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文章 第5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举行 2012十大公益新闻揭晓
第5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举行 2012十大公益新闻揭晓
2月28日,第五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暨中国传媒领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年会发布了“2012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事件”,揭晓了“2012中国传媒公益推动力奖”。相关领导、知名媒体领袖、公益机构高层及各界专家学者等近200名嘉宾出席年会,共话多元公益时代的媒体使命。
本次年会揭晓的“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事件”、“年度传媒公益推动力奖”经由各大公益组织及主流媒体推荐、网络投票公示、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综合评价后产生并发布。
“2012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事件”收录了“党的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为社会组织发展带来新机遇”、“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开幕填补行业空白”、“《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强调公益组织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红十字会启动转型改革,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中华儿慈会系列事件引发社会对基金会专业化关注”等在公益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2013》栏目、《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京华时报》、《东方企业家》、和讯网、旅游卫视等荣获“2012年度中国传媒公益推动力奖”。
本届年会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公益时报》社联合主办。年会以“多元公益时代的媒体使命”为主题,下设“新环境与公益新契机”、“公益资源的整合挑战”、“企业CSR的中国之道”三个分论坛,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技术革新为人人公益提供实现路径
“中国红十字会启动转型改革,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中华儿慈会系列事件引发社会对基金会专业化关注”入选2012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事件,而这些热点事件发生背后,是由微博等新型传播工具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力量。
互联网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普及,到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近6个亿。十几年的时间,它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场变革。不单是中国,放眼全世界,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为人们的商业生活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可能。
互联网时代,技术革新正带来新闻传播模式的变化,而微博、社交网络等公共传播平台,为人人公益提供了传播和实现路径。前有“免费午餐”、后有红会改革,由网络传播引发的公益变革已不鲜见。
现代公益理念的核心就是“人人可公益”,这也是公民社会的标志之一。技术革新带来的公众传播和公益参与模式的改变,对尚处成长期的中国公益事业将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人人公益浪潮下的资源整合机会
人们常说公益行业,而在与会者看来,公益不是行业,而是一条产业链。在中国,它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众为源泉、社会组织为主体、传媒为引导和监督、社会需求为平台的这样一条辐射所有社会成员的产业链。这个链条不断滚动,带动整个公益事业向前发展。
而在“人人公益”浪潮下,中国公益潜力无限。
2011年,中国GDP达到47万亿元,同比增长9.2%,继续稳住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而当年我国全年的捐赠量为845亿元,相当于我国GDP的约0.18%,平均下来人均捐款约62.7元。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国2011年的GDP是美国的48%左右(未考虑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直接计算的比例);而捐赠只是美国的4.5%。也就是说,2011年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两倍多一点,而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22倍。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2011年,美国的捐款70%以上来自于成千上万普通公众的小额捐赠,美国人均捐赠是中国人均捐赠的97倍。
幸运的是,中国的各大公益机构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开始放下身段,努力亲民。尤其是郭美美事件之后,公益机构更加体会到公众信任和大众参与的重要性。2012年7月,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开幕,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基金会、企业在内上千家单位参加,共同探索行业资源匹配的解决之道。
公益产业链上的媒体角色
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为社会组织发展带来新机遇,《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强调公益组织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些政策动向给中国公益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与会者认为,种种微观迹象表明,政府对于社会领域发展的关注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管理机关会不断完善和推出各种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引导和监督为主的媒体,已经从之前单一的纸媒达到了如今电视、广播、网络的全面发展,使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都更加有效及时;社会组织本身的发展也很乐观:截至2012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49.2万个,2013年2月,基金会数量超过3000家。
与会者认为,在人人公益的热潮中,媒体掌握话语权,理应更多地传递公益理念、教育倡导,通过各种成功案例,撬动政府资源,推进政策改变,并且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陈伟浩
文章来源:http://www.swchina.org/ztwz/2013/1226/31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