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分享|社会工作参与家庭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

分享|社会工作参与家庭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

桂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划定的连片特困地区, 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在这里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反贫困工作刻不容缓。在本文中笔者聚焦于社会工作参与个案家庭的反贫困实践,探索社会工作如何嵌入家庭参与反贫困,并开展个别化的专业服务。

微信图片_20181114093017

个案家庭致贫的原因

原因一,大病直接导致家庭陷入贫困。2013 年10 月,个案L 的4 岁儿子出现发烧症状,几经辗转医治,未能恢复健康。2014 年4 月2 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医疗费用支出巨大。自2014 年4 月至今,各种检查与治疗从未间断。儿子治疗耗尽了L 夫妻十几年外出务工的血汗钱,在求医过程中不得不向社会求助,以获得生存的希望。

原因二,家庭的脆弱性间接决定了家庭的困境。这里的脆弱性包括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落后的生计方式和薄弱的家庭经济积累。L 家族世代生活在桂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石漠化山区,交通不便,以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为主,在贫瘠的大石山区谋求生存。山中缺水少地,只能种植玉米、旱藕和豆类等旱作物。据L 说, 他10 岁左右时母亲患了肿瘤,开刀3 次。父亲为了救母亲,到处借钱,甚至还借了高利贷,三年级的他便辍学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年少的他就跟随亲人到广西南丹县打工。

家庭的脆弱性加上儿子的疾病,导致L 的家庭陷入极度贫困状态。单纯依靠恢复家庭功能,已无法解决其贫困问题。L 也意识到,必须奋力改变传统的生计方式以获得家庭的发展。

介入过程

1. 深入实地调查评估,全面了解旱藕粉丝的价值

L 因儿子的大病问题,在向社会求助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社会爱心人士。2016 年11 月,在某爱心人士的建议下,L 开始尝试通过微信、QQ 等方式售卖当地的土特产——旱藕粉丝,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对于市场,L 却知之甚少。经讨论,笔者与L 一致认为,应该对旱藕粉丝的价值进行全面的了解。

经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大化县雅龙乡在20 世纪40 年代开始引进种植旱藕。2005年, 全县种植旱藕面积436 公顷,总产量5886 吨。其中,雅龙乡种植387 公顷,总产量5224.5 吨,产量占全县的88.76%。实地调查得知, 雅龙乡有70 多年的旱藕粉丝制作历史,旱藕粉丝远近闻名, 一般在区内就近销售,也销售到了广东、上海等地。

粉丝的原料旱藕耐旱性较好,生长能力极强,适宜山地种植。大化县的瑶族人民在山区种植旱藕,使用农家肥培育,种植出的旱藕质地优良。据了解,市场上雅龙产的旱藕粉丝可卖到25元一斤,且口碑良好。旱藕粉丝好,除了原料还得益于瑶乡近百年的传统藕粉制作工艺。可随着附近地域旱藕粉丝市场的饱和及劳动力的转移,旱藕粉丝也面临市场和传统藕粉制作工艺失传的双重考验。

2.创新、整合政社资源,发展旱藕粉丝产业扶贫

据雅龙乡60 多岁的蓝师傅介绍,他20 岁左右就开始跟父母学做旱藕粉丝,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旱藕粉丝。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旱藕的种植面积锐减, 家庭作坊的生产也逐年递减, 旱藕粉丝的产量随之减少。而且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控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旱藕粉丝也无法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

精准扶贫全面铺开后,扶贫政策鼓励农村发展新的生产形式, 如合作社等。信用社还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5 万元以下,3 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鼓励贫困户合作发展。

经过我们的调研评估和L 之前网上售卖旱藕粉丝的经验, 他进一步认识并坚信旱藕粉丝的价值。在政策的鼓励下,L 决定尝试旱藕粉丝产业扶贫。第一步,建立起正式的生产平台, 按照市场规律与要求生产旱藕粉丝。L 注册登记了公司,并申请注册“大化雅龙旱藕粉丝”商标,获得商品生产和销售资格。第二步,争取并获得“熟人”的支持,筹建旱藕粉丝生产基地, 以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第三步, 与做旱藕粉丝的老师傅合作,这类师傅也来自贫困家庭, 通过共同生产、分红等多种方式达成合作协议, 师傅到生产基地工作。第四步,与贫困户达成合作协议,企业牵头组建旱藕种植合作社,争取政府的农业补贴,为旱藕粉丝提供有质量保障的生产原料。如此, 基本形成了“企业+ 合作社+ 农户” 的生产模式。

3. 依托互联网优势,扩大旱藕粉丝销售市场

附近县域旱藕粉丝市场几近饱和,区内的市场也被同类厂家占据。经考察,笔者发现当地同类产品通过互联网售卖的不多,仅有几个厂家在网上销售,区外市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L 则专注于区外市场,与当地物流合作,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将旱藕粉丝推广到全国,尤其关注大都市对生态特产的需求。在实践中,L 坚信旱藕粉丝的价值在于创新传承传统制作工艺,坚持做生态旱藕粉丝,坚持把握互联网机遇。此外, L 非常注重“产品回馈社会”,这源于他曾获得过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因此,他计划将部分利润用于服务社会困难群体。

专业反思

社会工作参与家庭反贫困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一起探索脱贫的路径。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充分相信服务对象,这包含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对其所做抉择的信任以及对其潜在能力的认可。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服务的过程中, 可发挥文化知识、专业调查评估能力及整合资源的专业思维等优势,协助贫困户更理性地做出抉择。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了服务提供者、支持者、使能者等多重角色,在调研、注册商标、申请微信公众号等环节中, 社会工作者甚至要直接帮助操作。

其次, 注重双方共同实践, 社会工作者陪伴、鼓励贫困户, 促进其获得脱贫自信。在为贫困户提供个别化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重视与服务对象共同学习、一起讨论、共同进步。关于市场,社会工作者了解得也有限, 但社会工作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强, 理解能力较强,具备文字撰写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社会工作者还要充分关注服务对象, 及时回应其疑惑,协助其理解政策、互联网工具应用等。笔者发现, 关注与支持是提升贫困户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里的支持主要是指贫困户的能力建设,如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联网工具应用的能力等。

最后,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要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多关注、多沟通,缓解其压力,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服务对象家庭应对困境、走出贫困。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见证了服务对象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一开始对扶贫政策、旱藕种植、旱藕粉丝市场及互联网等一无所知, 到最后把一切运营上正轨,并有了回馈社会之心。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8/1114/32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