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视点 社会发展、金融能力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实践

社会发展、金融能力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实践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在近年来得到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工作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和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息息相关,消除贫困一直以来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使命。19 世纪末期,起源于民间慈善事业的社会工作对穷人的经济问题即十分关注,强调通过不同的工作方法提升穷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福祉,增强其经济能力。简•亚当斯(Jane Addams) 在芝加哥的睦邻安置社运动开创了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反贫困取向;里士满(R i c h m o n d)在慈善组织会社的工作亦着重于从个人和家庭角度协助穷人的家庭预算、小额贷款及就业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使得社会福利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角色,社会工作被认为并非去解决广泛的社会问题,而是应对由于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心理失衡和家庭失范等的补充手段。临床治疗的取向逐渐主导着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对于贫困问题的回应方式,强调通过个案为主的心理辅导来“矫正”穷人的认知和行为。这种“补缺型”干预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20 世纪后期以来,与国际援助相伴随兴起的社会发展视角对于传统福利主义导向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截然对立观念日益受到质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米吉利(Midgley)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倡导者,他指出,经济和社会过程应当是动态融合的有机构成,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改善全体人口尤其是贫困者的福利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有效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干预也应当致力于成为一项成功的经济发展政策, 以回应更加结构性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Michael Sherraden) 教授提出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论,他指出资产积累具有积极的福利效应,而在传统的收入支持型福利政策下,穷人被剥夺资产积累的制度机会,也限制了他们摆脱贫困、实现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谢若登(Sherraden)倡导通过“个人发展账户”“儿童发展账户”等政策工具协助儿童与家庭实现资产建设,获得可行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发展视角的影响下, 西方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型,社会工作者日益意识到需要积极地介入到贫困与经济不平等问题,以更有效实现经济与社会正义。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学会在2015 年宣布社会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贫困及经济不平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面向所有人尤其是弱势家庭社会经济福祉的金融能力及资产建设被视为应对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金融能力与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金融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现代经济大量地依靠个人和多元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活动等与金融逻辑越来越密不可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金融化将可能导致越来越大的财富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在资产建设理论基础上,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金融能力” (financial capability)这一概念。金融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获得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会以实现其金融福祉及生活机会的能力,包含了技能和机会两个层面的含义。在技能层面,金融能力关注的是个体所拥有的分析性能力,如个体所掌握的金融知识、技巧、信息以及动机等;在机会层面,金融能力关注的是发挥个体金融技能的外部条件,包括与个体金融福祉相关的外部制度环境,如对具有安全保障的金融信贷等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等。金融能力的倡导以及相关介入对于贫困人群实现经济赋权与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致力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介入协助贫困与弱势人群获得金融能力的提升,包括建立对于金钱的积极认知和关系、处理个体家庭财务相关的压力与风险、促进资产积累、完善更具包容性的金融社会服务体系和政策等。同时,金融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社会工作的分支学科也日益受到关注,社会工作教育者与实务工作者合作尝试开发金融能力的相关课程体系,通过干预研究提升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水平。

资产建设与金融能力的相关研究实践对于当前我国推动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行动有积极启示。在金融能力建设框架下的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攻坚一方面可以与金融扶贫措施有效结合,广泛链接和动员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主体在扶贫中的参与;另一方面,金融能力建设也应突破狭义的市场和经济开发逻辑的金融服务,关注到更广泛的个体、家庭与社区的发展状况与需要,包括促进陷入经济困境的个人、家庭及社区获得更加普惠平等的金融参与机会, 提升其识别和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促进贫困对象获得更好的社会保护与福祉提升等。

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具体路径

基于金融能力建设的社会工作反贫困介入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作用。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推动贫困群体所在社区的金融包容性,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组织与互助协会,推动面向贫困家庭的社区小额信贷、微金融或者微保险等金融扶贫措施,也可以联合建立村级金融扶贫服务工作站, 将金融服务纳入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中,提升贫困对象对于基本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社区可及性。在个体与家庭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贫困对象差异化的需求,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知识和发展规划的服务干预,如协助贫困家庭理解不同类型的借贷款方式、储蓄和理财计划及债务风险应对,将家庭的财务规划与家庭成员包括如教育、医疗、就业等的发展需要更好结合起来。当前许多地方的精准扶贫行动中有专门针对扶贫对象的种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计划,然而一些扶贫产业项目由于未能考虑到扶贫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能力, 尤其是家庭应对贷款风险与合理财务规划的知识能力而常常导致失败。为贫困个体与家庭提供金融能力支持对于增强扶贫对象的生计发展信心、促进家庭可持续的脱贫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此外, 通过试点“儿童发展账户”等资产建设的政策工具,也有助于促进儿童和家长朝向未来发展的社会投资,有助于打破代际贫困循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面向一般社会成员的金融能力建设具有预防和倡导的意义。金融能力的不足可能产生较大的个体以及社会风险,如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借贷导致困境甚至自杀的现象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一些城乡家庭所遭遇的网络理财诈骗等问题也层出不穷,除了加强各类金融产品和行为的外部监管之外,许多学者也呼吁将金融教育纳入到一般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提升青少年以及脆弱家庭的借贷风险防范意识与理财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能力相关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介入具有制度和文化的敏感性。人们的金融活动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情境中,社会工作干预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环境的差异,还需要具有性别、残障、宗教及族群等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结语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行动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期,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重点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乃是下一步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于精准扶贫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其中指出应当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及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 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在金融化的现代社会,经济弱势家庭更容易由于金融参与机会和知识技能的缺乏而导致发展困境,陷入贫困循环。社会工作者除了倡导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的金融制度环境外,也应致力于通过不同层面的介入协助儿童青少年、老人、残障者及困境家庭应对经济风险,提升金融能力与资产积累,最终实现脱贫自立。

此外,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和实务工作中应当增强对于经济问题和金融理财相关知识的训练,尤其是可以结合本土社会制度和文化情境,发展具有文化敏感性的金融能力建设实务与课程方案,以更好地应对贫困家庭的生计发展及脱贫需求。金融能力建设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发展性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取向,它试图回应贫困对象更加结构性的发展机会与能力限制, 对于拓展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尤其是推动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及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启示。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view/2018/1026/324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