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EPS社工介入模式”在精神康复服务中的运用

“EPS社工介入模式”在精神康复服务中的运用

一、案例背景

赵某,男,现年32岁,于2015年7月随同父母从湖南老家投奔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大儿子,哥哥购了一处房产给到父母与其一起居住。服务对象性格内向腼腆,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伴有癫痫。

病程十余年,能从事简单的家务体力劳动,对疾病缺乏自知力。情感淡漠、懒言少语,很少与外界接触,行为懒散、社交退缩。言语表达较为混乱,经常答非所问。

父母也出于安全考虑,很少让其外出,人际圈子狭小,交流也仅限于家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睡觉,终日无所事事,自尊感和价值感严重偏低,对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

二、问题分析

在经过工作员耐心陪伴和悉心关爱下,工作员也慢慢赢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通过几次家访,也很顺利的跟他建立了较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接案面谈的过程中,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少生活技能。由于病症及抗精神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他只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拖地板、擦桌椅)。虽然家属也有意识的让他承担一些家务。

但是,服务对象嫌弃洗碗刷盘子油污太多不想洗,家属顾虑他的安全,很多时候就替代完成。每天的饭菜都是父母上班前做好放在冰箱,然后回家自行加热。不会乘坐交通工具、不会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2、生活圈子狭窄,朋辈支持较少。由于刚到深圳不久,对周边生活环境不是很熟悉,人际圈子仅局限于亲人,整天在家很少外出运动锻炼、身体肥胖无朋友。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显得比较腼腆害羞,性格较为内向;

3、家庭关系紧张,缺少倾诉渠道。由于父母与他沟通方式上的不恰当,有的时候双方相互指责,说话很少顾及或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不好的言语刺激使得服务对象很有抵触情绪,时常为一些家庭琐事发生争吵;

4、缺乏人生目标,自我价值感偏低。服务对象来自农村,很少接触外界,对很多新生事物很好奇,想去接触了解又害怕别人耻笑。

对于未来焦虑迷茫,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过份关注疾病及副作用带来的影响,虽然有想尝试去改变现状,但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和勇气。

三、服务目标

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家属座谈,了解和分析服务对象赵某的服务需求。希望通过抗精神药物方面的治疗,结合中心相关的职业康复训练平台,能够逐渐提升个人康复信心和生活勇气,逐渐走出家门和适应城市生活,帮助服务对象寻找个人价值和生活意义。

于是,在工作员的耐心陪伴和鼓励下,结合案主目前的情况做了相关的服务介入前的能力评估,协助服务对象制定个人的四个康复目标:

1、生活技能方面: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安排;学会自己整理和打扫内务卫生;学会使用通讯工具和乘坐交通工具等;熟悉居住地周边社区环境(标志物、公交站和路牌等),能够独自出门。

2、人际交往方面:营造和搭建人际社交平台,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人际互动技巧(表达问候和感谢等);

3、家庭关系方面:能够与家属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父父母在管教和沟通方式上做出适当调整,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得到改善。

4、价值感方面:引导和协助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鼓励支持服务对象参加中心活动/小组,安排并承担工作性角色,增强个人成就感和价值感,提升康复信心。

四、介入过程

(一)“EPS社工介入模式”的运用

EPS社工介入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强项角度、参与、充权”。简言之,该模式是工作员透过观察,协助发掘服务对象身上的闪光点及个人潜能,即为强项角度(亦可称优势视角);

其次,工作员通过引导、鼓励、示范等方式,推动服务对象参与各类生活、社交及技能培训小组和活动;同时,放大服务对象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不断给予激励和注入希望,使其康复信心得以提升。

这一过程也是工作员协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增能充权的过程。结合个案具体情况,该模式的介入实施情况如下:

1、强项角度(strengths):

不要只看到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限制及弱项,需要帮助寻找和发掘服务对象的强项,并多强调他们有能力继续成长及发展潜能。

本案例中赵某虽然患有精神分裂并伴有癫痫,存在思维意识有些混乱,言语表达缺乏逻辑等问题,但是他有一颗好学的心,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植物盆栽,懂得如何栽培、施肥;富有勤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求真的态度,主动承担中心的环境清洁、植物浇水等工作。

另外,特别有时间观念意识,到中心参加日间康复训练从来不迟到早退,还喜欢唱歌和热带鱼类等。

2、参与(participation):

服务对象自愿、主动的参与策划与决定,会给自己作最好的选择,他们不是工作预案的跟随者,而是执行者。

服务对象从最初到中心胆怯闪躲、说话腼腆害羞,经过工作员的引导和鼓励,中心其他会员的对于服务对象的接纳和包容,家的氛围感染着他。

时间一长,与其他康复者会员也就慢慢熟识,很快便融入到了温暖的大家庭中,积极参与日间运动康复训练,加入了中心家事组、爱心店、门球队,在其中担任了一定的角色,一段时间后,服务对象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与人际互动也逐渐有了勇气和信心。

还有参与园艺治疗工作坊,通过栽培与照顾植物,内心的一些情绪和压力得以释放,整个人与逐渐阳光开朗起来。

3、充权(empowerment):

获取、重拾或发展个人的权力及能力感,能够有效应付日常生活困难的能力,去达至有足够力量去掌控个人将来的命运,目标是消除个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增强自我价值。

通过工作员与其他康复者会员对于服务对象的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自己身上散发的闪光点逐渐被别人看到,慢慢对自己生活有了一定的掌控感,学会使用通讯工具和使用深圳通乘坐交通工具,慢慢会整理和收拾房间,制作简单的饭菜,生活作息安排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服务对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慢慢恢复和提升,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服务对象对于自身得了精神疾病的负面评价和自卑心理,标签化慢慢在淡化,康复信心也在慢慢重新建立。

(二)服务策略

1、资料收集及问题/需求评估:预约上门探访,从各个渠道收集服务对象(生理、心理、资源、支持)等方面的资料;

2、EPS社工模式介入:了解和协助发掘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协助制定康复服务计划及监督实施;引导、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参与中心康复训练、小组,通过各样的康复服务平台,施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实现服务对象的自主增能、充权。

(三)服务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2016.6.1-2016.7.30):

工作目标:建立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资料;制定服务计划。

工作内容:

1、工作员通过倾听、接纳、尊重、同理等专业技巧,陪伴服务对象熟悉生活的周边社区环境,了解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一起参与和分享感受和心得,帮助服务对象放下戒心,走进服务对象的心,主动关心服务对象的生活,耐心聆听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和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信任关系;

2、通过上户探访及面谈的方式,收集服务对象的和社区周边资源,可获取朋辈支援的渠道和方式,服务对象的能力优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出分析,与服务对象一道,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解决途径,遵照服务对象的意愿,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自决,与服务对象一起商量制定个人的康复服务计划。

 服务小结:

工作员的陪伴和关怀,帮助服务对象慢慢建立了安全感,感受到工作员的真诚和接纳,专业关系得以慢慢建立。服务对象及家属也能够打开逐渐打开心扉,诉说其在成长经历中发生的重大生命事件;并知晓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开始为其制定个人康复服务计划。

第二阶段(2016.8.1-2016.9.30):

工作目标:训练、学习生活技能;监督执行服务计划。

工作内容:

1、工作员通过示范引导,训练服务对象烹饪简单的饭菜,如何洗碗、拖地板,折叠衣服和整理床铺,打扫和收拾自己的房间;

2、工作员上门迎接指引,一路陪伴服务对象步行至中心,引导其识记路标和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培养方向感,认识公交站牌和交通线路和查阅地图;

3、工作员介绍手机的常用功能和按键使用,以及使用手机打电话;使用深圳通乘坐地铁、公交车等生活技巧;

4、制定周计划和生活作息表,每天准点到达中心参与日间运动康复,参加中心康乐、精神文化活动,给予积分奖励支持。

服务小结:

经过工作员耐心细致的陪伴,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爱与温暖;也逐渐愿意去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慢慢掌握了如何识别方向和乘坐交通工具等;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社交技能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第三阶段(2016.9.1-2016.10.30):

工作目标:训练和学习人际互动技巧,提升言语沟通表达能力;承担职业康复训练角色和职责,提升个人价值感和康复信心。

工作内容:

1、鼓励服务对象参加人际社交小组,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对话,训练服务对象学习人际互动技巧,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2、鼓励加入爱心店作为店员,学习销售技巧及收银盘点技能;强化个人的责任感意识和时间观念,糅入集体意识概念的学习内化。

3、加入康乐门球队,培养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拓展人际圈子,结识朋友和获取更多的朋辈支持。

服务小结:

服务对象有了锻炼和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会,加上工作员的鼓励和支持,他的康复信心也慢慢建立,脸上的笑容也比往日添加了许多,整个人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在中心也很快与其他康复者成为朋友,逐渐融入到了集体,并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阶段(2016.9.1-2016.10.30):

工作目标:学习控制和稳定情绪,调整与父母的沟通互动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工作内容:

1、通过开展情绪管理小组,学习识别和处理情绪的方法,开展情景模拟体验和演练。另外,引导服务对象可以先通过深呼吸几次,然后可以听音乐、看电影、外出散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2、采用空椅疗法对服务对象开展心理辅导。“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服务对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当着父母发泄出来,郁积在内心无法释放。

工作员引导服务对象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服务对象获得内心的平衡。

服务小结:

工作员通过小组的动力,服务对象个人在情绪管理中获得了了很好的进步,懂得如何识别情绪、情绪的抒发方式,以及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等。

例如:在音调和音量方面都做了相关的训练和模拟练习。对于父母的过度约束,服务对象沉积了太多负面的怨恨情绪,得以慢慢释放和宣泄,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和修复。

第五阶段(2016.10.30-2016.12.30):

u工作目标:协助服务对象发掘个人潜能及价值,搭建整合服务平台并承担角色性职责,提升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工作内容:

1、通过工作员的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从见习生加入了中心的爱心店、我能工作室和康乐门球队,成为其中的一员;

2、搭建职业康复训练的平台,根据服务对象的能力、特长,承担了一到二个角色性任务,学习职业技能和人际互动方面的技巧;

3、训练和观察服务对象的工作表现及协作性角色的发挥情况,工作员给予鼓励和支持,放大服务对象的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逐渐建立自信和提升康复信心。

u 服务小结:

通过安排服务对象相应的角色职责,也就肯定和承认了服务对象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证明和展现,不断地加以巩固强化,服务对象对于个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寻找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能够开始尝试更多新的学习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五、服务成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

结构式访谈、工作员和家属观察法、评估量表(前后测)

(二)介入成效

1、生活技能方面:第一次见到服务对象时,服务对象房间很凌乱,生活作息不规律,在家无所事事,除了看电视就是睡觉。

精神恍惚、意识不清醒。目前每天早起,不爱睡懒觉,每天八点半就到中心,参加日间运动康复训练,参加中心活动,给植物浇水、擦玻璃等。现在能够自己做简单的饭菜,学会了使用手机打电话,乘坐公交车。

2、人际关系方面:到中心之后,认识了中心的很多康复者会员,能够准确叫出他(她)们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一些个人爱好及特长。

整个人变得很开朗,很热情和别人打招呼,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外,与家庭成员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能够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很感谢家属为自己做的一切。

3、自信心提升方面:服务对象由刚到中心腼腆害羞、行为退缩,社会功能退化严重。现在能够勇敢的展现自己,主动热情的帮助他人,喜欢听音乐、绘画。

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然后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诉求和愿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所在。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康复服务目标基本达到,服务对象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获得了一定的朋辈支持,家庭关系也比之前更为和睦;对自己未来也有了康复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在结案的一段时间里,工作员还会做一些后续的跟进,多给予一些关注和鼓励,让其慢慢地走出中心,融入到更大的社会中去。由于服务对象精神分裂外还伴有癫痫,药物控制病情还是很有必要。

如果在后续的服务跟进过程中再出现其他的需求,再重新给予开案处理。

七、专业反思

本案例与“EPS社工介入模式”的运用有较好的契合,对于个人而言,但它真的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个案工作指引模式。精神康复者是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他们本身的身体、心理、意志、行为各方面都与“常人”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对于工作员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与服务对象同行,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平等、接纳和尊重,是该案例中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和原则。社工常说自己的角色是“使能者”,相信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的,工作员的作用就是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所在,促使服务对象参与和行动,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整个助人过程,遵循“让改变发生”→“让改变看见”→“让改变持续”的程序,这一过程即为服务对象的“自我充权”。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他们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标签化和歧视化的双重影响,他们个人的改变动力和参与意愿很微弱,这个环节需要工作员多些耐心和陪伴,以及不断的激励和引导。

首先,让服务对象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点点滴滴的改变;然后,逐渐放大这种点滴改变带来的效应;最后就是一个巩固、强化这一改变。一路陪伴走来,虽然很是艰辛,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8/1022/32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