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社工之家社工影像 我的社会工作服务十年杂说(下)

我的社会工作服务十年杂说(下)

四、服务的理念

(一)社区工作“活动化”

我理解的社工服务的社区工作,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一个过程或行动的集合,不应是单次社区活动或服务的开展。当然,社区工作可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徐永祥先生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旨在确定社区问题和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福利水平和整个社会进步的服务活动。在现实的社工实务过程中,社区工作基本上被社区活动的概念所替换,至于从何时开始,已无法确切的考究。我所看到的是,社工服务的开展及档案的记录,名义上虽然是社区工作,但实际上是单次社区活动的罗列。如某某提高社区环境保护的讲座、人际关系处理的工作坊、认知学习类的活动等等。

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应作整体的理解,采用项目化的思路,自觉避免活动化。一项社区工作理应是一个服务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或小组服务、个案服务、资源链接、社区宣传及教育等,实现某一社区问题或矛盾的化解。近年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中心新增的“社区专案”服务领域便是对社区工作有益的理解和例证。实际上,每个服务领域都应该有自己的“专案”,一个社区、一个群体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和需要,比如广州市越秀区和佛山市南海区的老年人服务就该有各自的专案,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二)社工该为谁服务

一位督导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羊倌养了1000只羊,他对每只羊都很爱护。有一天,羊倌发现了少了1只羊,他让家人去找,家人说,“我们还有那么多羊,把这些看好养好就行了,何必花那么大力气去找。”羊倌没有放弃,找了10多个邻居共同寻找,最终找回了走丢的那只羊。羊倌深情地对邻居说,谢谢你们帮我找回了羊,我对每只羊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它们对我都很重要,一只羊都不能少。

督导说,羊倌就是一位最优秀的社工,在他身上流淌着社工价值和理念的血液,闪烁着社工精神的光芒。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是眼前的999只羊,还是丢失的那1只?也许大多数人会看好眼前的羊,不管丢失的那只羊,但尽全力找回那只羊也许是对社工最好的诠释。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动很大,让我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我们在服务多数人的同时,服务到了那些被人忽略、被人遗忘的少数人了吗?

多数人的共同需要我们容易收集,少数人的需要往往更难发现,而这或许恰恰是最紧急最需要服务的。

(三)停止服务也是你的责任

一次培训中,香港的同事分享了一个这样的案例。某A五十几岁,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外嫁成家,儿子与妻子、孙子同住在三十几平米的公屋内。社工第一次接触A是在当地一间公共卫生间的角落里,地上铺着草席,A坐在席子上,旁边放着一床破旧的棉被。第一次谈话中社工了解到了以上信息。依据社工的一般判断,A极有可能是家庭出现了问题。为什么A不和儿子也不和女儿一起住,亦或是儿子和女儿都不管A的生活,拒绝赡养A?社工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在卫生间找到了A,同A谈了什么原因让自己“住”在了这里,如何不让儿子或女儿提供住的地方。A表示,以前和儿子住,但生活中经常发生矛盾,受够了儿子和媳妇的气。一次,发生口角后,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后再也没回去,儿子也找不到我。“不想麻烦儿子和女儿了,现在反倒觉得自在,你们不用管我了,你们帮不了我的。”这样结束了第二次见面。过了几天,社工第三次去找A,可是这一次,A不在那间卫生间了,社工之后再去找了很多次,也再没见到A了。A也许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许仅仅是社工认为其需要帮助,很可能不是此时此刻。然而,可能性更大的是,社工的帮助打破了A的“正常生活”,结果使A失去了“临时住所”,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住所”,流浪受冻。

某B为某市某区某街道的居民,四十几岁,育有两女,丈夫早逝,评为社区低保户。街道办事处非常关注B的生活,逢年过节不光提供实物慰问,还有慰问金。除了政府政策内的补助和救助,B同时享受了政策外的福利,社工通过某基金会的关爱贫困家庭子女助学计划,狮子会的幸福树项目让其获得了支援。可令人痛心的是:B好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逢人便讲自己多困难,多需要政府和他人的帮助。B要是知道某个资助或救助项目自己没有享受,那可不得了,轻则到街道办上访吵闹,重则要死要活。俨然将贫困当成了自己的资本,好像获得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获得他人的帮助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可你有没有想过,是谁让B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社工有没有“帮助”她。

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四点半学校”免费服务,辖区的学生都能参加。“四点半学校”总有一些不守规则,“不听话”的学生,社工要确保整个“学校”有效运行,势必对这些学生提出要求、甚至“教育”。然而,这些学生未必 “受教育”,社工同家长沟通,有的家长甚至说:“我们是这里的居民,你们就要为我们服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免费的,不但没有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反而让部分居民以为获得免费服务是一种必然。

当免费获得服务成为一种习惯,这就不再是优势,而是劣势。当服务对象产生了过度依赖,请及时停止你的服务。

(四)再谈社工这份工

毋庸置疑,社工的工作要求从业者具有爱心、耐心、尊重、接纳,学习专业的理念和技能。可是,其他行业和工作同样要求相应的理念和技能,有的甚至要求更高。例如,常年坚守在气候恶劣的山区林场,保护动物和林木的护林员。他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内心的孤独与恐惧,具备与偷猎者斗志斗勇的智慧。一位普通妈妈收养十几个孤儿,视为己出,抚养孩子们长大,供孩子们上学。心理咨询师、教师、保育员等同样也具备相应工作的能力和品质。那么,是否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不是一份工而是责任。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默默工作,辛勤付出并不为人知,践行着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对社工不仅是一份工的认识。

第一意义不凡。社工不仅是一份工,这样的从业者心态崇高,认为自己的工作在助人,所以至少不只是一份工,应该还有点其他意义,如事业、爱心、利他。我想你错了,助人的工作很多,如法律援助、社会救助、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等通通都在助人,甚至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做着助人的工作。每一个工种、每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意义,老话不是说“360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吗?因此,社工就是职业序列的一行,重视其价值就好。

第二道德高尚。社工不仅是一份工,这样的从业者站在道德的高点,给社工套上了道德光环,让社工负债太重。社工能做到道德高尚固然甚好,但如果社会大众形成统一的认识,认为社工都是道德高尚者,哪天出现“道德不高尚”的社工,那就可能自毁形象。好似做社工应该更多当担,不应只是做一份工,假使就是一份工,总觉得不够高尚。当前,社工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为社工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职业形象很有必要,有的学者建议给社工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至少要“某某师”而不叫社工。行业也在探索,如将女社工称为“姑娘”。看来,社工未必要充当道德高尚者,平常心做好社工的事情,担当上进为好。

第三服务专业。社工不是仅一份工,这样的从业者认为社工具备“不一般”的专业技能,给人“不明觉厉”的印象。我想说的是,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工作所需。比方,建筑工程师要懂得建筑绘图制图,建筑的结构和承重,懂得如何使用工具测量和检验。一个木工能将粗糙的木头通过斧头、锯子、凿子、墨线、曲尺等工具使用制造出精美的用品或家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说的就是不同行业和职业大不相同,所以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下次,社工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记得不用过度强调使用了什么量表、运用了哪个理论流派,就像木工不多强调使用斧凿锯尺那样自然。职业化专业化无需夸大,满足需要便好。

(五)用“麻将精神”看服务的分工与合作

社工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社工面对各类服务对象,他们而且服务对象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的需要,社工服务就要确保各环节无缝对接,在分工的前提下,做到“分工不分家”。但是,从事社工服务以来,我始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社工该如何有效地分工与合作?直到最近偶然看到了海底捞火锅店员工“用麻将精神去工作”的说法,我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总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配合。而打麻将就包含了团队合作的精髓。比方说,打麻将时,不管谁把牌弄掉到地上,总会有人尽快捡起来。因为“早捡早开局”。社工如果用麻将精神来工作,合作似乎变得更简单。只要需要和方便就可以互相帮助,即便这个服务领域的社工知识和经验不足,也可以先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随后再由另一个服务领域的社工跟进服务。

打麻将的人组织牌局时从来不爱迟到,也不抱怨“工作环境”。如果用麻将精神来工作,这个领域的社工需要那个领域的社工配合搞活动时,应邀的社工肯定不会不迟到,就算加个班也不是个事。而且社工对生活和工作环境也不会那么挑剔,创造条件,克服严寒酷暑,抵制住各种诱惑,处理好突发事件。

试想,假如我们拥有一支用麻将精神来工作的社工队伍,环境不是问题,困难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技能不是问题,团队合作更不是问题。那社工的分工合作还会没有效率吗?

(六)社工服务思路和逻辑

1.个案服务思路

所谓逻辑思路,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思路是思考的条理和脉络,是人们思想前进的道路和轨迹(来源百度)。思路是组织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样,逻辑是理顺社工服务的重要手段。社工服务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路是否清晰和程序是否正确,逻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个案为例,个案流程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社工需要不断判断和评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安排。

当下一些经验不足的社工,服务逻辑思路较弱,表现为需要和服务的脱节,程序和目标的对应性不强,服务完成后成效不足。同样以个案为例,一些社工不知道如何接案预估,什么情况需要开案,什么标准可以开案等,每次面见案主就是聊天,听案主讲故事,至于如何收集案主信息,评估案主问题,判断是否开案跟进,然后设定目标及制定计划则好像并十分不清楚。还有的社工,服务记录毫无逻辑思路,记流水账,不能抓住重要信息,有的过于冗长,有的过于简单,对问题的评估和判断不准确,不利于服务的连续推进。

下面是我参加督导培训时的一次情境模拟(部分),能较好展现督导者(A)协助被督导者(B)厘清服务思路。

A:……很好。那么,本案案主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估的?

B:沉默,嗯嗯,案主很孤独,没有人聊天,家庭关系还不好。

A:是的,这些都是案主的问题和需要,就本案而言,案主还有哪些问题或需要,你再思考下。

B:还有,还有,需要照顾和自身意义感的提升。

A:非常好,案主基本上就是这几个问题。我想知道你同案主面见的时候一般谈谈什么。

B:就是聊天呀,案主总有很多话要说,我只有听的份,案主说得最多的就是人老了, 没用了,不想拖累子女。

A:听起来案主很乐意同你谈心,你觉得案主重复讲一件事情,他想去改变点什么吗?还是找个人说说就算了。

B:这个,可能就是需要找人诉说,没什么要去改变吧。

A:那么,案主这几个问题中,你觉得哪些可能改变或者案主表达了愿意去尝试。

B:案主没有表达过,我觉得可能是子女能看望或照顾案主这个。

A:好的,有自己的判断不错。同案主建立初步关系后,我们就要评估案主的问题或需要,找到案主最想尝试,最愿意实现的问题入手。

B:咦,督导的意思是,案主有许多个问题,我们可以只处理最简单的,最容实现的开展对吗?

A:这个问题很好,任何助人的工作都需要求助者自己努力,愿意尝试,才有可能改变,并不是说社工只处理简单的容易做的,从简单的、意愿的入手,才有可能处理复杂的。

B:好像明白了,案主愿意改变的,尝试的、成功的事情入手。

A:搞清了案主的问题和需要,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源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案主有什么资源和优势。

B:这么说,案主的问题和需要,还要视资源情况决定是否优先处理。

A:是的,我们既要分析案主的动机,也要分析案主和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我们是否有能力和资源处理案主的问题。

A:我们通过以上的的原则和方法,确定了问题和需要。接下来是哪个步骤?

B:制定计划。

A:是的,制定介入计划。这个环节非常关键,尤其对于新社工,一份能够回应需要的介入计划,可以说个案已经成功了一半。社工按照计划推进服务,一般来说应该能够实现目标。

B:那么,督导,请问如何写介入计划呀。

A:一般来说,介入计划,至少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个案的问题及需要情况,介入的先后次序以及资源情况,介入目标,介入的理念或模式,具体的工作计划五个部分。

B:听起来好像挺简单,我觉得设定目标最难了,如何设置合适的目标。

A: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很多社工都觉得难并且还有改进的空间,设定的目标太大,不具体,不可衡量。设定目标要从需要和问题出发,同案主商量和讨论确定,到什么时候,当案主出现什么想法、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我们就知道目标是否实现了。

B:哇,好像很厉害的样子。那么,我如何可以做到。

A:从个案的角度来讲,设定目标可以从案主的角度出发,从认知、行为、态度、知识、技能、身份等设定目标。如六个月后,儿子每周看望儿子一次,儿媳妇陪同看望不少于3次。所有这些维度,最容衡量和判断是行为,因为我们最容易看到和发现。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是,如可能,最好从行为的角度设定目标,方便自己判断和评估。

B:好像清楚了很多,但好像还是不能很好的设定合适的目标。

A:当然不能立竿见影。实务提升没有捷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做多写,等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了。慢慢来,不用急,在之后的工作不断练习和积累,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2.撰写服务计划书理念部分的思路

很多社工的第一个服务活动都是从写计划书开始的,当社工完成了资料搜集和需要分析后,就需要着手写作计划书了,而计划书的第一部分便是背景或理念了。

一份合乎水平的活动计划书,通常应具备以下六个元素:(1)有适当的数据支持;(2)引用合适的理论分析;(3)基于理论的分析,指出适当的问题介入点亦即问题解决的维度;(4)问题界定、问题分析、目标订立、活动内容互相配合;(5)推断具有逻辑性;(6)能说明活动执行的细节。而计划书的理念部分,应当包括上述前三个元素。换句话说,在评估社区或特定人群的需要时,首先,要有客观的资料或数据支持。当问题清晰后,社工引用适当的理论去探究问题若不被处理所引至的后果,以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最后,再引用其他理论或研究结果去分析问题的成因。写完这些后,社工便可订立活动的介入点,从而设定各项目标。以上概括列出了计划书理念部分的一般内容,不同情况下,理念部分的内容可以增减,尤其在项目策划书中更要求清晰详尽的问题分析,确认项目推行的必要性。

3.用“五阶段”思路设计小组或活动的内容

每节小组或活动的设计对具体目标的达成都至关重要。一节小组或活动长则两个小时,短则几十分钟,但它仍逻辑严密,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根据Trotzer的分析,每节小组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热身阶段、预览阶段、工作阶段、消化和总结阶段。这不是说每节小组一定要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有些活动程序可以很好的满足两个甚至三个阶段的内容要求。

(1)热身阶段

每节小组或活动开始,组员都需要一点时间热身,准备投入当天的内容,一般热身阶段五到十分钟即可完成。这一阶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介绍,然组员相互认识,初步交流。从实际操作来看,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不能促进组员相互熟悉,社工还需要设计一些程序让组员在结构的环境中相互认识和熟悉。比方组员刚下班赶来参加小组,一些舒展筋骨的活动则较为适合。一些社工可能会采用回顾上节内容的方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热身游戏”,目的都在于组员有机会发言和活动,为全力投入本节小组或活动做准备。

(2)预览阶段

社工介绍本节小组或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流程,激发参加者参与动机就是预览阶段的主要任务。本阶段设计得好,能激发组员的极大热情,刺激组员的话题,组员能对小组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如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小组,社工先用小测试了解组员对身体的变化认识,亦或情绪控制的小组,社工先让一位组员讲笑话逗笑组员,然后再引出情绪控制的主题。

(3)工作阶段

当组员投入本节主题后,社工便可开始本节的正题。社工按照小组的目标和本节的目标,设计核心的程序。活动程序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元化,主要由小组的目标和介入范畴决定。一般来讲,当组员完成小组或活动的既定程序后,应能实现小组本节或活动的目标。

(四)消化阶段

工作阶段完结后,社工应协助组员消化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并考虑如何应用到组员的实际生活中。从参加者的角度讲,小组或活动只是一个学习、交流、支持的环境,组员的社会功能是否改进,最终还取决于组员能否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所以,本阶段,社工可以着重询问组员的收获,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何意义。小组或活动中的哪些内容和技巧对他们最实际,哪些最能感受得到,哪些很难用上。社工还可以请组员分享自己于生活中应用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五)总结阶段

小组或活动的最后阶段,社工可以作简单的总结,协助组员归纳总结本节小组的得失。社工还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鼓励组员应用本节的知识和技巧。例如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小组,社工让组员在下节小组见面时主动与他人微笑和打招呼,并将当时的心情和经验记录下来。总结阶段,社工还有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收集组员对本节小组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善之后的小组安排。

五、生活的哲学

生活与文化、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构成了一部人类发展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相互关联,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社工服务必然要紧贴服务对象的生活,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是需要的基本起点,日常生活注定是需要源泉的不竭动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与智慧。

(一)不过分计较别人的评价 

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就一代至圣先师。没有一副画是不被他人评价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被别人议论的。要是沉默寡言,就会有人指责“城府很深”;要是善于健谈,又会有人指责“夸夸其谈”;要是赞美别人,有人就会指责“别有用心”;自己要是善意批评,更会有人暴跳如雷,认为“多管闲事”。 一位哲人曾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光看别人的脸色,自己还活不活?拥有自我,又不囿于自我。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人生好比一场戏,难免起伏跌宕,没有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狂风暴雨,上天总是相对公平的,获得的同时必然失去,失去的同时也必然有所得。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不攀不比。

(三)多用善眼看世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之处。多看别人的长处,就会越瞧越可爱。人之初,性本善,圣人都要“一日三省”,要相互宽容。

(四)警惕欲望,约束自我  

人们总叹息“飞蛾扑火”,人们总讥讽“鱼儿上钩”,人们总是笑话“自陷泥潭”。自己细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欲望悲剧还少吗?人心不足蛇吞象。放纵自已灵魂的人,最终会失去真正的自由。不断地自我觉察,警惕不良欲望,不与别人盲目攀比。不刻意追求完美,就会远离痛苦;不时时苛求自己,就会活的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就会轻轻松松。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境界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真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在艰难困苦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自得其乐。

(五)“斗地主”的智慧

 “斗地主”是一项普及性强,颇受欢迎的趣味性纸牌娱乐活动。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富于哲理。做“农民”的要讲究协作,多为搭档考虑,必要的时候,即使拆散自己的牌也要送走搭档。做“地主”的牌要全,搭配要合理,能掌控全局。一堆牌连不起,拿双王也未必能赢,没有一张大牌,连得再好的牌也打出不去。

人生好似一副牌,很多时候发牌的不是自己。上天发给你的就是这样一副牌,时而春风得意,时而令人沮丧。假如我们幸运地拿到了一副好牌,我们要抓住机会争取去赢;如果我们摊上了一副糟糕的牌,也要尽可能找出它的优势和特点,使之变成我们的强项。

作为一名社工,很多时候,我们既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也不能改变现时拥有的能力。假如我们把目前所拥有的能力,所处的环境,所不能左右的局面,看成是上天发给我们的一副牌,那么最明智的方法就是“打好手中的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能力,或强或弱;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或好或坏;我们所能左右的局面,或多或少。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正向的眼光,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强项,充分利用规则中的有利部分,规避或抵消不利的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让人生精彩起来。一位诗人说,人生来具有力量,只是有的人力量没能得到挖掘,潜能未能善加利用。

工作中,生活上,不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鼓励自己勇于面对和实践,坚定追求和信念,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六、文化的魅力

(一)社工姑娘的看法

在我身边或认识的社工里,总有那么些人自称为“姑娘”。近日参加某机构举办的培训,听到某同行介绍到:我是某中心的社工,大家习惯叫我“劳姑娘”。我对内地的女社工自称“姑娘”不以为然。下面就文化的特性谈谈对“姑娘”的看法。

社工对于中国来说,不是土生土长的东西,是个舶来品。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大部分是在西方国家特定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范围里发展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它们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设想及理念可能不能为不同文化的各种社会所共享。米德格雷在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一书中把第三世界国家里的这个问题称之为西方社会工作的“职业性扩张主义”。米德格雷解释说,他的著作基本上就是尝试去“帮助支配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对其各自社会不加鉴别地采用西方的社会工作方法思想提出质疑”。基于此观点,不管是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均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说的就是社会工作的引进是否能全盘吸收,是否产生了水土不服。

再看看“姑娘”,百度百科:姑娘一般指未婚的女子或年轻女子,也指女儿。有的地方称呼姑母为姑娘,古时还指妓院里的女子。纵观中国文化,姑娘从来与社工八竿子打不着。近五六年社工的快速发展也未曾使女社工获得集体职业形象,服务对象用“姑娘”称呼或特指女社工。由此观之,用“姑娘”称呼或特指女社工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也不能代表社工的形象,更不是社工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符号,有欠思考,较为不妥。

(二)“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会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已经灭掉的国家,万一这个国家没有后人了,就要把他远支的宗亲找出来。周武王统一中国以后,分封诸侯达两三百个国家,其中很多都是曾经一度灭亡的国家,如当时的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代,周武王再封建,把这种国家重新建立起来。

这种“兴继”的精神一直影响后世,如刘邦、项羽推翻秦始皇的暴政,当项家初起的时候,还不敢自己称王,要找出楚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孙子怀王出来,奉为义帝。这是宗法社会的思想,必须要找个帽子戴上。从道德的观点看,中国人始终有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后来刘邦称帝,却封赠了项家和战国时代好些后人,这便是汉代初兴时的可爱可敬之处。

历史上中国帮助一个国家,尤其是附属国,平了他的内乱,建立或稳定好了政权,就把兵撤回来,只有一个条件,岁岁来朝。如唐初“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财物上我们实际倒贴很多,绝没有领土或经济的野心,这是中国文化与众不同的“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哲学思想。

再翻开我们的历史,过去讲仁义,现在讲就很难了。过去某人的家庭出了问题,朋友就把这家庭的担子挑起来,这就是义,也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现在我们反而更难做到了,我们的两个东西不存在了:一个是特殊社会的组织,另一个是宗法社会的被破坏。中国人过去的祠堂,初一、十五,都召集宗族中的年轻人读训,那时读的尽管是清朝的圣谕——康熙写的广训,教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作好人好事,原来是作为政治的安定力量,后来变成宗法社会非常好的中心思想。

小时候,身边还有不少这样的情形:兄弟姐妹多的年代,如果族中哪个兄弟没有生育子女或其他原因没有子女,族中子女多的家庭就会将其中一个子女“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兄弟,以延续他的家族分支。在宗法社会中,为朋友卖命,替朋友挑担子的事情普遍得很。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几千年“兴灭国,继绝世”深厚文化教育的结果。

我的杂说好像写完了,但也没完。十年社会工作服务历程远不是这些文字能概括说明清楚的。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诸如“儒释道社会工作学”、“君子社会工作”、“厨艺治疗”、“书画治疗”等等的探索与试验,需要诸君的不断尝试与努力。社会工作这门综合的艺术,需要社工们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吐旧纳新,方能在实务这片沃土上不断出现好的“艺术家”。冰心先生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文章来源:http://family.swchina.org/movie/2018/0918/32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