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社会工作本土化:以经验为基础与以知识为基础

社会工作本土化:以经验为基础与以知识为基础

原标题:来谈谈社会工作本土化:以经验为基础与以知识创造为基础

作为一门服务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福利,维护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应用性社会科学,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必须契合社会需求,符合所在国家或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诉求。因此,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从这个专业引入中国以后,就一直成为专业发展和实务推进面临的重大议题与急迫需求。笔者认为,讨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的话题时,必须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本土化:以经验为基础的本土化和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本土化。本文从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知识化的国际脉络和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特色来讨论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知识化的建构。

任何一门科学,尤其是应用性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持,也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与创造。科学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与知识的生产密不可分;知识的增长与创造,也决定着一门科学或者一个专业能否有效地解决其领域内的问题,能否适应新发明、新发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对旧有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挑战,并在其中得到更新和成长。而所谓知识的生产, 就是指在科学探索中获得的新认识、新经验,不断进入到既有的知识库, 对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或完善,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回应实践的要求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是在知识创造的基础上发展的,也是因知识生产的需要而存在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在不断的知识创造中帮助人们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社会工作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出支持整个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并且以此为依据将社会工作从欧美发源地推向全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不是靠将其在欧美社会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简单地复制到非西方世界而得以发展的,而是在本土化的实践中, 积累本地经验并转化为知识得以实现。对于社会工作来说,简单复制一种经验或知识到另外的地方只是专业的扩张而不是发展。扩张是殖民主义的,而发展必须有地方的或民族的内生性依据。这种依据来源于社会工作在向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推广过程中,不断汲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并将其知识化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各种实务模式, 发展出新的实务领域,创造出新的知识范式。对此,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经验给予了充分说明。

发端于欧美文化土壤的社会工作,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贫困、失业、疾病等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按照个人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恢复为目的的临床社会工作。它所创造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实务技巧,被科学化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体系, 成为既具有西方文化特色,又能够被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时所分享的知识。而较晚才列入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序列的社区工作, 除了与西方社会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二战以后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繁重艰巨的社会发展问题,需要通过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来重建社会关系,恢复并激发社会活力来发展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影响和干预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以应用,并在所在国的本土实践中丰富了它的内涵, 创造出不同于西方的各种实务模式。在社区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与所在国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一些具有鲜明发展中国家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领域——如发展性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和民族/ 族群社会工作等——也产生出来。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看,这些知识领域的形成,不仅扩大了社会工作实践的范围,而且赋予了社会工作新的科学内涵。这就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工作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为其从较简单的回应社会问题的治疗干预技术局限中摆脱出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

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其价值理念和知识范式的动力,也是社会工作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变迁,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得以存在、在各种挑战中保持活力并得以壮大的基础。而这种本土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工作超越地域国界,超出狭隘的实务经验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偏见,不断走向更加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生活世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实践中不断地将具体的实务经验转化为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行动者和思想者所理解、分享和应用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有经验和实务是不够的,必须经过知识化的创造, 将它转变为具有特定科学含义的知识,才能摆脱实务经验的个别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局限,上升为一般性的公共经验,即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知识。

如何以知识创造思路来审视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经过31 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在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讨。从实务做起,在经验的探索中寻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作为一个基本的共识支配着社会工作界的思想和行动。这种经验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以社区工作为例,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一个重要的实务领域,它必须以情境化、在地化的方式为具体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下的社区提供切实的服务,以推动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的福祉。因此,在中国语境下,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实务,尽管在基本的理论和价值观上仍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的价值, 强调赋权增能的社会工作理念,但是,以整体利益为重、强调共同性与集体价值的制度体制和文化传统,使社区工作的开展更关注社区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和福利单位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把社区建设成一个服务体系,承担起更多的对居民的公共服务责任。因而,在实务方式上, 社会工作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三社联动”“政社合作”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区工作模式被经验地创造出来,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作为重要的社会工作中国经验,这些做法也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经验所推动的本土化存在着重大局限。一是经验受特定的环境和时间条件的限制,其特殊性难以复制到不同的地方或社区。受这种局限,尽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点,开展了很多的社区工作实务探索,但是常常停留在“试点”的意义上,无法在更大范围推广。二是以经验为基础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往往停留在模仿、复制等较为表层的经验传播上,无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意义来掌握。其结果是经验的意义无法深入地挖掘,经验中的知识点得不到系统提升,以偏概全地运用经验到实践中导致专业偏差或专业误区的情况时有发生。上述局限的存在使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仅仅停留在经验探索的阶段, 难以上升为理性的专业自觉而影响到专业作用的发挥。因而,将经验转化为知识,通过知识的创造来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所谓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其重点是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经验进行知识梳理,寻找出那些对社会工作发展具有专业意义的知识要素,通过理论的阐述分析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处理,科学化为能够被相关的专业实践分享、借鉴的专业概念或专业术语,使之成为社会工作的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理解,我们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看做社会工作发展的应有之义,把社会工作看做是在不断实践中突破民族、国家、文化和社会地域限制的过程。而不断从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体制的专业实践中总结经验,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工作文化观,发展基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就成为我们推动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借助这样的本土化观念,总结实务经验,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也就具有了直接的实践意义和专业建设意义。

用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本土化思路来审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经验,在社区建设实践中所产生的社区工作经验,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推进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缺少进一步知识化的研究, 或者说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模式的总结上,主要是为解决目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大量问题以及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需求,这使我们对获得的社区工作经验难以进行知识化的提升,难以总结出具有一般社会工作理论意义的本土知识。因而, 加大对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知识化研究力度,着力从理论建构和概念化分析的角度开展本土经验的知识化提升,使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成为国际社会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便成为当前和今后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任务。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8/0807/319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