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实务创新 建议|去行政化,让社工专业人做专业事

建议|去行政化,让社工专业人做专业事

每隔一周,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时代城的居民邵先生,都要来到小区睦邻生活馆二楼的书法室。在这里,他有一个新身份:书法老师,给小区十几个孩子免费上课。

而将书法功底厚实的邵先生与小区爱好书法的孩子联系到一起的,是社工周晨旭。找老师、招学生、排课表、布置场地……周晨旭一手包办,俨然是一个“教导主任”的角色。

“社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们可以是小区兴趣班的‘教导主任’,是居民纠纷的‘和事佬’,也可以是社区草根组织的‘后勤保障’,承接很多社会角色。”周晨旭说。

自200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开考”以来,一批又一批社工投身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如今,这些社工的就业状况和环境如何?近日《法制日报》记者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为样本,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具备综合能力开展项目管理

周晨旭从事社工有5年多时间,看似不长,其实已算“资深”。她告诉记者,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但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时候,很多老人对她和同事们有些排斥。他们便用自己的行动获取老人们的信任,打开老人的心房,久而久之,关系好到像家人一样。

从排斥到接纳的这一转变,在周晨旭看来,这就是社工的意义。

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社工所参与社会事务的层次也丰富起来。周晨旭觉得,以前社工是点对点的解决问题,而现在则是全面参与社区治理。

目前,周晨旭参与回迁小区康园小区的社区治理,忙于整合小区资源,从中发展居民骨干,挖掘社区社会组织,发动他们参与社区共治。

“平台型社会组织的社工要具有综合管理能力,高效完成预定目标,让社区、社区群众以及与社区相关方都满意。”周晨旭说。

推行市场化运作养事不养人

方兴社区是合肥市第二个街道级大社区,将原有的“街道—社区—居民”的两级模式改为“社区—居民”一级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与传统街镇相比,部门精简80%、人员精简70%。

在社区精简机构、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传统街道所承担的繁重任务,则势必要将一部分工作内容以项目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我们推行‘养事不养人’,将社区治理相关内容打包成项目,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培育居民区草根组织,发掘和培育居民骨干分子,带动居民自治。”方兴社区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惠玲说,目前,方兴社区管理队伍中引进了3名社工专业高层次人才,且引进的社会组织的7名驻点人员,也都是专业人才。

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方兴社区推行去行政化管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树立社工理念很重要。以前部门习惯将任务下派,社工有时候还会承担行政事务。”张惠玲说,但现在行政服务事项上收至大社区,不会安排社工承担行政事务,已经完全去行政化了,加上各个社区党支部书记也都是社工专业“出身”,与社工工作理念相一致,能够让他们更安心、更精心的做好本职工作。

在区级层面,包河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创新园,先后培育了13家专业社会组织,实施项目25个。值得注意的是,社区购买服务并不是以社区为整体向社会招标,而是以各居民区为基本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构建科学机制保障良性互动

虽然社工专业人才不断加入社区治理,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知晓度低、工资待遇不高以及社会工作参与程度有限等困难。

“很多人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有时候我们得打着‘社居委’的旗号开展工作。”周晨旭说,社工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还在发展阶段,薪酬待遇不高,这让很多社工专业的学生选择转行,造成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这一点,张惠玲也有同感:“很多社会组织属于初创型的,缺乏机构的督导和专业人才力量的支持。政府对社会组织和社工岗位的需求量很大,但很难找到成熟型的合作。”

记者了解到,方兴社区同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合作,对社区建设进行研究。中期成果报告显示,目前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招标方式进驻社区,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的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区建设的脚步。社会组织尤其是商业机构大多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的,将重点放在各种产品的开发上,而社区则是以实现高效社会治理为目标,而非赢利。所以社会组织的产品在社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建设的需求。

报告建议,政府、社区、市场、个人这四大主体的职责分配与协同合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所以要构建科学的机制,保障四者实现良性互动。在社会、市场、个人力量弱小时,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做好对其他力量的引导、培育和激励工作。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innovation/2018/0709/318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