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理论现场 国内外专家共聚华理研讨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国内外专家共聚华理研讨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30日电 (曹国慧 许婧)“促进友好环境,服务儿童需求”儿童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30日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落幕。两天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200多名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围绕“儿童福利、儿童保护与社会工作”“儿童友好型社区”“社会组织、教育公平与教育创新”等多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儿童社会工作专委会,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联合承办。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轩福贞表示,大会聚焦的儿童保护主题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也是社会工作的时代使命;华理的社会工作要扎根中国,强化本土化的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回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这一现实。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匡鹏建议,中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要推进我国儿童政策的落实,要配合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中国社工教育协会徐永祥教授表示,儿童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还比较稚嫩,还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的重视,理论研究和实务推进需同步进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工学院和永真基金会共同研发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的内涵。指南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建设,以促进儿童友好在社区层面的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基本原则是儿童为中心的权利、优先、参与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普惠公平,最大化利用社区公共资源,特别强调尊重社区本地文化。在制定的39个指标中,建设指南对政府建立儿童保护机制、普惠的公共服务、财务预算和普及儿友好的观念都有具体的要求;在空间友好上,对于儿童参与社区规划和设计的方法制定了具体的策略;在服务友好上,对于建立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和儿童参与反馈机制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他同时强调,在实务中,要通过培训和研讨会让儿友好在不同社区因地制宜的落地;在行动研究中,要对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地区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跟踪数据库,进行十年或更长时间的监测,以促进证据为本的政策出台。
永真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结合自身公益经历,介绍了永真推进的三项工作:普惠性0-3岁亲子服务、儿童友好社区推进与行业标准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项目,都是希望能够将公益力量与社工专业、在社区结合起来,面对所有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她也表示中国的公益和社工,要尽快结合起来,形成整合的力量,做一些品牌的项目,来推动整个社会对公益、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和认同。
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在“脆弱性改善:一项关于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的跟踪研究”中,通过自己在云南边境德宏州从2010年开始到2018年的儿童服务研究,发现儿童脆弱性改善的过程是从儿童身体健康,慢慢再延伸到心理健康、社区环境改善的过程;儿童脆弱性改善是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共同发生的结果,其中社工如何传递福利服务非常的重要;同时如何在中国建立多部门的联动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郭申阳教授重点介绍了中美社工学者联合在中国开展的“让我们做朋友”项目,这个项目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对儿童的“情商”、也就是社会交往及情绪调节能力开展技能训练。通过天津河西区的对比实验,发现训练对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情绪调解能力与社会交往的技巧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今年还将对陕西留守儿童开展进一步的干预研究。
上海政法学院的副院长姚建龙教授在“国家监护制度在中国:以54件撤销儿童监护权案例为研究视角”中指出,中国在困境儿童的监护人确立上困难重重、监护侵害前的前期干预机制存在空白、委托监护制度亟待健全、撤销条件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建议加强国家监护观念、在制度层面上建立监护监督制度、监护干预制度、监护撤销制度和监护替代制度。
大会的五个分论坛还对当下广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校园欺凌”“亲密关系与儿童虐待”“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心理服务”“教育的不平等问题”“教育创新与社会组织介入”“中国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评估”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完)
责任编辑:张燕
文章来源:http://theory.swchina.org/live/2018/0531/31524.shtml