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义工 东莞社工10年“坚守之路”

东莞社工10年“坚守之路”

10年前,“社工”在东莞尚属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当时,东莞民政部门正准备筹建专业社工队伍,满足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正阳应运而生。那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东莞,当起了社工队伍里的“开荒牛”。

时至今日,东莞正阳社工队伍已超过450人。

据悉,该机构首批社工不过寥寥数十人,如今,已有450位专业社工加入其中,服务也从单一的岗位社工到涵盖社区服务中心、长者、妇女家庭、青少年等领域,覆盖范围东莞南城、东城、塘厦、石碣、沙田、洪梅、虎门等28个镇街,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补充政府职能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市民架起了一座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刘玉平:十年社工信念实践与坚守

十年来,正阳社工创始人刘玉平,一直在推动东莞社工专业发展与社会融合工作。说起当年创办这一社工专业组织服务机构的初衷,她说起这段发生在2008年的往事,那时她刚辞别工作多年的企业,在考取社工资格证后,便义无反顾地准备投身到社会服务工作中。那时,她发现东莞社工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于是与两位义工伙伴杨成、邓红兵一拍即合,相约来到东莞。他们是第一个敲响刚成立的东莞民政局社工科大门的人,几个月后,申请材料获得通过,刘玉平接到社工科打来的电话,“可以准备组建了。”2009年7月28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随后,正阳社工第一批38名社工经由培训后正式上岗,其中便有蒋德辉、张宏才、蒋云林等。

刘玉平入户探访慰问复退军人。

刘玉平表示,“这批社工,后来都成为了机构的中坚力量”。在她看来,正是因为执着、认同这一专业,不少人坚守了十年。2012年底,她被评为“年度中国最美社工”,其后,更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从服务的成效来看,刘玉平认为创业期的艰辛都有了回报,“现在,社区的老人可以通过社工搭建的平台,获得健康知识、心理支援,还能多交朋友,我们的社工积极帮助弱势群体。你会发现,社工就在身边。”

十年期间,社工与社区、家庭,水乳交融。刘玉平说,以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工作为例,社工帮助残疾人从封闭走向阳光灿烂的外界,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久前,她刚参加了一家康就中心的五周年活动,“看到昔日沉默寡言的孩子,现在主动跟人打招呼,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蒋德辉督导支持云南鲁甸社工。

蒋德辉:社工专业道路上的领路人

五年的部队生涯,练就了蒋德辉极高的抗压能力和意志力,对于日后他的人格和社会工作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一直热心公益,曾在部队就援助小孩上学读书,离开部队后更是积极从事义工而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12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参与筹建深圳市龙岗区正阳社工服务中心,从此踏入社工行业,与此结缘。2009年,蒋德辉作为第一批“开拓者”来到东莞工作,参与东莞正阳社会服务中心的筹建,任社工部部长,并带领首批社工开展服务工作。

当时,只有市直部门购买的社工岗位才能聘请香港督导进行指导。面对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蒋德辉急了,他利用自己的晚上休息时间,花了2个多月摘录了一本500多页的《案例及心得分享报告指引手册》,被奉为社工们人手一本“实操宝典”,内分8个领域,细到社工服务应该如何介绍自己、再到各类服务模式、典型个案、社区活动等实操指引。蒋德辉说,这些案例都是自己在国外、香港、台湾一些成熟的社工机构或行业官网上一个个整理出来的,也有些截取国内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现在正阳已形成了特色的服务流程和考核体系,有了机构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但当时这本书还是为早期工作打开了局面。

2012年5月蒋德辉转任行政副总干事后,他把更多心思放在了研究和推动社工机构发展上。他参与民政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本规范》行业标准制订,是起草人之一。他任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专家,参与评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等。

来莞十年,做好驻地服务的同时,想着更好地支持社会工作发展,蒋德辉和团队走出对外技术输出的路子,如承接成都市郫都区社会关爱援助体系第三方评估督导服务,以评估促发展,以督导促提升,陪伴式地推动当地社会服务发展。近年来,东莞正阳社工牵手帮扶云南昭通市、湖北罗田县等地,督导和培育当地社会工作人才。回忆起昭通那一次,他说,“因为是第一批去具体做督导,当地生活基础都还没落实好,睡铁架床,在厕所里洗冷水澡,的确是沉下心去扶贫支持。”

张宏才开展社区服务。

张宏才:社区服务讲究“心法”哪怕被人泼水也不曾放弃

那一年,张宏才踌躇满志来到东莞,作为一名“科班”出生的小伙子,毕业前他有参加社会专业实习工作,曾在广州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当驻校社工,与“坏学生”打交道,此后,他还曾到越秀区东山福利院当过安老社工。没想到来到东莞,社工跟随村干部敲开村民家门的时候,还遭遇过不少的“闭门羹”,甚至去看望独居老人的时候,被误以为是“诈骗分子”,被人泼水驱赶。几经碰壁后,他和社工同事开始转变策略,准备在户外与老人碰面、聊天,没想到依然无法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可见社工在东莞开展工作之初,步履何其艰难。

被拒多次后,张宏才他们始终坚定了一个信念,“提供社工服务是我们的义务,只要用心付出,总有一天他们会接纳我们。”借助居委会的力量,社工不断去社区了解老人们的需求,得知了一些人身体不好,便“厚着脸皮”去找社区医院搭桥,提供公益服务资源。另外,还借助治安队的力量,一同去给社区居民做好事;此外,他们还联系一些善心企业或单位来探望独居老人献爱心……

2011年,东城社区的第一个老年人“电脑班”开了。从无到有,后面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在社区开展得风生水起,社区老人们也从一开始见到社工就跑,到后来还会主动找社工问有什么活动可参与。多年的一线服务经历,让社区服务对象愿意对张宏才吐露心声。张宏才介绍道,社区服务要讲“心法”,愿意倾听,才能体悟求助者的困难,并施以援手。十年来,张宏才从一线社工慢慢走到了管理岗,从初出茅庐的“科班生”,到有着成熟经验的社工“督导”。他认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挑战,虽然自己的岗位一直在换,但仍要永葆初心,把“社工”作为自己永恒的一种职业追求。十年是一个里程碑,却也是另一个开始。蒋德辉亲历东莞十年氛围的变化,服务对象从抗拒到接纳,再到互动参与,他认为,十九大提出在民生方面做更大的投入,未来社工行业抓紧机遇,会大有可为的。

蒋云林探访小朋友,与孩子们一起互动。

蒋云林:用心接纳用生命影响生命

2009年,东莞社工开始萌芽,蒋云林大学毕业后来到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东莞社工的“拓荒牛”之一,第一站便被派到了东莞市司法局寮步司法所担任司法社工。

从那时起,蒋云林开始接手参与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按规定进行走访,面谈,初次评估,收集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了解其个人需求,开展专业个案等。“那时候,大家对社工的工作职责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后来通过专业工作的开展,大家对社工有了新的认识,服务工作也更顺利。”蒋云林回忆道。

9年前,染上毒瘾的小光经常参与偷窃、抢劫等违法行为,街坊邻居都认为他“没救了”,而他也很排斥社工的服务工作。一次,小光的母亲遭遇交通意外,没有经济来源的小光心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动了歪念头。蒋云林得知小光的家庭情况,积极帮助他们家申请法律援助,解决小光母亲支付医疗费用、获得赔偿款项等问题。

正是这一次的帮助,让小光发现了社工的作用,对社工工作有了改观,愿意接受矫正工作的安排。此后,小光脱离了原来的朋友圈,愿意融入到社会中去,不仅找到了工作,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小光成功蜕变的背后,是蒋云林从事社工工作所收获的第一条经验:社工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和尊重与服务成效是成正比的。“每一位社工都是带着理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这是我接手的第二个个案,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矫正工作虽然很难,但这些经历让我发现了作为一名社工的价值。”

刘瑾在她所服务的企业内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刘瑾:“社工”不断服务和满足社会需要

2009年9月,刘瑾在网上看到东莞大量招聘社会工作者的消息,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了35个小时的火车只身来到东莞,面试成功后,她选择留在东莞,正式进入正阳工作。在“待岗”学习中,刘瑾第一次听说“出嫁女”和“单亲妈妈”需要社工介入。由于社工主要服务对象是东莞本地居民,粤语是社工的必备技能,“虽然很拗口,但大家学的很起劲!”刘瑾回忆道。上岗后,刘瑾的第一个岗位是在横沥镇幸福家庭工作室从事妇女维权社会工作。尽管怀揣满腔热情,渴望用激情来服务妇女,但一些自杀、离婚、亲子关系等求助个案,对于一个未婚女孩子来说,做辅导工作还显稚嫩。刘瑾说,那两年是集聚吸收的时期,在妇联的工作经历锻炼了她的创劲、勇气与独立性。

2011年后,当时社会上一些企业用工矛盾凸显,东莞试水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购买16个社工派驻企业,为企业内部职工提供服务,包括提升管理层的职业素养、为新入职员工辅导、员工心理健康支持、对离职员工做评估等等,以此来推动用工关系的和谐。当时,刘瑾已晋升为东莞市社工督导助理,是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企业组的社工主任。担任企业社工期间,她在员工调岗情绪安抚、入离职面谈、调解劳资关系以及家庭婚姻关系处理方面,能力有了极大地提升。

一次,一位企业员工私自开车外出被企业无薪开除,该员工致电社工求助,扬言如果企业不给工资就拿刀去砍经理。她紧急介入疏导员工情绪并取得信任,做好桥梁作用,促使双方友好协商处理。社工的介入不仅预防了恶性事件的发生,也让企业看到了社工的专业价值。尝到甜头后,她所在的那家企业连续3年主动购买社工服务。此后,刘瑾一直关注企业社工发展,参与到先锋号社工督导工作中。

今年刘瑾又有了新的工作身份,她来到了袁屋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该社区2100多位居民中,其中60岁以上的长者就有458位。每天早晨,刘瑾都笑着与居民打招呼。她笑着说,“不一定都认识,但招呼打多了就认识了。”服务中心工作中,健身室、舞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四点半学校、家政室、庇护所等等各种功能室应有尽有。她的工作就是重点服务老年人,包括探访、入户监测健康、义诊等服务,以及四点半学校和健身舞蹈室等对妇女儿童开放接待工作。对于如何完善社区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开发高端的服务内容,是刘瑾现阶段要考虑的工作。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做调研,准确了解社区和居民的需要,做好年度计划。

在刘瑾看来,“来莞做社工十年,我依旧在路上。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助困难人士解决困境的同时,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工是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

朱红颖与志愿者一同陪伴小朋友。

朱红颖:让玉兰芬芳飘入千家万户

在塘厦社会事务大楼的办公室里,社工朱红颖在忙碌地工作着,手机里的消息“嘀嘀嘀”响个不停,由她策划的“马上到家”家政灵活就业服务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她需要每天都要留意保洁师们的接单情况。从2009年8月加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至今,朱红颖一直扎根社区,站在东莞社工发展的第一线,身体力行地推动社工事业的发展。

回忆起初入行时的情形,朱红颖称那是一段“热血”的经历:“刚开始接触个案时,我很紧张,往往受助者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就立马赶到现场,风险预估的能力比较弱。”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朱红颖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工作经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失业妇女再就业、志愿者活动安排等,她经手的个案都得到服务对象的好评。

在朱红颖看来,社会工作不仅需要个人的奉献精神,帮助服务对象,同时也要在服务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即使离家千里,她仍愿意坚持。社工就像是居民身边的“大管家”,如何更好地完善社区服务?朱红颖为此做了不少尝试2014年,她主动申请调去塘厦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探索社工服务专精化发展。那一年,朱红颖与同事们策划“天使护航”项目,面向塘厦镇各公民办幼儿园、小学、企业(主要针对企业员工子女)推出6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性教育所需。2015年8月,“天使护航”女童预防性侵项目获得东莞市妇联十大示范项目。此后,朱红颖就像“开挂”一样,每年都会有各式的创新项目出炉,涵盖了家庭服务的方方面面。2017年,塘厦镇创新理念,全力打造互联网+(“家”)空中家教课堂项目,为镇内学校家长及学生提供线上精品微课和线下主题联动等多元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人们对社工的需求量会更大。”朱红颖眼看来,社会工作是一个朝阳行业。然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刚开始会饱含激情投入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之后,难免会抱怨。朱红颖表示,这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总结以往的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让自己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姜园园入户走访社区菜农。

姜园园:仰望一片蓝天不负青春梦想

在塘厦莆心湖社区的街道上,时常会有一抹嫩绿的身影穿梭于街头巷尾,她是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驻塘厦莆心湖社区中心主任姜园园。每天她行走的步数,都是以“万”起计。2009年入职东莞正阳,她说:“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找一份对口的工作,能够学以致用。”

2009年,姜园园的第一站便被派到团委担任社工,主要是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自己的经验,在她看来,社工有同理心更有助于拉近与受助者的距离。“我接触的第一个个案,受助者有厌学心理,我连续一两个星期频繁地与他沟通,他才愿意开口与我说话。”在姜园园的耐心引导下,受助者逐渐敞开心扉,以社工的理论和方法,与家长共同发力,改善了受助者的情况。她说,社工们要努力理解青少年,获得青少年信任,才能更好在成长路上陪伴他们、引导他们学会去面对和解决困难,矫正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和行为。

2018年初,“爱心市民帮助受伤菜农”的新闻在东莞各大媒体上“刷屏”。原来,来自广西的一位44岁菜农覃先生春节时不慎摔伤了腿,无法收菜。眼看辛苦栽种的蔬菜要烂在地里却无计可施。姜园园得知此事后,通过网络传播让附近的居民了解到菜农情况,并联系爱心企业认购蔬菜。在邻里乡亲的帮助下,菜地里不仅收完了菜,还解决了销路问题,解了覃先生燃眉之急。那几天,姜园园除了中午回家吃饭,一天都在菜地里帮忙。姜园园回忆道:“我们社工主要起到的就是资源链接的作用。我们通过撬动社会力量来服务大众。那时覃先生很激动地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他现在得到大家的帮助,以后他也会帮助越来越多的人。”这一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社工的工作价值。

时光荏苒,姜园园惊喜地看到了社会大众对社工接受程度的变化,现在随着居民对社工的了解多了,会主动向社工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开展社区阅读项目,就是由居民主动提出,社工帮助进一步去落实的项目。未来,她希望能更多地满足和服务于居民的需要,适应时代对社会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ocialwork/2018/1203/327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