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实务探索行业社工医疗 我不是药神|我是医务社工贫困患者的同行者

我不是药神|我是医务社工贫困患者的同行者

微信图片_20180709092807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一上映便博得了大家的好评如潮。由徐峥扮演的男主人公“程勇”一出场,一头长发、邋遢、离过婚、打老婆、满嘴脏话,经营着一个保健品店,看上去是个不折不扣的地痞流氓,但正是这样一个历尽生活困苦的loser,扛起了白血病患者们生存的希望。在影片的最后,数以千计的白血病患者站在路旁,纷纷摘下口罩,目送坐在警车内“程勇”的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正是这样一种人性之间善良的无声对话,触发了众多观影者的泪点。

在影片中,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吕受益”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之前我都想死了,但看到儿子出世以后,我一点都不想死了,如果他结婚早,我还能看到他成家。”他痛苦的做着腰穿,饱受疾病的折磨,但因为家人的存在,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单身母亲“刘思慧”放下自尊在酒吧跳舞,为的就是给患有白血病的女儿赚取治疗费用,来增添女儿生命的希望。但无论是“吕受益”还是“刘思慧”,都是亲情驱动了他们刚强的毅力,成为他们生存的向往与追求。

本片故事的发展均已贫困的白血病患者为基点,在大家泪目过后,是否有想到过要关爱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助力他们走出困境。

“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我不是药神》

上面这句话是《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的对话,在现实中,小编身为一名医务社工,也遇到过类似的患者。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医务社工介入的真实案例。半年前,医务社工帮助了这样一位因移植复发再次住院白血病患儿小英(化名),确切的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白血病患儿家庭。疾病拖垮了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母亲因为孩子身患疾病,早已弃她而去,改嫁到了外地,父亲是她最亲的人,为了孩子能够生存,年仅30多岁的他头上已经有了许多银丝,房子卖了、能够借的都借过了。

那天,医务社工走进病房,无助的父亲守在床旁,眼神中透漏出无奈与自责。小英是医务社工介入的主要对象(案主),很懂事,只有10岁的她,正在打针,没有哭泣,进行访谈后,医务社工对介入对象进行综合评估,社会资源匮乏、枯竭是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医疗费用问题是案主的主要诉求。此外,无力感以及婚姻的挫败感让父亲长期处在自责的负面情绪下。在医务社工正准备离开病房时,小英突然拉住他的手说“叔叔,我可不可以不治了,每天这样爸爸太累了。”当时医务社工的心里五味杂陈,眼睛润湿了,但没有落泪,不是因为他心肠硬,而是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举动而强化孩子与父亲的负面情绪。

随后,医务社工对小英家庭开展了个案服务。在前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介入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减少家庭的压力,助力小英能够顺利完成后续治疗。二是提供情绪支持,改善小英父亲的心理状况。围绕目标,医务社工开展了情绪疏导、政策咨询等服务25次,帮助小英申请了由湘雅医学与健康基金会发起的“萌芽计划”救助资金,链接轻松筹、腾讯公益等网络众筹平台为小英进行募款,倡导志愿者为小英捐款或帮助照顾小英。个案服务持续两个多月才结束,在这期间医务社工开展专业服务30小时,组织志愿者开展服务55小时,累计为小英申请救助金8万余元,助力她顺利完成了两次化疗。小英及父亲的情绪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脸上的笑容也逐渐频繁了起来。结案后,小英和父亲很感谢医院及社会为他们做的一切,当他们含着热泪,由衷的向我们道出“谢谢”的时候,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感激,看到了希望。

两年来,湘雅医务社工累计开展类似这样的个案400多例,覆盖医院18个科室,为贫困患者募款共1191万元,在情绪支持、社会救助、链接资源、医患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不是“药神”,没有济世救人的良药,也不是“医神”,没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我们是医务社工,在人文关怀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我们一直在行动。

文章来源:http://practice.swchina.org/socialwork/yl/2018/0709/318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