:

本次小组活动共有6次,回顾活动开展的过程,总体上组员都达到了小组预定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了组员的交流意识。小组活动注重发展组员的互动性,同时也协助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以上6节单元活动,小组组员一定程度上学会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而且学会了基本的沟通技巧,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他们不仅身体得到了一定的活动和锻炼,情绪也得到一定的疏导与宣泄,小组的凝聚力较强,这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小组活动。团体凝聚力是指一种向心的,将各个组员联络、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力量。组员之间有了凝聚力,组员们有了归属感、被接纳感、受支持和安全感,就有了勇于承担责任、应对挫折的信心。团队凝聚力培养起来以后,利用小组的力量矫正小组组员的心理问题行为。如:小组组员小海在小组活动中改掉了坏脾气。

(1)从小组组员的参与度来看:小组组员共有6人,总体来说,组员参加完第一次活动以后,经过社工及志愿者的努力。随后的小组活动及情况均较好,组员遇到生病等特殊原因都会主动向社工请假。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组员经过社工的引导,逐步适应小组的活动形式,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与他人交往,同时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从小组活动设计来看:社工在每节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游戏方法来开展互动。社工比较注重活动过程,全面鼓励组员参与。为了吸引组员的兴趣,每单元小组都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件,并且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互动交流环节,来提平台让每个组员都有发表观点和想法的平台。这样组员的兴趣和参与度都提升了。

(3)从小组的成效来看:

组员身体情况的变化:6位组员的身体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组员情绪的变化: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活有了寄托,组员的情绪得到了一定的调适。

组员交往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中的协作活动,不少组员开始改变了,组员之间开始懂得相互关心、安慰和支持,相互学习。

八、工作反思

从组员的目标要求来看:社工开展的小组活动给组员们带来了一定的成长变化能够增加组员之间的互动,根据组员的能力状况和需求开展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组员的认知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组员的注意力得到较大改善,培养了组员的兴趣爱好,丰富了组员的精神生活和适应社会的社会技能。

(一)对组员的反思:

社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小组逐步产生融洽的氛围,同时采取一些助小海与其他组员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小海观察小组里同伴关系较好的一些组员,让他明白要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用语言表达。在“绘色喜洋洋”活动过程中,有组员需要帮助时,社工不是马上帮助组员解决问题,而是让全体组员共同来帮忙,有时候是点名让小海去帮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小海会主动帮助他人了。

(二)对小组过程的反思:

社工辅导6名小组组员,有部分程度较重的组员可能会被忽略。社工在开展“自画像”活动环节中,从个体和环境的改变进行介入,自画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将组员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认知度从内心投射出来,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组员的特点,因势利导,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方面 掘适合组员的工作方法,能够激发组员的兴趣,易被组员接受的服务方法。

(三)对社工自身的反思:

社工可以根据组员的需求,定期开展增能的小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引导组员接纳利他行动,善于抓住帮助他人的机会,个体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感受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会使阳光家园青少年提高自信,拓展自我功能,提高个人的归属,构建组员间的彼此支持,助人自助,在互帮互学中建立自信心,增强组员对于自身和他人的认同,有利于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成长。

九、经验提炼

《走出家门,走进绘色,走到一起来》的小组辅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特点组员的需要,采用PPT课件方式授课、团体活动、户外游览等多种形式,使小组组员动用多种感官通道,尽可能全身心地享受活动的乐趣。

十、参考资料

1、蔡忠 主编 《阳光点亮心灵》;

2、刘梦 主编 《小组工作》。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9/0107/329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