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沙龙互动访谈 访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王献蜜老师
访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王献蜜老师
编前语
十月的北京已经沁着丝丝的凉意,而一场秋雨让这个城市变得清澈洁净。就在这样一个飘洒着秋雨的下午,小编拜访了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王献蜜老师。王老师也是此次《2018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个人能力遴选评价活动》专家委员会成员。
王献蜜
博士,讲师,社会工作师。
担任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主任兼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
教授主要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医务社会工作、社会统计学、医学基础、社会学研究方法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务社会工作。
发表的论文包括《Acceptability of Phoenurse Female Condom and Second-generation Femidom Female Condom in Chinese Women》、《Awareness of Female Condoms and Failures reported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in China》、《医患沟通状况及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女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状况及主要需求研究》、《四川省农村妇女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学生面临的问题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探讨》、《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早婚现象研究》、《医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作用》等。
王献蜜老师先是给小编做了一个知识普及:
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是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
中华女子学院是较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而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招生,在2016年将医务社工改为“健康社工”,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医务健康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医务社工专业设立11年来,中华女子学院已经培养出四百名医务社工,并在2013年开始招收社工硕士研究生。
说到医务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们,王老师有些忧心忡忡:除了上海等少数地区,因为政策要求医院必须设立社会服务部,员工要求具有医务社工教育背景等,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并不能对口本专业,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即使有些同学去做了医务社工,也会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离开这一岗位。医务社工作为一个院内急需设立和发展的职能,一方面是缺少定岗定编的政策,而另一方面也出现岗位留不住人的境遇。
除了在校生的培养,王老师也提到医务社工的继续教育。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始终在进步的学科,因此对于专业医护人员来说,每年都必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CME)以保证自己的医学知识能够保持更新。而对于需要与这些医护人员每天紧密合作,深入参与到患者诊疗康复中的医务社工,在工作中的继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上海就出台了对医务社工的继续教育课程和要求。小编自己多年从事CME的心得来看,继续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习得更多的先进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为患者带来更为高效的医疗服务,这才是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
那么对于当前的医院社会服务部和医务社工机构,不仅需要形成这样的继续教育机制,而且需要支持社工形成持续学习,因为对于这些部门和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专业性。医务社工不仅需要具备医务社工的系统性知识,而且要掌握医务社工的工作方法,严格遵守医务社工的伦理。除此之外,对于医务社工服务的科室/病重,掌握相关的医学常识也是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骨科病房的社工可以无缝链接到儿科病房。也正是因为对疾病的了解,对诊疗手段的认识,对治疗方案的熟悉,才能用患者的视角去审视,从而更理解病患及其家庭的心理。
2018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个人能力遴选评价活动,正是医务社工专委会在追求医务社工的专业性发展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部、医务社工机构和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对以往总结的基础上,静心思考部门/机构/个人的发展方向,从而真强化部门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专业服务,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最终为医患各方提供令人满意、高效务实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原文:张炯
编辑:胡思晔
责任编辑:王晨宇
文章来源:http://salon.swchina.org/talk/2018/1029/32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