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前沿业内交流 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三重困境儿童”社区教育

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三重困境儿童”社区教育

在广大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地区,生活着大量的“三重困境儿童”:他们因未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绩效- 权威型大课堂教学而面临学习困难,加上他们自己有些“行为不良”(如上课不守纪律、调皮捣蛋、不尊重同学等), 因而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他们因自己的父母忙于生计及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而不能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们在学校表现不良,因而也成为父母眼中的“不争气的孩子”;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通过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家教等方式弥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因而又成了亲戚、邻居眼中“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三重困境儿童”,有的才刚刚上一二年级, 便被来自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负能量、负信息包围着,已然“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鉴于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和提升家长教育能力需要较长时间,帮助这些“三重困境儿童”的发力点可以放在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区教育上。尽管基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关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已为国内教育理论界所知晓, 但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案例还极为少见。如何运用社区教育来补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短板,更是尚未开发的领域。靖江市京师社会工作事务所(以下简称“靖江京师”)通过开设社工介入下的“公益四点半课堂”和“周末成长营”,就如何利用社区教育帮助“三重困境儿童”脱困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可供探讨的经验。

理论指引:解构与赋权

“三重困境儿童”之所以处于困境而不能自拔,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缺少潜能,而是因为他们身处多重不利的关系格局之中。因此,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行动必须直接指向如何解构这些不利的关系格局。要使解构的过程和结果得到多重关系主体的认可和接纳,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选择上必须能够切实实现服务对象增能。具体应从五个方面着手确定社区教育原则:

1. 解构现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服务对象都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通过赋能改变服务对象对“问题学生”角色的自我认同倾向。

2. 解构父权主义的家庭教育方式,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一起平等对待服务对象,运用优势视角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服务对象有勇气去做一个“争气的孩子”。

3. 解构经济对教育机会的制约作用,践行公益服务于弱势群体的理念,通过社会工作者携手志愿者来弥补服务对象课外教育资源不足,同时创造机会让服务对象适当参与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培养服务对象“做有出息的孩子”的信心。

4. 建立与家长及时沟通机制, 同时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教育环节和社区公益活动,让家长能够及时观察和认可服务对象的积极变化, 改变对孩子的不良印象, 并缓解经济弱势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无能为力感。

5. 建立与学校和教师之间经常沟通机制,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认可服务对象的积极变化, 改变对孩子的“刻板印象”。

项目介入过程

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开展社区教育的时间主要有三块:放学至晚饭前、周末和假期。服务对象直接体会到“三重困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与教师、家长及同学出现紧张关系,主要是在学校开学期间,这也是社会工作者采取干预行动最容易取得效果的时间段。但社区教育也不能占用孩子周末的全部时间,因为周末是他们重要的自由玩耍和参加社会交往及社会活动时间。因此,一开始,靖江京师设计的项目仅仅是“公益四点半课堂”,包括作业辅导、心理抚慰和小组活动三个部分。随着项目的开展,社会工作者发现有必要延长作业辅导时间,因为多数服务对象的写作业能力和习惯确实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得到根本改善的,而能否及时完成、上交作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服务对象与家长及教师的关系重构。

为了不影响项目成效,靖江京师在政府购买的“公益四点半课堂”外自主增设了“周末成长营” 活动,每周半天,用于解决周一到周五的“公益四点半课堂”中集中呈现的问题和开展以培养服务对象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小组活动。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对象及其家长增能,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及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后,还组织服务对象及其家长成立了以家庭建设和公益服务为宗旨的“齐家志愿服务社”,开展社区助老服务、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等活动。这无疑使项目更符合社区教育的方向。

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比较,社区教育所能利用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使社区教育有助于生活在“三重困境”压力下的儿童能够走出不利境地, 那么社区教育必须在功能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切中要害、直指“三重困境儿童”的痛点(关键弱势)。

社会工作者具体着手开展了8 个方面的工作:

1.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服务,重点培训他们“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平等和接纳的服务态度。

2. 个性化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和作业, 改正错误的学习方法、纠正不良的作业习惯,确保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公益四点半课堂” 完成家庭作业, 改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作业习惯的评价。

3. 矫正孩子一些明显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善待他人,培养孩子的自助能力,改变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4. 利用课堂小组活动和周末成长营创造有利场域,在开发孩子潜能的同时,让孩子们有机会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提供互助和利他服务,培养孩子的能力、自信心和自尊意识。

5. 密切社会工作者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家长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认可和鼓励孩子的小小进步和细微改善,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

6. 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启发老师从积极和赞赏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的进步, 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处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7. 组织齐家志愿服务社在社区举办亲子合作型公益活动,让他们跳出工作和生活的重压,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改变社区组织及社区居民对服务对象及其家长的刻板印象。

8.开展个案工作,通过家访、校访、心理疏导和关系调节帮助少数“状况”比较严重的服务对象(安全感缺失、攻击性强、依赖度过高)缓解症状。

成效及评价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主导的社区教育项目,3 名社会工作者和15 名大学生志愿者至今已持续服务了半年,直接服务时长1500 小时。在服务对象的认真努力和家长、老师的积极配合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一开始仅有个别服务对象能在“公益四点半课堂”完成作业,到现在所有学员都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作业的正确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有了明显增强,未来的职业理想都高于父辈;服务对象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喜欢的课外活动明显增加, 每人平均接近4 项;不良行为显著减少,自我评价以正面为主; 关注他人、关心家长的倾向显著提高;从老师反馈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服务对象变得更懂礼貌, 都能及时上交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个别服务对象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家长反映的情况看,多数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学习和家务劳动自主性也有增强,亲子关系不再那么紧张,自己对孩子也更有信心和耐心。总的看来,家长和老师对服务对象的印象有明显改善,服务对象与家长及教师之间的不良关系格局逐渐解构,良性关系结构正在形成。

靖江京师从一个“公益四点半课堂”项目自主发展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项目,对如何协助“三重困境儿童”走出困境、健康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如何为在学校适应不良或家庭教育不当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引进西方国家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教育模式虽然已有很多年,但社区教育一直是缺失的,提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也已有些年头,但仍没有大面积铺开。在这个意义上,靖江京师开展的项目对探索社区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8/0815/32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