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督导 郑薇:互动阶段模型在社工督导工作中的运用

郑薇:互动阶段模型在社工督导工作中的运用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督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会创建一个具引导性、能让社工努力的环境。

在互动关系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期待,如果互动的对方不能准确辨识出这些期待并准确回应,就会出现冲突;如果双方在互动阶段上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就会出现相对无冲突的情形。

这一观点来源于积极心理治疗中的互动阶段模型概念,它将互动阶段的基本形态分为三种,这些阶段表现为互动中人的态度、希望和期待。他们分别是:

联接阶段(依恋):感到无助,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注与呵护,期待对方对自己耐心等。

微信图片_20180614092856

联接阶段——团体督导为同工提供情绪支持

区分阶段:较多依赖来自环境的信息及反馈来学习、通过表达自己建立社会关系等。

微信图片_20180614092910

区分阶段——一起讨论活动分工

微信图片_20180614092939

区分阶段——郑薇督导与社工们共同制定服务规划

分离阶段:趋向成熟,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逐渐减少,独立,为自己做决定等。

微信图片_20180614092958

分离阶段——个案会议分工跟进服务对象

互动分析是关系中冲突处理的重要一环,通过互动阶段模型建立可以看清互动过程中双方的期待,进而能够选择更佳的回应方式。通过图表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双方不同的期待与回应,对督导关系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可能对督导成效产生影响。

微信图片_20180614093016

如何判断被督导者的互动阶段

当出现督导双方处于不同的互动阶段的情况,有时可能是督导混淆了自己的期待与社工的需求,例如:被督导者表示已准备好尝试一项有难度的新工作,而督导则忧心忡忡地问:要不要把完成时间延后?需不需我现场协助……

这样的做法当然也有其情绪支持及检视的效用,可以帮助被督导者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是否已齐备,但也可能让社工产生“督导不信任我”或“督导真的很唠叨”的感受从而对这种检视产生抵触。

而督导这种“关心”的做法,不一定完全源于对被督导者需求的思考,可能是督导者本身期待塑造“关心下属”的形象,也可能是讨好的下意识行为等情况。

督导在互动过程中,可不断询问自己“被督导者是否需要我表达关心?/他需要什么样的关心”、“被督导者是否需要我的建议”及“被督导者期待在没有我的帮助下自己做决定吗”等问题,这可较好协助督导辨识自己及被督导者的互动阶段及具体需要。

辨识同一互动阶段中双方期待的差异 

即使是督导的双方处于在同一阶段,期待也是有差异的,例如在个人督导中资深的社工已有自己成型的想法,需要与督导讨论改进而不单纯期待方法的教授,这就需要督导做一些准备,督导前收集被督导者的督导建议事项、了解督导建议事项中被督导者的进度及现有思路,督导开始时询问被督导者的期待等这些做法都可以较好地帮助督导辨识被督导者的需求。

区别不同阶段被督导者的需要

新社工会更容易有“督导太严厉”的感觉,这也是互动双方阶段不对称的表现。因为他们刚刚进入崭新的行业/领域,自信心不足且面对机构陌生的环境尚未产生安全感,此时新社工更多期待“联接”——督导的关注及肯定。

而督导若因个人风格或快节奏的工作等因素未能提供对应的互动,这种情况下新社工较易产生焦虑等情绪,也难以产生对工作的信心及对机构的归属感。此时督导就需要在个人督导时将更多精力用于关系建立和社工的情绪支持方面。

与新社工相反,“老”社工多已经具备岗位要求的能力,督导未必需要花太多时间做情绪支持,也不一定要在操作方式及内容上发挥教育功能,更多是在使用行政职能调动机构资源支持方面花更多精力。

明晰互动阶段模型在督导工作中的限制

互动阶段模型是个案工作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更适用于改善亲密关系,这本身就决定了互动阶段模型在督导关系中运用有局限性。

督导工作本身也是隐性的服务成本投入,若被督导者存在较长时间停留在联接阶段或区分阶段,考虑人员精力及时间等现实因素,督导也需重新评估督导者与其岗位的匹配程度,而非刻意迎合被督导者一味投入。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upervision/2018/0614/31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