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案例研究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帮教研究—以某看守所为例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帮教研究—以某看守所为例

犯罪已成当今社会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数据显示,犯罪人数中的30%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解决好犯罪青少年问题事关重大。如何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如何更好地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矫治?如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犯罪青少年进行有效介入?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来讲述小组工作在犯罪青少年帮教上的实务操作。

案例与分析

(一)案主背景

1.王某,男,2002年出生,学生。其母系重残,生活不能自理,父亲脾气暴躁,全家生活靠父亲摆摊理发和低保来维持生活。王某因对自身家庭状况及父亲的暴力不满,不愿与父母沟通和回家,在社会上靠打架来满足自尊心,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父亲靠摆摊已无法生活,现外出打工;王某不想回学校,就想出狱后挣钱。

2.吴某,男,2001年出生,小学文化,无业。吴某系离异家庭,母亲精神病。吴某12岁时,其母精神病加重,父母离异后父亲离家出走至今没有消息。吴某随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在他16岁时去世,吴某便流浪街头靠乞讨生活,睡在闲置的被动迁房里。他以偷电缆为生,他所盗窃的电缆价值2万多元而实际上他却卖了1000多元,而且基本上都用来换取食物。

3.刘某,男,2001年出生于广东省S市,汉族,S市某技校学生,现住S市。10岁时父母离异,靠奶奶的2000多元工资生活,刘某盗窃的电动车价值四千多元只变卖几百元,且基本用于上网。法院量刑时考虑到刘某受家庭及学校教育影响,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走上犯罪之路,虽然盗窃次数多,但盗窃方法简单,专门盗窃电动车,符合未成年人认为小偷小摸没事而不构成犯罪的心理。    

案主共同情况:(1)三人作案时都是未成年,教育水平较低,性格叛逆、较为内向;家庭结构不稳定,监护人管教缺失,而且都系S市人。(2)三名案主都在没有明确意识到犯罪的情形,和不具备法制观念的情况下,连续多次作案。(3)三名案主都属团伙犯罪。

(二)分析&预估

1.理论运用

本次帮教过程主要运用到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发展性模式等。

2.原因分析

案主的犯罪共性原因:家庭生活贫困困难,父母重病、繁忙或离异而疏于与孩子沟通和照顾管教,导致徘徊街头并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后两位案主生活在祖父母家,也存在父母职责的缺失情况。

3.问题界定

案主共性问题:法制观念淡薄,不知什么是犯罪行为;性格封闭叛逆,消极情绪宣泄方式错误(暴力抢劫、偷窃犯罪);排斥学校、厌学,交际和活动环境复杂。 

实施过程

(一) 目标与实施计划

1.服务目标

(1)帮案主彻底远离犯罪。(2)帮案主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3)帮案主联系社会资源。(4)改变案主监护人的教育方式。

2.实施计划   

(1)教授青少年预防犯罪知识,帮他们彻底远离犯罪;(2)帮他们正确面对家庭,妥善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3)帮他们联系相关部门,解决出狱后的就学、就业和生计问题;(4)介入他们的监护人,改变监护人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二) 介入  

根据青少年法制意识现状及心理需求,工作员设计了四轮小组活动:破冰之旅(通过游戏建立关系并开启小组)、回首&展望(回忆童年难忘往事并展望明天美好梦想)、认知互动(通过案例和分享让组员深切了解犯罪的危害和防范方法)、收获&告别(访谈和问卷,并道别)。

1.破冰之旅

首先,工作员自我介绍,然后请每位组员自我介绍。随后,进行暖身游戏——歌曲猜猜猜,播放十五首积极向上的歌曲,由组员进行猜歌。最后,工作员与组员一起制定小组契约,并向组员介绍小组目标。

2. 回首&展望

(1)回首童年:组员在工作员引领下谈论童年(难忘往事/童年趣事/兴趣);每当一位组员谈完后,工作员给予简单点评。有的童年很悲惨,父母离异由姥姥照看,而老人又体弱多病、家庭贫困和无力照顾;有的组员兴趣是上网,这可能是致其误入歧途的原因;还有的组员喜欢格斗散打,练武锻炼本身是好事,但需往正确的方面引导,否则可能因之变成坏事。

(2)展望明天:谈完兴趣和生活,就很自然地将话题转到了未来理想。受到刚刚启迪,在谈人生梦想时,不少组员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家庭情况及兴趣特长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将来想通过自身努力,能挣够钱得以谋生;二是从小来自单亲家庭,对自己的父母很挂念,而自身犯了罪,又感到很对不起父母,因此想将来有能力后好好孝敬父母;三是一些组员原本是正常的在校生,只是由于一时邪念和冲动而失足,他们自身还是有很多闪光点和特长,没有失掉青少年追求远大抱负的志气。

3.认知互动

首先,工作员播放青少年因缺乏防范犯罪意识而走向深渊的视频。真实案例很能激起组员们的共鸣,大家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了青少年犯罪的危害与缺乏防范犯罪意识的可怕。其次,观看视频后,很多组员捶胸叹气,后悔不迭;工作员适时开导并请组员分享自身感受,组员都表示要引以为戒,并表达了掌握法律常识的迫切愿望。再次,工作员向组员阐释了案例中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并教授大家抵制犯罪的技巧。

4.收获&告别

工作员先进行个别访谈以对比改变,随后带领组员完成问卷,最后大家轮流发表未来寄语,工作员将精心制作的心语卡赠给组员。

评估与结案

(一)评估

1.专业关系建立评估

通过小组记录,了解到有环节出现断条,如引领者在活动刚开始时不能抓住组员们羞涩的心理,使活动一度冷场。通过小组观察员的反馈,某些环节稍显沉闷,不能很好地带动组员兴趣。组员有时会三两议论,原因在于组员对小组规则不了解和访谈时间过短、个别组员感觉受到忽视所致。

2.目标及目标实施评估

在整个过程中,组员们表现积极,非常愿意接受提问并阐述内心真言。在学习预防犯罪的知识上,也很有热情和主动性;学习知识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行的,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3.结果评估

完成整个小组,组员们有很深的感慨和很多体会,在小组前后想法有大不同。组员不仅表达今后要积极改造,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知识的重视度也有很大提高。

4.影响评估

介入完结,据少年法庭庭长反映,三位青少年一改以往混日子的心态,思想上进许多,劳动时变得专心,学习也更加主动,以期获得减刑。

(二)结案

鉴于介入计划和服务目标已完成,案主问题已得到解决;将来在没有社工的帮助下,案主能凭借个人能力和社会帮助,自己开创新生活,准备结案。

1.案主改变情况

①王某:在社工的帮助下,王某的态度悔过,也使父母对王某的教育方式改变。王某顺利出狱后洗心革面,踏实做事,来报答父母,如今已返校,目前在实习。

②吴某:经过社工资源链接,吴某得到关爱协会的帮助,现生活用品均由关爱协会提供,现关爱协会正为其联系出狱后的就业。同时他也得到了社工的后续跟进,通过定期见面和以书信为主的往来,使其痛改前非,走上重新做人的道路。

③刘某:小组后,法官和社工继续对他进行跟踪矫正,支持其返校,法院给其生活补助。据了解现他已出狱上班。后期矫正表现良好,法院准备树其成功典型。  

2.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次犯罪青少年帮教,社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认识错误和接受改造的热情很高,但预防犯罪的意识尚显淡薄,甚至都不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小组工作活动,使犯罪青少年更好地意识到了预防再犯罪的重要性,并更稳妥地走好未来的道路。

3.建议

(1)看守所实行义工制,即在有效监管下,在所内或社会指定场所让犯罪青少年进行义务劳动,并在完成时进行分享;(2)看守所实行帮教社工化,通过社工定期活动,并将犯罪青少年平时操行考核分数化,而且分数奖惩机制明确,关联刑期减增;并有评比和小组总结周会,由社工班主任任引领者,分享总结。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case/2018/0905/321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