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社会热点 用了4年“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是什么感受?
用了4年“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是什么感受?
2014年6月27日,我第一次接触“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我们机构开机构日,邀请了社区参与学苑的宋庆华老师来给我们做机构内部的培训(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福利呀!快来和我们做同事吧!)。现在只依稀记得主题是关于“治理”的,但是脑海里总能回想起当时的画面,总还是有情绪涌动。那种每人都有发言机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平等与自主的氛围与理念始终激励与感染着我。
刚好,6月底,我去了新的站点,做农村社区发展。被这样的理念激励着,7月9日,活学活用,在新的站点开展了一场“旅游旺季如何增收开放空间会议”。这是我们到站点开的第一场活动,来了近百位居民,上至八十八,下到刚会走。我模仿着会议的流程,考虑到有的人可能不会写字,还配备了志愿者。自我介绍、开场白、玩游戏,然后就在玩游戏这里卡住了,玩的是“抓兔子”的游戏,我们手把手地教大家连好手指,这边好了,那边掉了,总共2小时的会议,差不多半小时在玩游戏。
抓兔子游戏▲
然后进入正题,发布了本场会议的主题,邀请居民提议题。嗯,居民们陆陆续续地走了。这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呀!难道不应该是大家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吗?有点懵,但是幸好还有十几位姐姐在热烈的讨论着。我和同事们就过去围观了,本来还想引导一下话题,走一下流程,但是姐姐们自己讨论得兴高采烈。只是偶尔问一下我们社工站是否会有资金支持,如何支持。
本来在做社区走访的时候,看见妇女们都在用串珠勾包包,我们也以为会讨论包包的事情。但是此刻,她们讨论着如何做冰粉、如何买原材料、成本核算……看到天有点晚了,还关心我们说:“太晚了,你们回去吧!”然后就相约着离开了会议室,到居民家中去讨论。我感觉很挫败。
还记得那天晚上推着自行车走在黑黢黢的乡村道路上,心情十分的沉重。简哥给我说:“开放空间会议技术里的原则是‘凡是发生的,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总结了会议的筹备与执行,尽力了。还有一个原则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就让会议上的情绪留在会议上吧。看看后来的效果。”第二天由6位姐姐与嬢嬢(阿姨的意思,四川方言读——孃孃niang,一声)合作的“好吃嘴”小吃摊就开张了。后来这个小吃摊发展成了小吃街。我想这也是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中的“做好准备,迎接惊喜!”
行动力超强的小分队▲
但是我还是难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所以很有幸,2015年,我参加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培育计划”“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培训。这一次,带着实践中遇见的困惑去系统的学习“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宋老师给我分析了我所开会议的缺点在哪里:主要是还没有领略到“开放空间”本身的内涵,更关注形式去了,比如说“抓兔子”游戏其实是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营造轻松氛围,要是能达成目标,其他形式也可以。
“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不仅仅是一套会议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强调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热情,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热情负责。而“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与平台,让各方意见得以呈现,让每个人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最妙的事情是,在会场中,可能并没有人会想讨论你提出的话题。而你也可以借由这个机会,独自的、静静地思考这个话题。这个会议,不强调合群,只强调负责任,对自己的热情负责、对自己的话题负责、对自己负责。
讨论中的伙伴▲
是否参与了系统的学习之后就学会了“屠龙术”,在调动居民参与方面所向披靡呢?其实不然,在运用中还是遇见了困难。比如2016年针对社区居民骨干开展的一场题为“温暖的共同体”开放空间会议,有参会人员反馈题目太难懂了。比如有的参会人员会觉得这种会议形式是走过场,吃吃喝喝、耗时太多。
但是我也想起了在2015年针对社会组织成员开展的会议技术培训中,有一位成员反馈:“我本来都拿好笔记本准备记笔记了,但是没想到全部都要自己想自己说。很烧脑,但是收获很多。”也想起了2016年名字难懂的那场,也产出了很有意思的志愿者管理与激励办法。
在2015年针对街道干部与居民骨干的培训中,一位培训负责人悄悄对我说:“你这种形式太新了,可能他们都不适应,提不出意见。”但是还是有一位又一位参与者走到中间拿起话筒有条不紊到发布自己的议题,邀请人一起探讨,最后也讨论出了有意思的结果。
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其中一组的八十多岁的爷爷突然打起了电话,我凑过去一听,居然在约警察一起进院落上门解决居民养大狗的问题。会议一结束,那个院落的骨干们就一起去和警察会面了。我又有种“迎接惊喜!”的感觉。
接触“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四年,也一直在工作中运用。每次开场之前都很紧张,担心没有人提出议题,担心讨论不出结果,担心中途人都走光了,担心参会人员不到场……。但是每一场结束之后,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产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是将话筒交给参会者,将场地交给参会者,相信“来的人都是合适的人”、“只要开始了,时间就到了”,那么,参与就能够实现,智慧就能够产生。
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就是主持人的角色,去营造氛围、宣布规则、执行规则。如同宋老师所说:“我只对技术负责,不对内容负责。”参与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慢慢来,会更快!
责任编辑:安旭
文章来源:http://news.swchina.org/hot/2018/0716/31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