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优势及可行路径研究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优势及可行路径研究
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造血式”扶贫以及对贫困者能力的提升在这个时期的扶贫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是满足贫困地区特殊需求、提升贫困群体脱贫能力的重要举措。2017 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有了更为系统明确的规定。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优势分析
(一)价值观优势
社会工作是扶贫济困的专业服务,这种服务既不是基于政绩、也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把帮助困难人群走出困境作为自己的职责。它比一般的、完成扶贫任务的行政性工作更自觉、动力更持久。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授人以渔, 注重提升受助者自身生活的能力, 比单纯物质援助更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二)理论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其参与脱贫攻坚提供理论依据。其中, 优势视角、赋权增能、社会支持、参与式理论等应用比较广泛。如增能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帮助贫困者脱贫的过程中,注重贫困者能力的提升。通过挖掘贫困对象的潜能,激发贫困对象自主脱贫的信心。优势视角理论则强调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个体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要挖掘贫困者自身的优势,然后利用其优势实现自身的“自助”。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扶贫过程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与服务对象的家庭、学校、社区、朋友、邻里等社会网络一起工作,发掘正式网络,还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网络来帮助服务对象适应社会,实现其自身的增能。
(三)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三种基本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以个别化和差异化为原则对贫困者实行一对一的评估和帮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每一区、每一户、每一位贫困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在微观的个案工作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以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补充, 从中观和宏观的社区及社会文化层面来分析受助者贫困原因。人与环境的各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的, 通过制定相应的服务模式进行干预,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能力建设,改变造成贫困的社会根源, 造就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真正实现减贫的治本目标。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角色定位
笔者认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以下4 种角色:
需求评估者。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贫困地区服务对象群体后,首先要对其进行个案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个案访谈、走访及问卷等方法,全方位掌握受助人情况,对受助人问题和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对不同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对症下药,制订个性化的扶贫方案。
资源整合者。
社会工作者是政府与公民、社会资源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应该将政策信息传达给服务对象,将社会资源、就业机会、服务机会进行梳理和整合后提供给贫困者,确保贫困群众能够获得其所需的资源,获得充分的满足和发展。
服务提供与使能者。
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扶、情感慰藉、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更强调受助人自身的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脱离贫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不是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的“保姆型”角色,而是使能者,在帮扶过程中,发掘受助人自身潜力,增强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生活技能。
权益维护者。
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公正,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这主要表现为: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以自己的调研、实践为依据,反映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 呼吁政府和社会进行关注和帮助; 在政策传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政策倡导让贫困者对政策有知情权,帮助贫困者运用好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承担关心人、服务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进而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包括基本需要的满足、促进人际沟通与交往、扩大就业与社会参与机会、更好地融入社会等。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介入空间
《意见》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分类提供专业服务。帮扶对象主要包括: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特殊困难人群等四类。
(一)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
在能力提升方面,社会工作者先要帮助受助人建立追求美好生活,相信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念, 然后帮助其评估贫困现状、分析问题原因,帮助其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创业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服务对象初步的了解,对受助人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在生计发展方面, 社会工作者要促使贫困者善于发掘和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等优势, 进行资源开发,以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进而带动个人发展。
(二)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
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面对的问题主要有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关系调适、资源链接和社会支持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尽快适应新生活环境、建立起新关系网络的过程中, 找到新的生计发展项目。
(三)贫困地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脆弱性在于其支持系统的薄弱,因此,增强留守儿童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关键。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从留守儿童的直接服务介入,还需要从相关角度进行多元介入。多元化的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方面要求社会工作者开展面向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综合性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增强个案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动员不同的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
(四)特殊困难的贫困群众
《意见》指出,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妇女及药物滥用人员、精神病患者、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照顾、权益维护、关系改善、功能修复等提供服务。
此外,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可以在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方面进行探索。随着社会工作参与教育对口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的实施,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可行路径越走越宽。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虽然已经有了制度性的认可和实践性的初步探索,对于全国性、持久性的反贫困大战,社会工作仍需要不断探索、砥砺前行,提高自身能力建设、认清自身角色定位、不断增强助人的科学性及专业性,才能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research/2018/0913/321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